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章

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章-原文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章-译文

子路问孔子什么是真正的强。

孔子回答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或者是你自己认为的强呢?

用宽容和柔和的态度来教导别人,不报复那些不讲道理的人,这是南方的强。君子会这样做。

穿着铠甲,即使战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的强。那些强者会这样做。

所以君子能够和谐相处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强。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国家有正道时,不改变自己的原则,这才是真正的强。国家没有正道时,到死也不改变自己的原则,这才是真正的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章-注解

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以勇猛著称。

强:在这里指的是力量、坚韧、不屈不挠的精神。

南方之强:指南方人的强,以宽柔、教化、不报复无道为特点。

北方之强:指北方人的强,以勇猛、不畏死、坚持战斗为特点。

君子:指有德行、有修养的人。

衽金革:衽,衣襟;金革,指铠甲。这里比喻北方人勇猛,不畏死。

和而不流:和谐但不随波逐流。

中立而不倚:保持中立,不偏不倚。

国有道:国家有正道,政治清明。

国无道:国家无正道,政治混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章-评注

这段对话出自《论语·子路篇》,是孔子与其弟子子路关于‘强’的讨论。孔子通过对比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阐述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对‘强’的理解和表现方式。南方之强强调的是宽柔、教化和不报复无道,体现了君子应有的德行和修养;而北方之强则表现为勇猛、不畏死和坚持战斗,是强者所具备的特质。

孔子进一步指出,真正的强者应当具备‘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品质。这意味着在和谐中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在保持中立的同时,不偏不倚,坚守原则。这种强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上,也体现在对国家政治的态度上。无论国家是有道还是无道,真正的强者都能坚守自己的信念,至死不变。

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孔子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强’这一概念的独特见解。孔子认为,真正的强不仅仅是外在的力量和勇猛,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修养和坚守原则的精神。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家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对话简洁明了,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孔子对‘强’的理解。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深刻的哲理,体现了《论语》一贯的风格。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对话不仅反映了春秋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也展示了孔子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的智慧。通过对‘强’的讨论,孔子不仅教育了子路,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7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