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八章-原文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八章-译文
孔子说:“没有忧虑的人,大概只有文王吧。他有王季作为父亲,有武王作为儿子。父亲开创了基业,儿子继承并发扬光大。
武王继承了太王、王季、文王的事业,一穿上战袍就拥有了天下。他自身没有失去天下的显赫名声,被尊为天子,拥有四海之内的财富。宗庙祭祀他,子孙后代也保护他的基业。
武王晚年接受了天命,周公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德业。周公追封太王、王季为王,并以天子的礼仪祭祀先公。这种礼仪,普及到诸侯、大夫,以及士人和庶人。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人;父亲去世时以大夫的礼仪安葬,祭祀时以士人的礼仪进行。父亲是士人,儿子是大夫;父亲去世时以士人的礼仪安葬,祭祀时以大夫的礼仪进行。一年的丧期,适用于大夫;三年的丧期,适用于天子;父母的丧期,无论贵贱,都是一样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八章-注解
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朝的奠基者之一,被后世尊为圣王。
王季:周文王的父亲,周朝的始祖之一。
武王:周武王,姓姬名发,周文王之子,灭商建周,开创周朝。
太王:周武王的祖父,周朝的始祖之一。
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姓姬名旦,周朝的重要政治家,被后世尊为圣人。
宗庙: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象征家族的延续和国家的正统。
飨:祭祀时供奉食物,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追王:追封已故的先人为王,表示对其功绩的认可和尊崇。
先公:指祖先中的诸侯或贵族。
期之丧:指为期一年的丧礼。
三年之丧:古代丧礼中最长的丧期,通常为父母去世后守丧三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八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论语·泰伯》,主要讲述了周文王、武王及其家族的德行和功绩,以及周公对礼制的完善和推广。文本通过叙述周朝先祖的事迹,展现了儒家对礼制、孝道和家族传承的重视。
首先,文中提到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德行,体现了儒家对圣王的推崇。文王作为周朝的奠基者,以其仁德和智慧赢得了后世的尊敬;武王则通过武力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实现了‘壹戎衣而有天下’的伟业。周公则通过完善礼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体现了儒家对礼治的重视。
其次,文中提到周公追封太王、王季为王,并以天子之礼祭祀先公,显示了儒家对祖先崇拜和家族传承的重视。这一行为不仅是对先人的尊崇,也是对家族正统性的维护。通过礼制的推广,周公将这种尊卑有序的观念普及到诸侯、大夫乃至士庶人,形成了‘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的等级制度。
最后,文中提到‘期之丧’和‘三年之丧’,体现了儒家对孝道的重视。无论贵贱,父母去世后都要守丧,这反映了儒家对家庭伦理的强调。通过这种丧礼制度,儒家试图在社会中建立起一种普遍的道德规范,使人们无论身份高低,都能遵循孝道,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叙述周朝先祖的事迹和周公的礼制改革,展现了儒家对圣王、礼制和孝道的推崇。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道德和礼制的典范。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