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禡牙文篇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禡牙文篇-原文

维某年岁次,某甲某月朔某日某将军,

某敢以牲牢之奠,告於牙军之神曰:

在昔三皇无师,五帝有师,所以伐奸凶、御桀骜;

封豕逞凶,长蛇流毒,寇掠我生聚,残害我边陲,

我君耻不祥之器,以伐谋为兵,爱不战而屈人,

借前箸为筹策,遂得东夷贡矢,西旅献獒,

川明海澄,历有年矣。

今戎狄遗[口焦],虺蝎远出,

纣犬吠尧,獍集狼顾,

天子授我斧钺,锡我彤弓,

凿门分阃,使专征伐。

惟尔乃神,翼兹威武,

左霹雳,右雷公,

天乙在前,太乙在後,

风雹雨霰,克胜群丑,

枹鼓未挥,元凶授首,

惟尔英灵,来歆旨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禡牙文篇-译文

在某个年份的某个月初某一天,某将军我,敢于用牲畜作为祭品,向牙军之神祈祷说:

在古代,三皇没有老师,五帝有老师,这是因为他们能够讨伐奸邪凶恶之人,制服桀骜不驯之徒;

封豕(一种凶猛的野兽)肆虐,长蛇散布毒素,侵略我们的人民,残害我们的边疆,我们的君主以不祥之器为耻,用谋略作为武器,喜欢不战而使敌人屈服,借用前人的经验作为策略,于是得到了东夷的箭矢,西方旅人的犬獒,江河明亮,大海澄清,已经很多年了。

现在,戎狄之地的灾祸尚未平息,毒蛇和蝎子远离,像商纣王的狗一样狂吠的恶犬,像野兽一样窥视的恶狼,天子赐予我斧钺,赐予我红色的弓箭,打开城门,让我专权征伐。

只有你们这些神,才能维护这威武的权力,左边有霹雳,右边有雷公,天乙在前,太乙在后,风雹雨雪,能够战胜所有的丑类,鼓声未起,元凶就已经投降,只有你们的英灵,才能享受这美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禡牙文篇-注解

岁次:指古代历法中的年次,即每年按照干支纪年法所对应的具体年份。

朔:指每月的第一天,即农历每月初一。

将军:古代军事职务,指统率军队的高级将领。

牲牢:古代祭祀时用的牲畜,通常指牛、羊、猪等。

奠:古代祭祀时用酒食祭奠。

牙军之神:指古代军队中的神祇,通常指守护军队的神。

三皇:古代传说中的三位圣王,即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圣王,即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师:古代指教育者或教师。

伐奸凶:讨伐奸邪凶恶之人。

御桀骜:抵御桀骜不驯之人。

封豕:指凶猛的野兽,比喻敌人。

长蛇:指长有毒的蛇,比喻敌人。

寇掠:抢劫掠夺。

生聚:指百姓。

边陲:边境地区。

君:指君主,即国家的统治者。

不祥之器:指不吉利的武器。

伐谋为兵:用计谋来战胜敌人。

借前箸为筹策:借用筷子作为计算的工具,比喻用计谋。

东夷: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贡矢:进贡的箭。

西旅:西方的使节或旅人。

献獒:献上猎犬。

川明海澄:河流明亮,海洋清澈,比喻国家安定。

戎狄: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遗[口焦]:可能为错别字,应指某种灾害或困扰。

虺蝎:毒蛇和蝎子,比喻敌人。

纣犬吠尧:比喻恶人诽谤好人。

獍集狼顾:獍(野兽名)聚集,狼回头顾盼,比喻敌人众多且狡猾。

天子: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斧钺:古代皇帝赐予的象征权力的武器。

彤弓:红色的弓,象征军队的权力。

凿门分阃:指皇帝授予将领权力,允许其出征。

专征伐:专门负责征伐敌人。

翼兹威武:保护并增强这种威武。

左霹雳,右雷公:左边是霹雳,右边是雷公,比喻强大的力量。

天乙:古代传说中的神名,此处可能指天神。

太乙:古代传说中的神名,此处可能指地神。

风雹雨霰:指各种自然灾害,此处比喻强大的军事力量。

克胜群丑:战胜众多敌人。

枹鼓:古代战鼓,此处指战争。

元凶授首:首要的敌人被击败。

英灵:英勇的灵魂,此处指神灵。

来歆旨酒:来享用这美酒,歆指享用,旨酒指美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禡牙文篇-评注

此段古文开篇即以时间、人物、事件为背景,点明了祭祀的场合和目的。’维某年岁次,某甲某月朔某日某将军’中的’维’字,表明了文段的起始,而’某年岁次’、’某甲某月朔某日’则具体指明了时间,’某将军’则点明了祭祀者身份,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

‘某敢以牲牢之奠,告於牙军之神曰’,’敢’字体现了祭祀者的谦卑和敬畏,’牲牢之奠’则是对神灵的虔诚献祭,’告於牙军之神’则表明了祭祀的对象是牙军之神,即军队的保护神。这种对神灵的祭拜,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神权的尊重和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接下来的文段回顾了古代的历史,’在昔三皇无师,五帝有师’,说明了古代帝王对师道的重视,’所以伐奸凶、御桀骜’则体现了师道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这里的’伐奸凶’、’御桀骜’,是对邪恶势力的讨伐,体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封豕逞凶,长蛇流毒,寇掠我生聚,残害我边陲’,这几句描绘了边疆的战乱景象,’封豕’、’长蛇’等比喻手法,使得战乱的形象更加生动。’我君耻不祥之器,以伐谋为兵,爱不战而屈人’,这里的’不祥之器’指的是兵器,’以伐谋为兵’则表明了战争的策略性,’爱不战而屈人’则是对和平解决冲突的向往。

‘借前箸为筹策,遂得东夷贡矢,西旅献獒,川明海澄,历有年矣’,这几句描述了通过智慧和策略,使得边疆安定,国家繁荣。’借前箸为筹策’中的’箸’指的是筷子,比喻运用智慧,’贡矢’、’献獒’则表明了边疆的和平与进贡,’川明海澄’则是对国家繁荣景象的描绘。

最后,’今戎狄遗[口焦],虺蝎远出,纣犬吠尧,獍集狼顾’,这几句描绘了当前边疆的战乱,’戎狄遗[口焦]’、’虺蝎远出’等比喻手法,使得战乱的形象更加生动。’天子授我斧钺,锡我彤弓,凿门分阃,使专征伐’,这几句则表明了天子对祭祀者的信任和赋予的权力,’斧钺’、’彤弓’等象征着军事力量。

‘惟尔乃神,翼兹威武,左霹雳,右雷公,天乙在前,太乙在後,风雹雨霰,克胜群丑’,这几句对牙军之神的赞颂,将神灵赋予了强大的力量,’左霹雳,右雷公’、’天乙在前,太乙在後’等,都是对神灵力量的夸张描述。’枹鼓未挥,元凶授首’,这里的’枹鼓’指的是战鼓,’元凶授首’则是对敌人被击败的描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惟尔英灵,来歆旨酒’,文段结尾以对神灵的敬仰和祈求结束,’来歆旨酒’则是对神灵的献祭,表达了祭祀者对神灵的虔诚和祈求。整段古文通过对历史、战争、神灵的描述,展现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禡牙文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7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