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四章

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四章-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四章-译文

孔子说:“道之所以不能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做得过头,愚笨的人又做不到位。道之所以不能显明,我知道原因了:贤能的人做得过头,不贤能的人又做不到位。”

“人们没有不吃饭喝水的,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品味出其中的滋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四章-注解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通常指宇宙的根本原则或规律,也是儒家、道家等学派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指的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知者:指那些聪明、有智慧的人。在孔子的语境中,这些人可能因为过于聪明而偏离了中庸之道。

愚者:指那些缺乏智慧或理解力的人。这些人可能因为不够聪明而无法达到’道’的要求。

贤者:指那些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在孔子的语境中,这些人可能因为过于追求完美而偏离了中庸之道。

不肖者:指那些没有德行或才能的人。这些人可能因为不够优秀而无法达到’道’的要求。

饮食:字面意思是指吃饭喝水,这里比喻人们对生活的基本需求和享受。

知味:字面意思是指知道食物的味道,这里比喻人们对生活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四章-评注

孔子在这段话中,通过对’道’的讨论,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理想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时可能遇到的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过于聪明或贤能的人可能因为追求过高而偏离了中庸之道;另一种是愚笨或不肖的人可能因为能力不足而无法达到’道’的要求。这种分析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人性深刻的理解,也反映了他对中庸之道的重视。

孔子进一步用’饮食’和’知味’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只关注表面的需求,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富有哲理,引导人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避免走向极端。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孔子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抽象的道德观念变得具体生动,易于理解和接受。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也体现了孔子作为教育家的智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话不仅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儒家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资料。它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们的生活态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四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7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