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跋-跋-原文
(招文张氏刻《太白阴经》十卷跋,称从影宋抄本录出较。)
《四库全书》本多二卷,与唐、宋〈艺文志 合。首有李筌自序,序後有内侍高班品赵承信等列衔五行,与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所称本合。惟少御书祗候臣钱承颢勘一行,或传写失去。
壬辰夏,偶得旧抄本六卷,以之互校。
卷三〈将军篇
张刻仅存其目,卷五〈搜山烧草 、〈前茅後殿 、〈衅鼓 、〈屯田 、〈人粮马料 、〈军资 、〈宴设音乐 等七篇,则并其目而佚之,其卷六阵图竟有大不类者,更以《通典》所引《太白阴经》校之。
合於旧抄者,十之七八;合於张刻者,十之一二。
张刻多以意改窜,证以旧抄本,痕迹宛然。
然则所谓影宋云云者,犹在真膺之间也。
惜旧抄阙末四卷,无从校补。
今定前六卷主,旧抄本七八卷主。
文澜阁本仍参合异同於下,惟九十两卷,则仍依张刻付梓云。
庚子长夏。
金山.钱熙祚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跋-跋-译文
招文张氏刻印的《太白阴经》共有十卷,跋文中提到这是从影宋抄本中转录出来的,认为这样转录出来的版本较为可靠。
《四库全书》中的版本比这个多两卷,与唐、宋时期的《艺文志》相合。书首有李筌的自序,序文之后有内侍高班品赵承信等人的官衔排列,这与钱遵王在《读书敏求记》中提到的版本相符合。只是缺少了御书祗候臣钱承颢勘验的一行,可能是传抄过程中遗失了。
壬辰年夏天,偶然得到了一部旧抄本,共有六卷,用它来与现存的版本相互校对。卷三中的《将军篇》在张刻版本中只存有目录,卷五中的《搜山烧草》、《前茅後殿》、《衅鼓》、《屯田》、《人粮马料》、《军资》、《宴设音乐》等七篇,则连目录也一并遗失了,而卷六中的阵图与《通典》所引用的《太白阴经》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也用《通典》中的内容来校对。与旧抄本相合的部分大约有七八成,与张刻版本相合的部分只有一二成。张刻版本中有很多地方是按照自己的意思进行修改的,用旧抄本来对照,修改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那么所谓的影宋版本,实际上还是在真伪之间。遗憾的是,旧抄本缺少了最后四卷,无法进行校对和补充。现在确定前六卷以旧抄本为主,七八卷也以旧抄本为主。
文澜阁本在下面仍然参照了不同版本的内容进行合并,但只有九十两卷,还是按照张刻版本进行印刷。
庚子年长夏。金山的钱熙祚题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跋-跋-注解
太白阴经:《太白阴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由唐代军事家李筌所著。它详细记载了古代军事理论、战术、兵器、阵法等内容,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图书总集,由清代乾隆皇帝下令编纂。它收集了从先秦到明代末年的大部分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
艺文志:《艺文志》是《四库全书》中的一部分,收录了大量的古代文献目录,对研究古代文献和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李筌:李筌(约710年—约770年),唐代著名军事家、文学家,著有《太白阴经》等军事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内侍:内侍,古代官名,指宫廷中的宦官。
五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概念,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认为它们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钱遵王:钱遵王(约1582年—约1652年),明代著名藏书家、学者,著有《读书敏求记》等。
壬辰:壬辰年是中国古代农历的一个年份,此处指某个具体的年份。
旧抄本:旧抄本是指古代的抄写本,即手抄的书籍。
影宋抄本:影宋抄本是指模仿宋代抄本的手抄本,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期,其抄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通典:《通典》是唐代杜佑编纂的一部综合性历史地理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付梓:付梓是指将书籍刻版印刷。
庚子:庚子年是中国古代农历的一个年份,此处指某个具体的年份。
金山:金山,此处可能指地名,但具体位置无法确定。
钱熙祚:钱熙祚,此处可能为作者名,但具体信息无法确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跋-跋-评注
招文张氏刻《太白阴经》十卷跋,称从影宋抄本录出较。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文段的主题,即对《太白阴经》的版本进行讨论。‘招文张氏’指的是刻印《太白阴经》的出版者,‘影宋抄本’则是指模仿宋代抄本的一种版本,‘录出较’意味着这种版本是根据宋代抄本转录而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四库全书》本多二卷,与唐、宋〈艺文志 合。
此处提到《四库全书》的版本比唐宋时期的《艺文志》多出两卷,这反映了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艺文志’是古代文献目录的一部分,反映了书籍的流传和保存情况。
首有李筌自序,序後有内侍高班品赵承信等列衔五行,与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所称本合。
这段话提到了《太白阴经》首卷有李筌的自序,以及内侍高班品赵承信等人的官职名称,这些内容与钱遵王在《读书敏求记》中提到的版本相吻合,说明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惟少御书祗候臣钱承颢勘一行,或传写失去。
这里指出了一个细节,即缺少了御书祗候臣钱承颢的名字,可能是由于传抄过程中的遗失。
壬辰夏,偶得旧抄本六卷,以之互校。
壬辰夏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年份,此处作者偶然得到了六卷的旧抄本,并将其与手头上的其他版本进行校对。
卷三〈将军篇张刻仅存其目,卷五〈搜山烧草 、〈前茅後殿 、〈衅鼓 、〈屯田 、〈人粮马料 、〈军资 、〈宴设音乐 等七篇,则并其目而佚之,其卷六阵图竟有大不类者,更以《通典》所引《太白阴经》校之。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校对过程中发现的不同,其中提到了卷三的《将军篇》只有目录而没有内容,以及卷五的七篇文章目录缺失,卷六的阵图与《通典》所引的《太白阴经》存在较大差异。
合於旧抄者,十之七八;合於张刻者,十之一二。
这句话说明了校对的结果,即与旧抄本相符的内容占到了七八成,而与张刻相符的内容只有一二成,这表明张刻的版本在内容上存在较大偏差。
张刻多以意改窜,证以旧抄本,痕迹宛然。
这里指出张刻版本存在随意改动的情况,并且与旧抄本进行对比后,这种改动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然则所谓影宋云云者,犹在真膺之间也。
这句话进一步分析了所谓的“影宋”版本,指出其真伪难以确定,处于真伪之间。
惜旧抄阙末四卷,无从校补。
作者对旧抄本缺失末四卷感到遗憾,因为这些部分无法进行校对。
今定前六卷主,旧抄本七八卷主。
作者决定以旧抄本为主,确定前六卷的内容。
文澜阁本仍参合异同於下,惟九十两卷,则仍依张刻付梓云。
这里提到了文澜阁本的版本,指出它在某些地方仍然参考了其他版本,但其中九十两卷的内容则依据张刻版本进行印刷。
庚子长夏。金山.钱熙祚识。
最后,作者在庚子年长夏时节,在金山留下了自己的识记,这表明了作者对这一学术问题的关注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