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草教图篇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草教图篇-原文

经曰:古之诸侯,畋猎者,为田除害,上以供祭祀,下以习武事。

太古之时,人食鸟兽之肉、衣鸟兽之皮;後代人民众多、鸟兽寡少,衣食不足。

於是神农教其种植、导其纺绩,以代鸟兽之命。

自是以後,禽兽复盈山林,下平土害禾稼,人民苦之。

於是王公秋冬无事,教习畋猎,简练兵革,奋扬威武,以戒非常。

季冬之月,腊日太阴用事,万物毕成,蛰虫以伏,乃具卒乘,从禽於山泽以教之,令知部分进退之仪也。

一人守围地三尺,一十二将守地三万六千尺,积尺得六千步,积步得一十五里,余六十步。

围中径阔得地五里,余二十步,以左右决胜,将为校头,其次左右将各主士伍为行列,皆以金鼓、旌旗为节制。

其初,起围张翼,随山林地势,无远近部分,其合围地,虞候先择,定讫,以善弧矢者为围中骑,其步卒枪幡守围。

有漏禽兽者,坐守围吏,大兽公之,小兽私之,以观进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草教图篇-译文

古时候,诸侯们打猎,是为了清理田地里的害兽,上面用来供祭神,下面用来练习武事。

在太古时期,人们吃鸟兽的肉,穿鸟兽的皮;后来人口增多,鸟兽减少,食物和衣物都不够。

因此,神农氏教导人们种植,引导他们纺织,来代替鸟兽的生命。

从那以后,禽兽又充满了山林,下面平原上的害兽伤害庄稼,人民为此苦不堪言。

于是,王公在秋冬季节没有事情做时,就教导人们打猎,训练兵器,展示威武,以防备不测。

到了季冬这个月,腊日时,太阴星当值,万物都成熟了,冬眠的虫子都藏起来了,这时就准备兵马,到山林和水泽中去打猎,以此来训练他们,让他们知道如何进退。

一个人守卫三尺宽的围猎区域,十二个将领守卫三万六千尺宽的区域,累加起来得到六千步,累加起来得到十五里,还剩下六十步。

围猎区域的直径有五里宽,还剩下二十步,通过左右两侧的决断来决定胜负,将领们担任校头的角色,其次左右两侧的将领各自负责士卒的行列,都通过金鼓、旌旗来指挥。

最初,开始围猎时展开翅膀,根据山林的形势,不论远近,都划分好区域,然后由虞候先选择,确定好后,让擅长射箭的人担任围猎中的骑兵,步兵拿着枪和旗帜守卫围猎区域,如果有逃走的禽兽,守卫围猎区域的官吏要负责,大的野兽公有,小的野兽私分,以此来观察他们的进退是否得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草教图篇-注解

诸侯:古代的封国君主,拥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和行政权力。

畋猎:指狩猎,即捕猎禽兽。

田除害:在田地里捕猎,以去除害兽。

祭祀:古代宗教活动,通过献祭来祈求神灵的庇佑。

武事:军事训练和战斗活动。

神农:传说中古代的一位圣王,教民耕作,被誉为农业的始祖。

纺绩:纺织,指将纤维纺成线。

命:生命,这里指人类的生存方式。

王公:古代的贵族,指国王和诸侯。

秋冬无事:秋冬季节没有农事活动,空闲时。

太阴:月亮,这里指腊月(农历十二月),古代有“腊日”祭拜祖先和神灵的传统。

卒乘:古代的士兵和车兵。

禽兽:鸟类和兽类动物。

山泽:山林和湖泊。

部分进退之仪:指挥战斗时的进退纪律。

围地:围猎时设的圈地。

尺: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尺约等于今市尺0.231米。

步:古代的长度单位,一步约等于今市尺0.5米。

里:古代的长度单位,一里约等于今市尺500米。

径阔:直径和宽度。

决胜:决定胜负。

校头:指挥战斗的将领。

士伍:古代的士兵编制,伍为五人。

金鼓:古代军中指挥用的乐器,金鼓声表示命令。

旌旗:军旗,用来指挥和标识军队。

弧矢:弓箭。

漏禽兽:逃逸的禽兽。

坐守围吏:负责守卫围猎区域的官员。

大兽公之:大的野兽属于公共财产。

小兽私之:小的野兽归个人所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草教图篇-评注

经曰:古之诸侯,畋猎者,为田除害,上以供祭祀,下以习武事。

此句开篇点明了古代诸侯畋猎的两大目的:一是为了农业生产,清除田间的害兽,保证农作物的生长;二是为了军事训练,通过狩猎来锻炼士兵的战斗技能。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农业和军事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狩猎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太古之时,人食鸟兽之肉、衣鸟兽之皮;後代人民众多、鸟兽寡少,衣食不足。

此句回顾了太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以狩猎为生,依赖自然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逐渐减少,人类开始面临衣食不足的困境。这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即从狩猎采集到农业文明的转变。

於是神农教其种植、导其纺绩,以代鸟兽之命。

神农教民种植和纺织,这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神农被尊为农业和医药的始祖,他的教化使得人类能够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实现了从狩猎采集到农业文明的过渡。

自是以後,禽兽复盈山林,下平土害禾稼,人民苦之。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加剧,导致山林中的禽兽数量减少,而平地上的害兽却增多,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威胁。这反映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影响。

於是王公秋冬无事,教习畋猎,简练兵革,奋扬威武,以戒非常。

此句描述了王公在秋冬季节无事之时,通过狩猎来训练士兵,增强军事实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非常情况。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居安思危”的理念,也反映了狩猎在军事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季冬之月,腊日太阴用事,万物毕成,蛰虫以伏,乃具卒乘,从禽於山泽以教之,令知部分进退之仪也。

此句详细描述了狩猎的具体时间、地点和目的。季冬之月,即农历十二月,是古代狩猎的旺季。太阴用事,指的是月亮处于一个特定的位置,万物成熟,蛰虫藏伏。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公组织士兵进行狩猎,以此来训练他们的战斗技能和纪律。

一人守围地三尺,一十二将守地三万六千尺,积尺得六千步,积步得一十五里,余六十步。

此句详细描述了围猎时的组织结构。一人负责三尺的围地,十二将负责三万六千尺的围地,通过累加尺数得到步数,再转换为里数。这体现了古代军事组织的高度严谨和精确。

围中径阔得地五里,余二十步,以左右决胜,将为校头,其次左右将各主士伍为行列,皆以金鼓、旌旗为节制。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围猎时的战术安排。围猎区域直径五里,左右两方进行决战。将领担任校头,左右将分别指挥士伍,通过金鼓、旌旗等信号进行指挥。

其初,起围张翼,随山林地势,无远近部分,其合围地,虞候先择,定讫,以善弧矢者为围中骑,其步卒枪幡守围,有漏禽兽者,坐守围吏,大兽公之,小兽私之,以观进止。

此句详细描述了围猎的具体操作。起围张翼,即开始设置围猎区域,根据山林地势进行布局。虞候负责选择合适的围猎地点,确定后,善于射箭的人担任骑手,步兵则持枪幡守卫围地。如果禽兽逃脱,守围吏负责处理,大兽归公,小兽归私,以此来观察围猎的效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草教图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74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