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教旗篇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教旗篇-原文

经曰:春秋末,并为战国。

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竞,而秦更名为角抵。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天下既平,春蒐、夏苗、秋猕、冬狩,振旅理兵,所以不忘战也。

宜(仲)尼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今边军更名曰:教旗。

使士卒识金鼓、别旗帜、知行列、谙部分,乃一军之节制也。

凡教旗於平原高山,大将军居其上,南向左右各置鼓一十二面、角一十二具,各树五色旗,六纛居前,旌节次之,监军、御史、裨副、左右、衙官、骑队如偃月形为候骑,下临平野,使士卒目见旌旗、耳闻鼓角、心存号令,乃命十将左右决胜,将总一十二将一万二千人,兵刃精新,甲马旗帜分为左右厢,各以兵马,使为长班布其次。

阵间容阵,队间容队,曲间容曲。以长参短,以短参长。

回军转阵,以前为後,以後为前,进无速奔,退无趋走。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员而不可败者,奇正是也。

进止有度,徐疾有节,以正合,以奇胜,听音、望麾,乍合乍离,於是三令五申。

白旗点、鼓音动,则左右厢齐合;朱旗点、角音动,则左右厢齐离。

离之与合,皆不离子午之地。

左厢阳向而旋,右厢阴向而旋,左右各复本位。

白旗掉、鼓音动,左右云蒸鸟散,弥川络,野然而不失队伍之疏密;

朱旗掉、角音动,左右各复本位。

前後左右无差尺寸。

经曰:散则法天,聚则法地。

如此三合而三离,三聚而三散,不如法者,吏士之罪,可从军令。

於是大将军出五彩旗一十二面,各树於左右阵前,每旗选壮勇士五十人守旗,选壮勇士五十人夺旗;

右厢夺左厢旗,左厢夺右厢旗。

鼓音动而夺,角音动而止。

得旗者胜,失旗者负。

胜赏、负罚,离合之势,聚散之形,胜负之理,赏罚之信。

因是以教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教旗篇-译文

《经》说:春秋末期,各个国家都并入了战国。那时增加了讲习武艺的仪式,把它当作娱乐;用来相互夸耀竞争,于是秦国把这种活动改名为‘角抵’。所以,国家虽然强大,如果喜好战争必定会灭亡;天下虽然安定,如果忘记战争必定会有危险。天下一旦平定,春天进行春蒐,夏天进行夏苗,秋天进行秋猕,冬天进行冬狩,整顿军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忘记战争。孔子说:‘如果不教育民众进行战斗,这就是放弃他们。’现在边境的军队改名为‘教旗’。让士兵们认识金鼓、辨别旗帜、了解行列、熟悉各部分,这是军队纪律的体现。

在平原和高山上进行教旗训练时,大将军站在高处,面向南,左右各放置十二面鼓和十二个角,各自树立五色旗帜,六纛(旗帜的一种)排在前面,旌节(军旗的一种)依次排列,监军、御史、副将、左右官员、骑队等像新月形一样作为候骑,下面是平野,让士兵们亲眼看到旌旗、耳边听到鼓角、心中牢记号令。然后命令左右十将进行决胜,总共有十二个将领和一万二千人,兵器精良,盔甲马匹和旗帜分为左右两厢,各自带领兵马,作为长班排列在其次。在阵之间可以容纳阵,在队之间可以容纳队,在曲之间可以容纳曲。以长兵器对抗短兵器,以短兵器对抗长兵器。回军转阵时,以前面为后面,以后面为前面,前进不急速奔跑,后退不急速奔跑。虽然混乱但不可乱阵;虽然混乱但不可被击败,这就是奇正之术。前进和后退有度,快慢有节奏,以正合敌,以奇取胜,听从鼓声、观看旗帜,时而合时而离,于是多次命令和告诫。

白旗一点、鼓声一响,左右两厢就齐合;朱旗一点、角声一响,左右两厢就齐离。无论是离还是合,都不离开子午线的位置。左厢面向阳面而旋转,右厢面向阴面而旋转,左右两边各自回到原位。白旗挥动、鼓声一响,左右两边就像云雾散开,弥漫在河流和田野之间,虽然分散但不会失去队伍的疏密;朱旗挥动、角声一响,左右两边各自回到原位。前后左右的位置没有丝毫偏差。

《经》说:分散时要遵循天的法则,聚集时要遵循地的法则。如此三次合而三次离,三次聚而三次散,如果不遵循这些法则,那么官吏和士兵有罪,可以按照军令处罚。于是大将军拿出十二面五彩旗,分别树立在左右两厢的前面,每面旗子挑选五十名壮勇士守卫,挑选五十名壮勇士夺取旗帜;右厢夺取左厢的旗帜,左厢夺取右厢的旗帜。鼓声一响就夺取,角声一响就停止。夺得旗帜的为胜,失去旗帜的为负。胜者有赏,负者受罚,无论是离合之势还是聚散之形,胜负之理,赏罚之信,都是通过这样的训练来实现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教旗篇-注解

春秋末:春秋时期末期,指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这个时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

战国: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时期,由七个主要诸侯国相互争斗组成。

讲武之礼:指古代的军事教育和训练仪式,强调武艺和军事纪律。

角抵:古代的一种摔跤比赛,后来发展成为武术表演的一种形式。

秦:指秦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

春蒐、夏苗、秋猕、冬狩:古代四种狩猎活动,分别对应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象征着四季更替和军事训练的重要性。

振旅理兵:整理军队,进行军事训练。

宜(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教旗:古代军事训练中的一种活动,通过旗帜的指挥来训练士兵的纪律和协作。

金鼓:古代战争中用于指挥的铜锣和鼓,金鼓声是军队行动的信号。

旌节:古代军中用于传达命令的旗帜。

监军:古代军队中的监察官,负责监督军队的纪律和行动。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

裨副:副将,辅助主将的将领。

衙官:古代官府中的官员。

骑队:骑兵队伍。

偃月形:形似弯月,形容队伍的排列形状。

长班:古代军队中的班长。

阵:军队的战斗队形。

奇正:古代兵法中的概念,奇指奇兵,正指正规军,指用兵的灵活性和纪律性。

音、望麾:通过听鼓角声和看旗帜来指挥军队。

三令五申:反复命令和告诫,强调纪律的重要性。

子午之地:古代指正南正北的方向,代表中心位置。

五彩旗:五种颜色的旗帜,通常代表不同的军种或命令。

夺旗:在军事训练中,通过战斗夺取对方旗帜的活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教旗篇-评注

经曰:春秋末,并为战国。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竞,而秦更名为角抵。

这段古文描述了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军事力量的竞争日益激烈。通过增加军事礼仪的讲习,将其作为一种娱乐活动,用以相互夸耀和竞争。秦国将这种活动称为角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军事力量的重视和崇尚。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此句强调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指出一个国家即使国土广大,如果沉迷于战争,最终必将导致灭亡;而天下虽然安定,如果忘记战争,也必将面临危险。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对战争与和平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

天下既平,春蒐、夏苗、秋猕、冬狩,振旅理兵,所以不忘战也。

这句话说明了在天下安定之后,依然要举行各种军事活动,如春蒐、夏苗、秋猕、冬狩等,以此来锻炼军队,保持对战争的警觉。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实战主义和备战观念。

宜(仲)尼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此处引用了孔子的话,强调不训练民众进行战争,就等于放弃了民众。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民众参与战争的重要性,以及教育民众的重要性。

今边军更名曰:教旗。

这句话提到了边军更名为教旗,意味着军队的训练重点在于教育士兵识别各种旗帜,区分不同行列和部分,这是军队纪律和指挥的基础。

使士卒识金鼓、别旗帜、知行列、谙部分,乃一军之节制也。

这里说明了军队训练的目标,即让士兵识别金鼓、旗帜、行列和部分,这些都是军队纪律和指挥的基础,是军队节制的关键。

凡教旗於平原高山,大将军居其上,南向左右各置鼓一十二面、角一十二具,各树五色旗,六纛居前,旌节次之,监军、御史、裨副、左右、衙官、骑队如偃月形为候骑,下临平野,使士卒目见旌旗、耳闻鼓角、心存号令,乃命十将左右决胜。

这段描述了军队训练的场景,大将军居中指挥,四周布置鼓角和旗帜,形成一种有序的军事阵列。通过这种训练,士兵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军队的号令和纪律,从而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

将总一十二将一万二千人,兵刃精新,甲马旗帜分为左右厢,各以兵马,使为长班布其次。

这句话描述了军队的编制和部署,一共有十二位将领,下辖一万二千士兵。军队的装备精良,旗帜鲜明,分为左右两厢,各自布置,形成有序的战斗队列。

阵间容阵,队间容队,曲间容曲。以长参短,以短参长。回军转阵,以前为後,以後为前,进无速奔,退无趋走。

这段话讲述了军队在战斗中的阵型和行动原则,强调阵型之间的相互配合,长短兵器的合理搭配,以及军队在行进和撤退时的有序性。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员而不可败者,奇正是也。

这里提到了军队在战斗中的变化和应对策略,强调在混乱中保持秩序,在复杂中找到胜利的方法,即所谓的奇正之术。

进止有度,徐疾有节,以正合,以奇胜,听音、望麾,乍合乍离,於是三令五申。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军队行动的节奏和指挥的艺术,强调进退有度,行动有序,通过正奇之术来取得胜利,同时强调指挥官的指挥艺术和对士兵的严格要求。

白旗点、鼓音动,则左右厢齐合;朱旗点、角音动,则左右厢齐离。

这里描述了军队在战斗中的信号和动作,通过旗帜和鼓角的信号来指挥左右两厢的行动,体现了军队指挥的精确性和效率。

离之与合,皆不离子午之地。左厢阳向而旋,右厢阴向而旋,左右各复本位。

这句话说明了军队在行动中的位置和方向,以及如何通过旋转来调整位置,保持阵型的完整和有序。

白旗掉、鼓音动,左右云蒸鸟散,弥川络,野然而不失队伍之疏密;朱旗掉、角音动,左右各复本位。

这里描述了军队在战斗中的动态变化,通过旗帜和鼓角的动作来指挥士兵的移动,保持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

前後左右无差尺寸。

这句话强调了军队在战斗中的整齐划一,无论前后左右,都保持一致的尺寸和阵型,体现了军队的纪律性和组织性。

经曰:散则法天,聚则法地。

这句话引用了古代的军事理论,指出军队在战斗中要根据天时地利来调整战术,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自然观和战术智慧。

如此三合而三离,三聚而三散,不如法者,吏士之罪,可从军令。

这里说明了军队在战斗中的多次集合和分散,以及对于不遵守军令的吏士的惩罚,体现了军队的纪律性和对军令的尊重。

於是大将军出五彩旗一十二面,各树於左右阵前,每旗选壮勇士五十人守旗,选壮勇士五十人夺旗;右厢夺左厢旗,左厢夺右厢旗。

这段描述了军队在训练中的一种对抗性活动,通过夺旗来锻炼士兵的战斗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鼓音动而夺,角音动而止。得旗者胜,失旗者负。

这里说明了夺旗的规则,通过鼓角的声音来指挥行动,夺旗成功的为胜,失败的为负,体现了军事训练中的竞争性和实战性。

胜赏、负罚,离合之势,聚散之形,胜负之理,赏罚之信。

这句话强调了赏罚分明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赏罚来激励士兵,保持军队的士气和纪律。

因是以教之。

最后这句话总结了整个军事训练的过程,强调了通过训练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教旗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74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