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祭文总序-原文
经曰:古者,天子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诸侯祭其封内兴云出雨之山川神祗,出师皆祭,并所过名山大川,福及生人。
神祗,《尔雅》云:「是类是禡,师祭也;既伯既祷,马祭也。」
师初出,则禡军之牙门,祷马群厩。
蚩尤氏造五兵,制旗鼓,师出亦祭之。
其名山大川,风伯雨师并所过则祭,不过则否。
毘沙门神本西胡法佛,说四天王则北方天王也。
于阗城有庙身被金甲,右手持戟,左手擎塔,祗从群神殊形异状,胡人事之。
往年吐蕃围于阗,夜见金人被发持戟行于城上,吐蕃众数十万悉患疮疾,莫能胜,兵又化黑鼠,咬弓弦,无不断绝;吐蕃扶病而遁,国家知其神,乃诏於边方立庙,元帅亦图其形于旗上,号曰:神旗。
出居旗节之前。
故军出而祭之,至今府州县多立天王庙焉!
一本云:昔吐蕃围安西,北庭表奏求救,唐元宗曰:「安西去京师一万二千里,须八月方到,到则无及矣。」
左右请召不空三藏,令请毘沙门天王,师至,请帝执香炉,师诵真言,帝忽见甲士立前,帝问不空,不空曰:「天王遣二子独揵将兵救安西,来辞陛下。」
後安西奏云:「城东北三十里云雾中,见兵人各长一丈约五六里,至酉时鸣鼓,角震三百里,停二日。
康居等五国抽兵彼营中,有金鼠咬弓弩弦,器械并损,须臾,北楼天王现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祭文总序-译文
古时候,天子会向山川和众神祈愿;诸侯会在自己封地内祭祀那些能兴云降雨的山川之神,出兵前也会祭祀,并且会祭祀所经过的名山大川,这些祭祀的福气会惠及生灵。
《尔雅》中说:‘这些是祭祀军队的牙门,是军队出发前的祭祀;已经封伯已经祈求,是祭祀马匹的祭祀。’军队出发时,会祭祀军队的牙门,祈求马匹。
蚩尤氏创造了五种兵器,制定了旗帜和鼓,军队出发时也会祭祀他。
对于名山大川,如果是风神和雨神经过的地方,就会祭祀,如果不是,就不会祭祀。
毘沙门神原本是西胡的佛法,所说的四天王中的北方天王。于阗城有座庙,里面供奉的神祇身披金甲,右手拿着戟,左手托着塔,跟随的神祇形态各异,胡人都会去祭祀。
往年吐蕃围攻于阗,夜晚看到金甲人披发持戟在城墙上行走,吐蕃的数十万人都患上了疮疾,无法战胜,兵器又变成了黑鼠,咬断了弓弦,没有一弓不断。
吐蕃人带着病逃走,国家知道这是神的力量,于是下令在边疆设立庙宇,元帅也在旗帜上画了毘沙门天王的形象,称为‘神旗’。军队出发前会祭祀它,至今府州县多有天王庙。
还有一种说法是:以前吐蕃围攻安西,北庭向朝廷求救,唐玄宗说:‘安西离京城有一万二千里,需要八月才能到达,到了也已经来不及了。’左右的人请唐玄宗召唤不空三藏,让他请毘沙门天王。军队到达后,唐玄宗手持香炉,不空三藏念诵真言,唐玄宗突然看到甲士站在面前,他问不空三藏,不空三藏说:‘天王派他的两个儿子独揵带兵去救安西,来向陛下辞行。’后来安西上报说:‘在城东北三十里云雾中,看到士兵身高一丈,大约五六里远,到酉时鸣鼓,号角震动三百里,停了两天。康居等五国抽调兵力到那里,有金鼠咬断了弓弩的弦,器械都损坏了,不久,北楼天王现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祭文总序-注解
天子:古代中国的最高统治者,象征国家的最高权力和尊严。
山川:指山岳和河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山川被视为自然界的神灵所在,是祭祀的重要对象。
群神:指众多神祇,包括自然神、祖先神等。
诸侯: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中,分封给王的亲属或功臣的领地及其统治者。
封内:指诸侯所管辖的领地。
兴云出雨:指能够兴云作雨的神灵,通常与降雨有关。
神祗:指神明,神灵。
《尔雅》:中国古代的一部词典,汇集了古代的词语、解释和用法。
禡:古代军队出发前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用以祈求神灵保佑。
伯:古代对诸侯的尊称。
祷:祈祷,向神明祈求。
马祭:古代对马匹的祭祀,通常在战争或重要出行前进行。
蚩尤氏:古代神话中的战神,相传他制造了五兵,即五种兵器。
旗鼓:旗帜和鼓,古代军队的标志和信号。
毘沙门神:又称毘沙门天王,是佛教中的守护神。
西胡:古代对西域地区的称呼。
四天王: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分别守护四个方向,其中北方天王是毘沙门天王。
于阗城:古代西域的一个城市,位于今新疆和田地区。
金甲:用金属制成的铠甲,象征强大和威严。
真言:佛教中的一种咒语,被认为具有神奇的力量。
帝:指皇帝,古代中国的最高统治者。
独揵:古代的一种官职,此处指将领。
安西:古代中国对西域地区的称呼,安西都护府是唐代在西域设立的军事行政机构。
北庭:古代中国对西域地区的称呼,北庭都护府是唐代在西域设立的军事行政机构。
元宗:指唐玄宗,唐朝的皇帝。
不空三藏: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精通梵文和佛学。
香炉:佛教中用于燃烧香料的容器。
角:古代的一种乐器,用于传递信号。
康居: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中亚地区。
器械:指武器和装备。
北楼天王:指北方天王,此处可能是指毘沙门天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祭文总序-评注
经文开篇即点明了古代天子与诸侯对山川神祗的敬仰与祭祀,这种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反映了古代中国宗教信仰中的自然崇拜观念。‘天子望于山川,遍于群神’一句,展现了天子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自然界的尊重。‘遍于群神’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多神论特点。
‘诸侯祭其封内兴云出雨之山川神祗,出师皆祭,并所过名山大川,福及生人’一句,说明了诸侯对封地内山川神祗的祭祀,以及出征前后的祭祀仪式,这种祭祀不仅是对神灵的敬仰,也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使战争顺利,百姓安康。
‘神祗,《尔雅》云:“是类是禡,师祭也;既伯既祷,马祭也。”’此句引用了《尔雅》中的内容,解释了‘神祗’的含义,即是对军队出征时的祭祀活动,包括对军队的祭祀(禡军)和对马匹的祭祀(马祭)。这种祭祀体现了古代中国军队对神灵的依赖和对战争的重视。
‘师初出,则禡军之牙门,祷马群厩’这句话描述了军队出征前的具体祭祀仪式,‘禡军之牙门’指的是军队的牙门,即军队的入口,‘祷马群厩’则是对马匹的祈祷,希望马匹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蚩尤氏造五兵,制旗鼓,师出亦祭之’这句话提到了古代神话中的蚩尤,他是兵器的创造者,因此军队出征时也会对他进行祭祀,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神话人物的崇拜。
‘其名山大川,风伯雨师并所过则祭,不过则否’这句话说明了对于名山大川和风伯雨师等自然神祗的祭祀,只有在经过这些地方时才会进行,否则则不会。
‘毘沙门神本西胡法佛,说四天王则北方天王也’这句话介绍了毘沙门神,他是佛教中的北方天王,这一段描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宗教信仰的融合。
‘于阗城有庙身被金甲,右手持戟,左手擎塔,祗从群神殊形异状,胡人事之’这句话描述了于阗城中的毘沙门神庙,以及其形象和信徒。
‘往年吐蕃围于阗,夜见金人被发持戟行于城上,吐蕃众数十万悉患疮疾,莫能胜,兵又化黑鼠,咬弓弦,无不断绝;吐蕃扶病而遁’这一段讲述了吐蕃围攻于阗时,毘沙门神显灵,帮助于阗抵御外敌的故事,体现了神灵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
‘国家知其神,乃诏於边方立庙,元帅亦图其形于旗上,号曰:神旗’这句话说明了毘沙门神在战争中的显灵,使得于阗得以保全,国家因此立庙祭祀,并在军旗上绘制其形象,以示对神灵的崇敬。
‘故军出而祭之,至今府州县多立天王庙焉’这句话总结了毘沙门神的祭祀传统,至今在府州县多有天王庙,反映了神灵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一本云:昔吐蕃围安西,北庭表奏求救,唐元宗曰:“安西去京师一万二千里,须八月方到,到则无及矣。”’这一段描述了唐朝时期,安西受到吐蕃围攻,向朝廷求救的情景,以及唐元宗的无奈。
‘左右请召不空三藏,令请毘沙门天王,师至,请帝执香炉,师诵真言,帝忽见甲士立前,帝问不空,不空曰:“天王遣二子独揵将兵救安西,来辞陛下。”’这一段讲述了不空三藏请来毘沙门天王,以及天王派兵救援安西的故事,展现了佛教在战争中的作用。
‘後安西奏云:“城东北三十里云雾中,见兵人各长一丈约五六里,至酉时鸣鼓,角震三百里,停二日。康居等五国抽兵彼营中,有金鼠咬弓弩弦,器械并损,须臾,北楼天王现身。”’这句话描述了毘沙门天王派兵救援安西的过程,以及神灵在战争中的显灵,体现了古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