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四章-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四章-译文
君子根据自己的地位行事,不追求超出自己地位的东西。
如果处于富贵之中,就按照富贵的方式行事;如果处于贫贱之中,就按照贫贱的方式行事;如果处于夷狄之中,就按照夷狄的方式行事;如果处于患难之中,就按照患难的方式行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境地都能自得其乐。
处于高位时,不欺压下属;处于低位时,不攀附上级;端正自己而不苛求他人,就不会有怨恨。对上不抱怨天,对下不责怪人。
因此,君子安于现状等待命运的安排,小人则冒险行事以求侥幸。
孔子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之道相似。如果射不中靶心,应该反省自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四章-注解
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指有德行、有修养的人,通常与小人相对。君子不仅指社会地位高的人,更强调其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素其位而行:指君子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来行事,不超越自己的本分,也不做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
不愿乎其外:君子不追求超出自己本分的事物,安于自己的位置,不贪图外界的名利。
素富贵:指君子在富贵时,应以富贵的方式行事,保持谦逊和节制。
素贫贱:指君子在贫贱时,应以贫贱的方式行事,保持坚韧和自尊。
素夷狄:夷狄是古代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君子在异族环境中,应以适应和尊重的方式行事。
素患难:指君子在患难中,应以坚韧和勇敢的态度面对困难。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不陵下:在上位的人不欺凌下属,保持谦逊和公正。
不援上:在下位的人不攀附上级,保持独立和自尊。
正己而不求于人:君子通过端正自己的行为来影响他人,而不是依赖他人的帮助或认可。
无怨:君子不抱怨命运或他人,保持内心的平和。
居易以俟命:君子安于现状,等待命运的安排,不主动追求冒险或侥幸。
小人行险以徼幸:小人则喜欢冒险,希望通过侥幸获得成功。
射有似乎君子:射箭的行为与君子的行为有相似之处,射箭时如果未能射中目标,应反思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责怪外部因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四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君子应如何在不同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德行和修养。文本通过对比君子与小人的行为,强调了君子应安于本分、不贪图外物、不抱怨命运的道德准则。
首先,文本提出了‘君子素其位而行’的理念,强调君子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来行事。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安分守己’的道德观念,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应当在自己的位置上尽忠职守,不越界、不贪求。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它帮助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其次,文本通过‘素富贵’、‘素贫贱’、‘素夷狄’、‘素患难’等不同情境,进一步阐述了君子应如何在各种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德行。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君子都应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不因外界的变迁而动摇。这种‘无入而不自得’的境界,体现了儒家对内心修养的高度重视。
此外,文本还强调了君子在处理上下级关系时应保持的谦逊和独立。‘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的思想,反映了儒家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君子不应因地位高而欺凌下属,也不应因地位低而攀附上级,而是应通过端正自己的行为来影响他人。这种‘正己而不求于人’的态度,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最后,文本通过‘射有似乎君子’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君子应反思自身问题的道德准则。射箭时如果未能射中目标,应反思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责怪外部因素。这一思想与儒家‘反求诸己’的理念相呼应,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全面阐述了君子应如何在各种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德行和修养。它不仅体现了儒家对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这段文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