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治人药方篇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治人药方篇-原文

经曰:药者,和草木之性,治人寒、热、燥、湿之病;道达经脉,通理三关、九候、五藏、六府,扶衰补虚。

夫稠人多,厉疫屯久,人气郁蒸,或病瘟[疾以皇易矢]疟痢,金疮堕马,随军备用。

药与方所必须也,兹录于左。

疗时行热病方

栀子(二十枚)、乾姜(五两)、茵蔯(三两)、升麻(五两)、大黄(五两)、芒硝(五两)。

右六味为末,米汁调服,空心,三钱匕,须臾利,不利则暖粥投之,利多服浆水止之,阴阳毒不可服。

疗赤班子疮

栀子(二十枚)、茈胡(三两)、黄芩(三两)、芒硝(五两)。

右为细末,饭饮调下,三钱七,以利为度。

疗天行病方

瓜蒌(四十九粒)、丁香(四十九粒)、赤小豆(四十九粒)。

右为末,井花水调服,空心,方寸七次,两鼻中各搐此散,一大豆许,须臾鼻出黄水,吐利良久,乃愈。

疗虐疾方

鳖甲(三两)、常山(二两)、甘草(二两)、松罗(二两)。

右为末,用乌梅煎汤调服,方寸七日二服,少加之,以吐为度,如不差,服後方。

当归六味散

当归、白术、细辛(以上各五两)、桂心(三两)、大黄(五两)、朴硝(八两。熬。)

右为末,平旦,空心,服方寸匕,加之,以利为度。

疗温虐者,可服『鬼箭十味九方』

甘草、丁香、细辛、蜀椒、乌梅肉(各三两)、地骨皮、橘皮(各四两)、白术、当归(各五两)、鬼箭(二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乌梅汤送下,再服加至三十九,三、五日後觉腹中热,以粥饮压之。

疗痢病方

黄连、黄芩(各五两)、黄耆、黄柏(各四两)、龙骨(八两)。

右五味为散,空心,米饮下方寸匕,日再加至三寸匕止。

疗谷痢方

白米(六两)、附子(四枚,炮去皮。)、乾姜(四两,炮。)、细辛(五两)、油面末(一升。熬变色。)。

右为末,以粥饮,如前法。

疗血痢方

阿胶(炒)、黄柏(灸各四两)、乾姜、艾叶(各三两)、犀角末(五两)。

右为末,如前法服。

疗浓血痢方

黄耆(六两)、赤石脂(八两)、艾叶(三两)、厚朴(灸三两)、乾姜(煨三两)。

右为末,服法如前。

治霍乱方

巴豆(一两,去壳。)、乾姜(三两,炮。)、大黄(五两)。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饮服三丸,以利为度,不利,以粥汤投之。

治脚转筋方

生姜一两,拍碎,水煎,五合服之,即愈。本方云:生姜一斤,煎二升,半服之。

入战辟五兵不伤人方

雄黄(一两)、白矾(二两)、鬼箭(一柄)、羚羊角(烧二分半)、灶中土(三分)。

右为末,以鸡子黄并鸡冠血为丸,如杏子大。置一丸於小囊中,系腰间及膊上,勿令离身,亦辟一切毒。

疗马齿毒方

灰汁数斗,暖者洗疮处,愈。又以马粪汁亦可。

疗马脓垢着人作疮方

马鞭稍二寸,烧灰;飞鼠七枚,各烧灰。敷之。

疗金疮方因发者,及伤裂突出肠方

黄耆、当归、芎藭、白芷、续断、黄芩、细辛、乾姜、附子、芍药(各三两)。

右为末,先饮酒醉,次服五钱匕,日三服。又云:服半钱匕,日三,服加至方寸匕效。

疗金刀中骨脉中不出方

白歛、半夏(各等分)。

右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至二十日,自出立愈。

疗金疮伤中破惊方

火烧葱,取汁涂之,立愈。亦用人中衣旧者,以裆炙熨之,为愈。

疗马坠损,有瘀血在腹内方

生地黄五升,研烂,以酒捎汁一盏,日三服,愈。又方地黄二升,捣令烂,以无灰酒半升煮,二三沸重户,地暖饮之,常令醺醺。

疗马坠折,伤手脚骨痛方

捣大麻子根并叶,取汁服之,气下乃苏。若无大麻根、叶;研子,温酒服,亦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治人药方篇-译文

经书上说:药物,是调和草木的属性,用来治疗人的寒、热、燥、湿等疾病;能够通达经络,疏通三关、九候、五脏、六腑,扶持衰弱,补充虚弱。因为稠密的地方人多,疫病久居,人气郁结,有时会患上瘟疫、疟疾、痢疾,还有金疮、马跌,这些都是随军必备的。药物和方剂是必不可少的,现在记录在下面。

治疗流行热病的方剂:栀子(二十枚)、乾姜(五两)、茵蔯(三两)、升麻(五两)、大黄(五两)、芒硝(五两)。这六种药研成末,用米汁调和服用,空腹时,每次三钱匕,不久就会通便,如果不通便,则用温粥送服,通便多时服用浆水来止住,阴阳毒不可服用。

治疗赤白痢疾的方剂:栀子(二十枚)、茈胡(三两)、黄芩(三两)、芒硝(五两)。将这些药研成细末,用饭或饮料调和后服用,每次三钱七分,以通便为度。

治疗天行病的方剂:瓜蒌(四十九粒)、丁香(四十九粒)、赤小豆(四十九粒)。将这些药研成末,用井花水调和服用,空腹时,每次方寸七次,两个鼻孔中各吸入此散,大约如大豆大小,不久鼻中会流出黄水,吐泻很久,病就好了。

治疗疟疾的方剂:鳖甲(三两)、常山(二两)、甘草(二两)、松罗(二两)。将这些药研成末,用乌梅煎汤调和服用,每天两次,少加一些,以吐为度,如果不好转,服用后面的方剂。

当归六味散:当归、白术、细辛(以上各五两)、桂心(三两)、大黄(五两)、朴硝(八两。熬。)将这些药研成末,在早晨空腹时,每次服用方寸匕,根据需要增加,以通便为度。

治疗温疟的人,可以服用『鬼箭十味九方』:甘草、丁香、细辛、蜀椒、乌梅肉(各三两)、地骨皮、橘皮(各四两)、白术、当归(各五两)、鬼箭(二两)。将这些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五丸,用乌梅汤送下,再服用加至三十九丸,三、五天后觉得腹中热,用粥饮压之。

治疗痢疾的方剂:黄连、黄芩(各五两)、黄耆、黄柏(各四两)、龙骨(八两)。将这些药研成散,空腹时,用米汁服下方寸匕,每天增加至三寸匕为止。

治疗谷痢的方剂:白米(六两)、附子(四枚,炮去皮。)、乾姜(四两,炮。)、细辛(五两)、油面末(一升。熬变色。)将这些药研成末,用粥饮调和,按照前面的方法服用。

治疗血痢的方剂:阿胶(炒)、黄柏(灸各四两)、乾姜、艾叶(各三两)、犀角末(五两)。将这些药研成末,按照前面的方法服用。

治疗浓血痢的方剂:黄耆(六两)、赤石脂(八两)、艾叶(三两)、厚朴(灸三两)、乾姜(煨三两)。将这些药研成末,按照前面的方法服用。

治疗霍乱的方剂:巴豆(一两,去壳。)、乾姜(三两,炮。)、大黄(五两)。将这些药研成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用米汁服三丸,以通便为度,如果不通便,用粥汤送服。

治疗脚抽筋的方剂:生姜一两,拍碎,水煎,五合服之,即愈。本方云:生姜一斤,煎二升,半服之。

入战避五兵不伤人的方剂:雄黄(一两)、白矾(二两)、鬼箭(一柄)、羚羊角(烧二分半)、灶中土(三分)。将这些药研成末,用鸡子黄和鸡冠血为丸,如杏子大小。将一丸放在小袋中,挂在腰间和肩膀上,不要离开身体,也可以避一切毒。

治疗马齿毒的方剂:灰汁数斗,暖者洗疮处,愈。又以马粪汁亦可。

治疗马脓垢附着人体造成疮的方剂:马鞭稍二寸,烧灰;飞鼠七枚,各烧灰。敷之。

治疗金疮因发炎的,以及伤口裂开突出肠子的方剂:黄耆、当归、芎藭、白芷、续断、黄芩、细辛、乾姜、附子、芍药(各三两)。将这些药研成末,先饮酒醉,然后服用五钱匕,每天三次。又云:服用半钱匕,每天三次,服用加至方寸匕有效。

治疗金刀伤中骨脉中不出血的方剂:白歛、半夏(各等分)。将这些药研成末,用酒服下方寸匕,每天三次,至二十日,血自然流出,病就好了。

治疗金疮伤中破伤风方剂:火烧葱,取汁涂之,立愈。亦用人中衣旧者,以裆炙熨之,为愈。

治疗马坠损,有瘀血在腹内方剂:生地黄五升,研烂,以酒榨汁一盏,日三服,愈。又方地黄二升,捣令烂,以无灰酒半升煮,二三沸重户,地暖饮之,常令醺醺。

治疗马坠折,伤手脚骨痛方剂:捣大麻子根并叶,取汁服之,气下乃苏。若无大麻根、叶;研子,温酒服,亦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治人药方篇-注解

药:药物,指用于治疗疾病的各种植物、动物或矿物成分。

草木:植物,特指可用于制药的植物。

寒、热、燥、湿:中医术语,指四种不同的病邪,分别对应身体机能的过度或不足。

道:中医术语,指治疗方法或途径。

经脉:中医术语,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三关、九候、五藏、六府:中医术语,三关指手关、足关、头关,九候指脉诊的九个部位,五藏指心、肝、脾、肺、肾,六府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扶衰补虚:中医术语,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来增强体质,补充虚弱。

厉疫:严重的瘟疫。

屯久:长期存在。

人气郁蒸:中医术语,指人体内气机不畅,导致身体不适。

瘟[疾以皇易矢]疟:瘟疫和疟疾,[疾以皇易矢]是古字,指疟疾。

痢:痢疾,一种肠道传染病。

金疮:刀剑等造成的创伤。

堕马:从马上摔下来。

随军备用:跟随军队,作为备用人员或物资。

方:药方,指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配方。

栀子: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乾姜:中药,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

茵蔯: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升麻:中药,具有发表解肌、升阳举陷的功效。

大黄:中药,具有泻下攻积、清热解毒的功效。

芒硝:中药,具有泻下、软坚、清热、回乳的功效。

饭饮:饭食和饮料。

瓜蒌:中药,具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的功效。

丁香:中药,具有温中降逆、散寒止痛的功效。

赤小豆:中药,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功效。

鳖甲:中药,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功效。

常山:中药,具有涌吐痰涎、截疟的功效。

甘草:中药,具有调和药性、解毒、润肺的功效。

松罗: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乌梅:中药,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的功效。

当归:中药,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功效。

白术:中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细辛:中药,具有温肺化饮、散寒止痛的功效。

桂心:中药,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朴硝:中药,具有泻下、软坚、清热、回乳的功效。

黄连: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黄芩: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黄耆:中药,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的功效。

黄柏: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龙骨:中药,具有镇惊安神、收敛固涩的功效。

附子:中药,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功效。

白芷:中药,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续断:中药,具有补肝肾、强筋骨、止血的功效。

芍药:中药,具有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白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带的功效。

半夏:中药,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葱:中药,具有发表通阳、解毒杀虫的功效。

生地黄:中药,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

大麻子:中药,具有润燥滑肠、下乳的功效。

雄黄:中药,具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的功效。

白矾:中药,具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的功效。

鬼箭: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消肿的功效。

羚羊角:中药,具有平肝息风、清热解毒的功效。

灶中土:中药,具有解毒、收敛、止血的功效。

鸡子黄:鸡蛋黄,具有养血安胎、润燥的功效。

鸡冠血:鸡冠上的血液,具有活血化瘀、解毒的功效。

马齿毒:马齿草的毒性。

马粪汁:马粪发酵后的液体,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马鞭稍:马鞭的尖端部分。

飞鼠:一种啮齿类动物。

赤石脂:中药,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的功效。

厚朴:中药,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

巴豆:中药,具有泻下攻积、逐水退肿的功效。

生姜:中药,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功效。

地黄:中药,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治人药方篇-评注

经曰:药者,和草木之性,治人寒、热、燥、湿之病;道达经脉,通理三关、九候、五藏、六府,扶衰补虚。

这段古文开篇即点明了中医药的核心思想,即药物顺应自然草木之性,治疗人体寒、热、燥、湿等疾病。同时,强调药物能够通达人体经脉,调理三关、九候、五脏、六腑,从而扶助衰弱,补充虚损。这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强调药物与人体自然状态的和谐统一。

夫稠人多,厉疫屯久,人气郁蒸,或病瘟[疾以皇易矢]疟痢,金疮堕马,随军备用。药与方所必须也,兹录于左。

此句描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口密集,疫病流行,人们生活困苦,常因瘟疫、疟疾、痢疾等疾病而痛苦。金疮、堕马等外伤也时有发生,军队需要随时准备药物。因此,记录和传承有效的药方显得尤为重要。

疗时行热病方:栀子(二十枚)、乾姜(五两)、茵蔯(三两)、升麻(五两)、大黄(五两)、芒硝(五两)。

此方为治疗时行热病的方剂,其中栀子、乾姜、茵蔯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温中止呕的功效,大黄、芒硝则能泻热通便。此方体现了中医治疗热病时,清热与通便并重的治疗原则。

疗赤班子疮:栀子(二十枚)、茈胡(三两)、黄芩(三两)、芒硝(五两)。

此方针对赤班子疮,使用栀子、茈胡、黄芩等药材清热解毒,芒硝则能消肿止痛。此方反映了中医治疗疮疡疾病时,清热解毒与消肿止痛相结合的治疗思路。

疗天行病方:瓜蒌(四十九粒)、丁香(四十九粒)、赤小豆(四十九粒)。

此方治疗天行病,以瓜蒌、丁香、赤小豆等药材为主,具有清热解毒、散寒止痛的功效。此方体现了中医治疗传染性疾病时,注重清热解毒、散寒止痛的治疗原则。

疗虐疾方:鳖甲(三两)、常山(二两)、甘草(二两)、松罗(二两)。

此方治疗虐疾,以鳖甲、常山、甘草、松罗等药材为主,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疟的功效。此方反映了中医治疗疟疾时,注重清热解毒、祛湿止疟的治疗原则。

当归六味散:当归、白术、细辛(以上各五两)、桂心(三两)、大黄(五两)、朴硝(八两。熬。)

此方为当归六味散,具有补血调经、温中散寒的功效。方中当归、白术、细辛等药材能够补血调经,桂心、大黄、朴硝则能温中散寒。此方体现了中医治疗妇科疾病时,注重补血调经、温中散寒的治疗原则。

疗温虐者,可服『鬼箭十味九方』甘草、丁香、细辛、蜀椒、乌梅肉(各三两)、地骨皮、橘皮(各四两)、白术、当归(各五两)、鬼箭(二两)。

此方为治疗温虐的方剂,方中鬼箭、甘草、丁香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温中止呕的功效。此方反映了中医治疗温虐疾病时,注重清热解毒、温中止呕的治疗原则。

疗痢病方:黄连、黄芩(各五两)、黄耆、黄柏(各四两)、龙骨(八两)。

此方为治疗痢病的方剂,方中黄连、黄芩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的功效。此方反映了中医治疗痢疾时,注重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的治疗原则。

疗谷痢方:白米(六两)、附子(四枚,炮去皮。)、乾姜(四两,炮。)、细辛(五两)、油面末(一升。熬变色。)。

此方为治疗谷痢的方剂,方中白米、附子、乾姜等药材具有温中止泻、散寒止痛的功效。此方反映了中医治疗谷痢时,注重温中止泻、散寒止痛的治疗原则。

疗血痢方:阿胶(炒)、黄柏(灸各四两)、乾姜、艾叶(各三两)、犀角末(五两)。

此方为治疗血痢的方剂,方中阿胶、黄柏等药材具有补血止血、清热解毒的功效。此方反映了中医治疗血痢时,注重补血止血、清热解毒的治疗原则。

疗浓血痢方:黄耆(六两)、赤石脂(八两)、艾叶(三两)、厚朴(灸三两)、乾姜(煨三两)。

此方为治疗浓血痢的方剂,方中黄耆、赤石脂等药材具有补气固脱、涩肠止痢的功效。此方反映了中医治疗浓血痢时,注重补气固脱、涩肠止痢的治疗原则。

治霍乱方:巴豆(一两,去壳。)、乾姜(三两,炮。)、大黄(五两)。

此方为治疗霍乱的方剂,方中巴豆、乾姜、大黄等药材具有泻下逐水、温中止呕的功效。此方反映了中医治疗霍乱时,注重泻下逐水、温中止呕的治疗原则。

治脚转筋方:生姜一两,拍碎,水煎,五合服之,即愈。本方云:生姜一斤,煎二升,半服之。

此方为治疗脚转筋的方剂,方中生姜具有温经散寒、解痉止痛的功效。此方反映了中医治疗筋骨疾病时,注重温经散寒、解痉止痛的治疗原则。

入战辟五兵不伤人方:雄黄(一两)、白矾(二两)、鬼箭(一柄)、羚羊角(烧二分半)、灶中土(三分)。

此方为入战辟五兵不伤人的方剂,方中雄黄、白矾、鬼箭等药材具有辟邪解毒、保护身体的作用。此方反映了中医在战乱时期,注重保护士兵身体健康,防止邪气侵害的治疗原则。

疗马齿毒方:灰汁数斗,暖者洗疮处,愈。又以马粪汁亦可。

此方为治疗马齿毒的方剂,方中灰汁、马粪汁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此方反映了中医治疗动物咬伤时,注重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治疗原则。

疗马脓垢着人作疮方:马鞭稍二寸,烧灰;飞鼠七枚,各烧灰。敷之。

此方为治疗马脓垢着人作疮的方剂,方中马鞭稍、飞鼠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此方反映了中医治疗疮疡疾病时,注重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治疗原则。

疗金疮方因发者,及伤裂突出肠方:黄耆、当归、芎藭、白芷、续断、黄芩、细辛、乾姜、附子、芍药(各三两)。

此方为治疗金疮的方剂,方中黄耆、当归等药材具有补血止血、消炎止痛的功效。此方反映了中医治疗外伤时,注重补血止血、消炎止痛的治疗原则。

疗金刀中骨脉中不出方:白歛、半夏(各等分)。

此方为治疗金刀中骨脉中不出的方剂,方中白歛、半夏等药材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此方反映了中医治疗外伤时,注重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

疗金疮伤中破惊方:火烧葱,取汁涂之,立愈。亦用人中衣旧者,以裆炙熨之,为愈。

此方为治疗金疮伤中破惊的方剂,方中火烧葱、人中衣等具有消炎止痛、收敛伤口的功效。此方反映了中医治疗外伤时,注重消炎止痛、收敛伤口的治疗原则。

疗马坠损,有瘀血在腹内方:生地黄五升,研烂,以酒捎汁一盏,日三服,愈。又方地黄二升,捣令烂,以无灰酒半升煮,二三沸重户,地暖饮之,常令醺醺。

此方为治疗马坠损、瘀血在腹内的方剂,方中生地黄、酒等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此方反映了中医治疗外伤时,注重活血化瘀、止痛的治疗原则。

疗马坠折,伤手脚骨痛方:捣大麻子根并叶,取汁服之,气下乃苏。若无大麻根、叶;研子,温酒服,亦可。

此方为治疗马坠折、伤手脚骨痛的方剂,方中大麻子根、叶等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此方反映了中医治疗外伤时,注重活血化瘀、止痛的治疗原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祭文、捷书、药方-治人药方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70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