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六章-原文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六章-译文
孔子说:“鬼神所具备的德行,真是盛大啊。
看它却看不见;听它却听不到;它体现在万物之中,没有遗漏。
它使得天下的人,都穿着整齐明亮的衣服,来承担祭祀的责任。它的存在是如此广大,仿佛就在我们之上,又仿佛就在我们左右。
《诗经》上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更何况去射杀它呢?’
那微妙的东西显现出来。真诚是无法掩盖的,就像这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六章-注解
鬼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神通常指超自然的存在,包括神灵和祖先的灵魂。鬼神被认为是宇宙间的重要力量,能够影响人间的事务。
德:在儒家思想中,德指的是道德品质和德行,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齐明盛服:指人们整齐地穿着盛装,以示对祭祀活动的尊重和庄重。
祭祀:祭祀是中国古代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向神灵或祖先献祭,以求得保佑和指引。
洋洋乎:形容祭祀场面宏大、气氛庄重。
神之格思:出自《诗经》,意指神灵的威严和不可测度。
微之显:指微妙的事物也能显现出其重要性。
诚之不可揜:诚指真诚,揜指掩盖。意指真诚是无法被掩盖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六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论语》,是孔子对于鬼神和祭祀的看法。孔子在这里强调了鬼神的存在和影响力,以及祭祀活动的重要性。他认为,鬼神虽然无形无象,但其德行和影响力是巨大的,能够影响人间的事务。因此,人们应该以庄重的态度参与祭祀,以示对鬼神的尊重。
孔子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来说明神灵的威严和不可测度。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情,以及神灵超越人类理解范围的神秘性。
孔子还提到了‘微之显’和‘诚之不可揜’,这两点强调了即使是微妙的事物也能显现出其重要性,以及真诚是无法被掩盖的。这不仅是对鬼神的描述,也是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孔子认为,真诚是道德修养的基础,只有真诚才能得到鬼神的认可和保佑。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鬼神和祭祀的重视。祭祀不仅是宗教活动,也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人们表达了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同时也强化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集体意识。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和引用等修辞手法,使得表达更加生动和深刻。例如,‘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形象地描绘了祭祀场面的庄重和宏大,而引用《诗经》的句子则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宗教观念和社会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它展示了儒家思想中对于鬼神和祭祀的独特看法,以及这些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