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阴阳队图篇-原文
经曰:阳队起一至九,阴队起九至一。
队有五十人,五人为火长,一队九人,不失四十五人之数。
卒间容卒,相去二步;队间容队,相去一十八步。
前後一十步,其队相去,前後亦如之。
黄帝曰:「阵门容阵,队间容队,曲间容曲。」是也。
一队布地三十六步,一阵二十二队,布地七百九十二步。
方、圆、斜、曲、长、短皆如之。
火长不预教习,其支器仗亦在分数之内。
甲三十领六分,战袍二十领四分,枪五十根十分,牌十面二分,弩十张二分,陌刀十张二分,箭四十副八分,佩刀四十口八分,棓十具六分。
右守用阴队,左攻用阳队。
矛、盾、弓,布置各有行列,前後阴阳不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阴阳队图篇-译文
经书上说:阳队从一排到九排,阴队从九排到一排。每队有五十人,每五人为一小队,一队有九个小队,总共不超过四十五人。小队之间相隔两步,队与队之间相隔十八步。前后相隔十步,各队之间的距离也是前后相隔十步。黄帝说:‘阵门可以容纳一个阵,队与队之间可以容纳队,曲与曲之间可以容纳曲。’就是这个意思。
一队占地三十六步,一个阵有二十二队,占地七百九十二步。方阵、圆阵、斜阵、曲阵、长阵、短阵都按照这个比例。火长不需要预先训练,他们携带的武器装备也包含在人数之内。甲衣有三十套,分六个部分,战袍有二十套,分四个部分,枪有五十根,分十个部分,盾牌有十面,分两个部分,弩有十张,分两个部分,陌刀有十张,分两个部分,箭有四十副,分八个部分,佩刀有四十口,分八个部分,棓有十具,分六个部分。
右边的守军使用阴队,左边的攻军使用阳队。矛、盾、弓的布置各有行列,前后阴阳队不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阴阳队图篇-注解
阳队:阳队是指按照阳数(奇数)排列的队伍,在中国古代军事阵法中,阳队通常代表进攻方。
阴队:阴队是指按照阴数(偶数)排列的队伍,在中国古代军事阵法中,阴队通常代表防守方。
队: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通常由一定数量的士兵组成,负责特定的战术任务。
火长:火长是古代军队中的火器负责人,负责指挥火器的使用。
卒间:卒间指的是士兵之间的距离,这里指士兵之间的间隔。
队间:队间指的是队伍之间的距离,这里指不同队伍之间的间隔。
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
阵门:阵门是指阵法中的入口或出口。
阵:阵法,指军事上用以部署兵力的方法,包括队伍的排列、阵形的变换等。
布地:布地指的是军队在地面上的展开,即阵法中队伍的分布。
方、圆、斜、曲、长、短:这里指的是阵法中可能出现的不同形状和长度,反映了古代阵法的多样性。
支器仗:支器仗指的是辅助战斗的武器和装备。
甲:甲指的是古代士兵穿的铠甲。
战袍:战袍是指古代士兵在战斗时穿着的战服。
枪:枪是古代的一种长柄武器。
牌:牌是古代的一种防御武器,如盾牌。
弩:弩是一种古代的远射武器,可以远程发射箭矢。
陌刀:陌刀是一种古代的宽刃长刀,适合砍杀。
箭:箭是古代弓弩发射的箭矢。
佩刀:佩刀是指士兵腰间佩戴的短刀。
棓:棓是一种古代的防御武器,类似于盾牌。
右守用阴队,左攻用阳队:这句话描述了古代战争中,右翼防守使用阴队,左翼进攻使用阳队的战术安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阴阳队图篇-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中的《军形篇》,反映了古代中国军事阵法中的组织与布局原则。首先,文中提到的‘阳队’与‘阴队’分别代表军队的进攻与防守力量,这种区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阴阳平衡的理念。
‘阳队起一至九,阴队起九至一’这句话说明了阳队和阴队的起止位置,阳队从一至九,阴队从九至一,这种排列方式可能是为了在视觉上形成对称,便于指挥和调度。
‘队有五十人,五人为火长,一队九人,不失四十五人之数’表明了军队的基本编制,火长作为小队的领导者,负责指挥和管理。这种编制方式既保证了军队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又保持了整体战斗力的稳定。
‘卒间容卒,相去二步;队间容队,相去一十八步。前後一十步,其队相去,前後亦如之’描述了军队行进时的间距,这种间距的设定既考虑了士兵的舒适度,又有利于战斗时的协同和调度。
黄帝的话‘阵门容阵,队间容队,曲间容曲’强调了阵法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整体观念。
‘一队布地三十六步,一阵二十二队,布地七百九十二步’说明了阵法的大小和布局,这种布局方式既有利于军队的展开,又便于指挥官的观察和调度。
‘方、圆、斜、曲、长、短皆如之’说明了阵法可以变化多端,以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和敌情。
‘火长不预教习,其支器仗亦在分数之内’表明了火长在阵法中的特殊地位,他们不需要预先接受特别的训练,但他们的装备和武器也纳入了编制之内。
‘甲三十领六分,战袍二十领四分,枪五十根十分,牌十面二分,弩十张二分,陌刀十张二分,箭四十副八分,佩刀四十口八分,棓十具六分’详细列出了阵法中各种装备的分配比例,这种精细的分配体现了古代军事组织的高度规范化。
‘右守用阴队,左攻用阳队’说明了阵法中的左右之分,这种区分可能是基于古代的左右观念,即右为尊,左为卑,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等级观念。
‘矛、盾、弓,布置各有行列,前後阴阳不同’说明了阵法中不同兵器的布局和排列,这种布局方式既考虑了兵器的特性,又有利于战斗时的协同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