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严警鼓角篇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严警鼓角篇-原文

经曰:夫城军野营,行军在外,

五更初、日没时,搥鼓一通,三百三十搥为一通。

鼓音止,则角音动。

吹一十二声,角为一叠。

角音止,鼓音动。

如此三鼓、三角而昏明毕。

行军,第一角声,动兵士起;

第二角声动,内外办角音绝兵马齐动而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严警鼓角篇-译文

经典上说道:军队在野外扎营,行军在外时,在五更天刚亮、太阳落山的时候,敲击鼓声,每通敲击三百三十下。鼓声停止后,就吹起号角。吹响十二声,一个号角的声音算作一叠。号角声停止后,鼓声再次响起。这样经过三通鼓声、三叠号角声,就完成了从黄昏到黎明的更替。行军时,第一声号角响起,士兵们开始行动;第二声号角响起,内外号角声都停止,兵马整齐后出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严警鼓角篇-注解

城军:指驻扎在城池中的军队。

野营:在野外搭建的临时营地,用于军队休息和驻扎。

五更初: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更,五更初即凌晨五点左右。

日没时:太阳落山的时候,即傍晚时分。

搥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于传递信号或指挥军队。

一通:一次击鼓的动作。

三百三十搥:一次击鼓的动作中,击鼓的次数。

鼓音止:击鼓的声音停止。

角音: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用于军队中的信号传递。

一十二声:一次吹奏角的声音次数。

一叠:一次吹奏角的声音组成的一组。

昏明:黄昏和黎明,指一天中的两个时间点。

动兵士起:使士兵起床。

内外办角音绝:内外所有的角声都停止。

兵马齐动而发:所有的兵马一起行动出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严警鼓角篇-评注

经文开篇便点明了城军野营、行军在外的特定情境,通过‘夫城军野营,行军在外’这一句,传达了军队在移动中保持纪律与秩序的重要性。

‘五更初、日没时’描绘了军队活动的时间节点,五更是指凌晨五点,日没时则是傍晚时分,这两个时间点都是军队行动的黄金时刻,此时鼓声响起,具有强烈的警示和动员作用。

‘搥鼓一通,三百三十搥为一通’详细说明了鼓声的节奏和次数,这种精确的计数体现了古代军队对时间的管理和对纪律的严格要求。

‘鼓音止,则角音动’和‘角音止,鼓音动’两句,展现了鼓声与角声的交替,这种交替不仅增强了军队行进中的节奏感,也象征着军队行动的有序性。

‘吹一十二声,角为一叠’中的‘一十二声’和‘一叠’进一步细化了角声的节奏,这种节奏感有助于士兵们保持步伐的一致性。

‘如此三鼓、三角而昏明毕’总结了整个行军过程中的鼓声和角声的使用,三鼓三角代表了行军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昏明毕则表示从黄昏到天明的整个过程。

‘行军,第一角声,动兵士起;第二角声动,内外办角音绝兵马齐动而发’描述了角声在行军中的作用,第一角声是起动的信号,第二角声则是全队出发的指令,内外办角音绝则强调了统一指挥的重要性,兵马齐动而发则体现了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

整段经文通过对鼓声和角声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军队行军时的纪律性和组织性,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军事文化的特色。这种对声音的运用,不仅是一种指挥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严警鼓角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75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