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祭毗沙门天王文篇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祭毗沙门天王文篇-原文

维某年岁次,某甲某月朔某日某将军,某谨稽首,

以明香净水、杨枝油灯、乳粥酥蜜粽[米奥]供养北方大圣毘沙天王之神曰:

伏惟作镇北方,护念万物,众生悖逆,肆以诛夷,如来涅盘,委之佛法。

是以宝塔在手,金甲被身,威凛商秋,德融湛露。

五部神鬼,八方妖精,殊形异状,襟带羽毛;

或三面而六手,或一面而四目,瞋颜如蓝,磔发似火,牙崒嵂而出口,爪钩兜而露骨,

视雷电,喘云雨,吸风飙,喷霜雹。

其叱吒也,豁大海拔,须弥,摧风轮,粉铁围,并随指呼,咸赖驱策。

国家钦若,释教护法降魔,万国归心,十方向化。

惟彼胡虏,尚敢昏迷,肉食边氓,渔猎亭障,天子出师,问罪要荒,

天王宜发大悲之心,轸护念之力,歼彼凶恶,助我甲兵,

使刁斗不惊、太白无芒,虽事集於边将,而功归於天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祭毗沙门天王文篇-译文

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将军虔诚地跪拜,用香料、清水、杨枝油灯、乳粥和蜜粽(一种用糯米做的食品)来供养北方的大圣毘沙天王,说:请您镇守北方,守护万物,对于那些悖逆的众生,您可以严厉地惩处他们。如来佛祖涅槃后,佛法就托付给您了。因此,您手持宝塔,身穿金甲,威严如同秋天的霜,仁德如同清晨的露水。您的部下有五部神鬼和八方的妖精,他们形态各异,有的穿着羽毛;有的有三面六手,有的只有一面四目,他们的怒容如同蓝色,头发像火一样炽热,牙齿锋利,爪子钩状,露出骨头,他们的目光如同雷电,呼吸如同云雨,吸风吐雾,喷出霜雹。当他们咆哮时,能震撼高山,摧毁须弥山,击碎风轮,粉碎铁围,一切都在您的指挥下,都听从您的驱使。国家尊重您的威严,佛教依赖您来保护佛法,降服恶魔,让万国归心,十方世界都得到教化。只有那些胡虏,还敢迷惑不明,那些在边境上吃肉的人,那些在亭障上捕猎的人,皇帝出兵,要讨伐那些荒远之地的罪人,天王应该发起慈悲之心,用您的力量保护他们,消灭那些凶恶之徒,帮助我们的军队,让刁斗(古代一种计时工具)不再发出警报,让太白星不再闪烁光芒,虽然事情发生在边疆将领那里,但功劳应该归于天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祭毗沙门天王文篇-注解

岁次:指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岁次即指当年的干支纪年。

朔:指每月的第一天,即新月出现的日子。

将军:古代军队的高级将领。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表示非常尊敬。

明香净水:指纯净的水中放入香料,用于供佛。

杨枝油灯:用杨树枝做成的灯芯,点上油作为供佛之用。

乳粥酥蜜粽[米奥]:乳粥是指用牛奶熬制的粥,酥蜜粽是甜粽子,米奥可能是笔误,应为“蜜粽”,指用蜜糖包裹的粽子。

北方大圣毘沙天王:毘沙天王是佛教中守护北方的神祇。

如来: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涅盘:佛教用语,指佛陀圆寂,也泛指死亡。

佛法:佛教教义。

宝塔:佛教中用于供奉佛祖舍利或经文的塔形建筑。

金甲:用金属制成的铠甲,象征强大的武力。

商秋:商代末年,秋季,这里比喻强大的力量。

德融湛露:德行如同融入清澈的露水,象征高尚的品德。

五部神鬼:佛教中指五部神祇,包括天神、龙神、夜叉、罗刹、人非人。

八方妖精:指来自八个方向的妖魔鬼怪。

襟带羽毛:指穿着带有羽毛装饰的衣物。

三面而六手:指神祇的面有三张,手有六只。

一面而四目:指神祇的面只有一张,但眼睛有四只。

瞋颜如蓝:形容神祇愤怒的面容如同蓝色。

磔发似火:指神祇的头发竖起如同火焰。

牙崒嵂而出口:形容神祇的牙齿锋利,从口中露出。

爪钩兜而露骨:形容神祇的爪子锋利,骨露在外。

视雷电:形容神祇的目光如同雷电。

喘云雨:形容神祇的气息如同云雨。

吸风飙:形容神祇能够吸取风力。

喷霜雹:形容神祇能够喷出霜雹。

叱吒:大声呼喊或斥责。

豁大海拔:使高山崩塌。

须弥:佛教中的须弥山,象征世界的中心。

摧风轮:摧毁风轮,风轮是古代神话中的交通工具。

粉铁围:粉碎铁围山,铁围山是佛教中的一种山,象征障碍。

咸赖驱策:全部依靠驱使。

国家钦若:国家非常敬重。

释教护法:佛教中的护法神,保护佛法。

降魔:降伏恶魔。

胡虏: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

肉食边氓:指边疆地区的居民。

渔猎亭障:指在边疆地区从事渔猎活动并设置亭障。

天子出师:皇帝亲自率军出征。

问罪要荒:追究边荒地区的罪责。

天王宜发大悲之心:毘沙天王应该发起慈悲之心。

轸护念之力:以慈爱和保护的力量。

刁斗: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也指战争。

太白无芒:太白星没有光芒,象征和平。

事集於边将:事情集中在边疆将领身上。

功归於天王:功劳归于毘沙天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祭毗沙门天王文篇-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国古代道教文献,通过对北方大圣毘沙天王的描述,展现了道教对于北方守护神的崇拜与信仰。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维某年岁次,某甲某月朔某日某将军,某谨稽首,以明香净水、杨枝油灯、乳粥酥蜜粽[米奥]供养北方大圣毘沙天王之神曰: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地点,‘维’字古义为‘是’,表明接下来的内容是对于特定时间的描述。‘某甲某月朔某日’是古代的纪年方式,‘某将军’则是对受供者的尊称。‘某谨稽首’表示虔诚的敬意,‘明香净水、杨枝油灯、乳粥酥蜜粽’等供品则是道教仪式中常用的祭品,反映了道教对于物质祭品的重视。

伏惟作镇北方,护念万物,众生悖逆,肆以诛夷,如来涅盘,委之佛法。

‘伏惟’是古代的一种敬语,表示谦卑和祈求。此句表达了毘沙天王作为北方守护神的职责,即维护北方安宁,保护世间万物。‘众生悖逆’指的是世间不守道义的行为,‘肆以诛夷’则是指毘沙天王对这些悖逆行为的惩罚。‘如来涅盘’是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圆寂,‘委之佛法’则是指佛教将责任委托给了毘沙天王。

是以宝塔在手,金甲被身,威凛商秋,德融湛露。

此句描绘了毘沙天王的形象,‘宝塔’和‘金甲’是佛教和道教的象征,表明毘沙天王具有神圣的力量。‘威凛商秋’形容其威严如秋天的寒风,‘德融湛露’则表示其德行如清澈的露水。

五部神鬼,八方妖精,殊形异状,襟带羽毛;或三面而六手,或一面而四目,瞋颜如蓝,磔发似火,牙崒嵂而出口,爪钩兜而露骨,视雷电,喘云雨,吸风飙,喷霜雹。

此句详细描绘了毘沙天王所管辖的神鬼和妖精,形态各异,形象夸张,突显了其威能。‘三面六手’、‘一面四目’等描述了这些神鬼的奇特外貌,‘瞋颜如蓝’、‘磔发似火’等则形容了它们的凶恶。

其叱吒也,豁大海拔,须弥,摧风轮,粉铁围,并随指呼,咸赖驱策。

‘叱吒’表示毘沙天王的怒吼,‘豁大海拔’、‘摧风轮’、‘粉铁围’等词语描绘了其强大的力量,能够摧毁一切障碍。‘并随指呼’则表明毘沙天王能够指挥一切,无所不能。

国家钦若,释教护法降魔,万国归心,十方向化。

此句表达了毘沙天王对于国家的保护作用,‘国家钦若’表示国家的敬仰,‘释教护法降魔’则是指毘沙天王作为佛教护法,能够降服恶魔,保护佛教的传播。

惟彼胡虏,尚敢昏迷,肉食边氓,渔猎亭障,天子出师,问罪要荒,天王宜发大悲之心,轸护念之力,歼彼凶恶,助我甲兵,使刁斗不惊、太白无芒,虽事集於边将,而功归於天王。

此句反映了毘沙天王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的作用。‘胡虏’指代外敌,‘天子出师’则是指皇帝亲自率军出征。毘沙天王被期望能够发挥大悲之心,保护国家,消灭敌人,最终使国家免受战乱之苦。‘刁斗不惊’、‘太白无芒’等词语则是形容国家安宁的景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祭毗沙门天王文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70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