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占-分野占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占-分野占-原文

经曰:天有二十八宿,为十二次;在地为十二辰,配十二月;至於九州分野,各有攸系,上下相应,故可得而占识之。

「角亢」

郑之分,于辰在辰,为寿星;于野,在颍川、父城、定陵、襄城、颍阳、阳翟、汝南、宏农、城父、新安、宜阳、河南、新郑,属兖州。

「氐房心」

宋之分,于辰在卯,为大火;于野,在楚州、山阳、清平、济阳、东郡、须昌、寿阳、睢阳、定陶等郡,属豫州。

「尾箕」

燕之分,于辰在寅,为析木;于野,在渔阳、北平、辽东、辽西、上谷、代郡、雁门、涿郡、范阳、新城、固安、良乡、涿州、昌黎、渤海、安定、朝那、乐浪、元菟、易定,属幽州。

「南斗牵牛」

吴之分,于辰在丑,为星纪;于野,在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广陵、庐江、安陆、临淮、苍梧、郁林、桂阳、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属扬州。

「须女虚」

齐之分,于辰在子,为元枵;于野,在高密、城阳、泰山、济南、平原,属青州。

「危室壁」

卫之分,于辰在亥,为娵訾;于野,在魏郡、黎阳、河内、朝歌、濮阳,属并州。

「奎娄」

鲁之分,于辰在戍,为降娄;于野,在东海、泗州、阴陵、曲阜,属徐州。

「胃昴」

赵之分,于辰在酉,为大梁;于野,在信都、真定、常山、中山、钜鹿、高阳、广平、河间、武昌、文安、清河、内黄、斥邱、太原、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党、邯郸,属冀州。

「毕觜参」

魏之分,于辰在申,为实沈;于野,在高陵、河东、河内、陈留、汝南、新野、舞阳、河南、开封、阳武,属益州。

「井鬼」

秦之分,于辰在未,为鹑首;于野,在弘农、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蜀郡、广汉、武威、张掖、酒泉、炖煌,属雍州。

「柳星张」

周之分,于辰在午,为鹑火;于野,在河南、洛阳、平阴、偃师、巩县、三河,属豫州。

「翼轸」

楚之分,于辰在巳,为鹑尾;于野,在南郡、江陵、零陵、桂阳、武陵、长沙、汉中、汝南、南中,属荆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占-分野占-译文

经书上说:天上有二十八宿,分为十二次;在地上,它们对应十二辰,与十二月相配;至于九州的地域划分,各自都有相应的关联,上下相呼应,因此可以据此进行占卜和识别。

「角亢」

郑国的地方,在辰位上对应辰,称为寿星;在地域上,包括颍川、父城、定陵、襄城、颍阳、阳翟、汝南、弘农、城父、新安、宜阳、河南、新郑等地,属于兖州。

「氐房心」

宋国的地方,在辰位上对应卯,称为大火;在地域上,包括楚州、山阳、清平、济阳、东郡、须昌、寿阳、睢阳、定陶等郡,属于豫州。

「尾箕」

燕国的地方,在辰位上对应寅,称为析木;在地域上,包括渔阳、北平、辽东、辽西、上谷、代郡、雁门、涿郡、范阳、新城、固安、良乡、涿州、昌黎、渤海、安定、朝那、乐浪、元菟、易定等地,属于幽州。

「南斗牵牛」

吴国的地方,在辰位上对应丑,称为星纪;在地域上,包括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广陵、庐江、安陆、临淮、苍梧、郁林、桂阳、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等地,属于扬州。

「须女虚」

齐国的地方,在辰位上对应子,称为元枵;在地域上,包括高密、城阳、泰山、济南、平原等地,属于青州。

「危室壁」

卫国的地方,在辰位上对应亥,称为娵訾;在地域上,包括魏郡、黎阳、河内、朝歌、濮阳等地,属于并州。

「奎娄」

鲁国的地方,在辰位上对应戌,称为降娄;在地域上,包括东海、泗州、阴陵、曲阜等地,属于徐州。

「胃昴」

赵国的地方,在辰位上对应酉,称为大梁;在地域上,包括信都、真定、常山、中山、钜鹿、高阳、广平、河间、武昌、文安、清河、内黄、斥邱、太原、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党、邯郸等地,属于冀州。

「毕觜参」

魏国的地方,在辰位上对应申,称为实沈;在地域上,包括高陵、河东、河内、陈留、汝南、新野、舞阳、河南、开封、阳武等地,属于益州。

「井鬼」

秦国的地方,在辰位上对应未,称为鹑首;在地域上,包括弘农、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蜀郡、广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属于雍州。

「柳星张」

周国的地方,在辰位上对应午,称为鹑火;在地域上,包括河南、洛阳、平阴、偃师、巩县、三河等地,属于豫州。

「翼轸」

楚国的地方,在辰位上对应巳,称为鹑尾;在地域上,包括南郡、江陵、零陵、桂阳、武陵、长沙、汉中、汝南、南中等地区,属于荆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占-分野占-注解

二十八宿:古代天文学中,将黄道附近的星空分为二十八个区域,每个区域称为一宿,合称二十八宿。它们按照方位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形成周天星宿体系。

十二次:古代天文历法中,将黄道分为十二个区域,每个区域称为一次,与十二辰相对应,用于纪年。

十二辰:古代天文历法中,将地支与十二个方位相配,形成十二辰,用于纪时。

九州分野:古代地理观念中,将中国划分为九个区域,每个区域称为一州,每个州都有其对应的星辰和地理区域,称为分野。

攸系:有所关联,相互联系。

占识: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吉凶,即占卜。

角亢:二十八宿中的第一宿和第二宿,分别对应东方青龙七宿中的首宿和次宿。

寿星:二十八宿中的第一宿,古代认为其形状像老人的头部,故称寿星。

大火:二十八宿中的第二宿,古代认为其亮度极高,如同大火燃烧,故称大火。

析木:二十八宿中的第四宿,古代认为其形状像树木,故称析木。

星纪:二十八宿中的第七宿,古代认为其形状像星斗,故称星纪。

元枵:二十八宿中的第八宿,古代认为其形状像枵(一种容器),故称元枵。

娵訾:二十八宿中的第九宿,古代认为其形状像娵訾(一种鸟),故称娵訾。

降娄:二十八宿中的第十宿,古代认为其形状像降娄(一种乐器),故称降娄。

大梁:二十八宿中的第十一宿,古代认为其形状像大梁(桥梁),故称大梁。

实沈:二十八宿中的第十二宿,古代认为其形状像实沈(一种鸟),故称实沈。

鹑首:二十八宿中的第十三宿,古代认为其形状像鹑(一种鸟),故称鹑首。

鹑火:二十八宿中的第十四宿,古代认为其形状像鹑(一种鸟),故称鹑火。

鹑尾:二十八宿中的第十五宿,古代认为其形状像鹑(一种鸟),故称鹑尾。

分野:指星辰所对应的地理区域。

州: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域,九州的划分与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有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占-分野占-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周髀算经》,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和星占学的经典文献。文中详细阐述了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与地上的十二次、十二辰以及九州分野的对应关系,反映了古人对宇宙和自然的深刻认识。

首先,文中提到的‘天有二十八宿,为十二次’揭示了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与十二次的关系。二十八宿是古代天文学家将黄道带上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官,每个星官包含若干颗恒星。十二次则是将黄道带分为十二个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一个星官。这种对应关系为古代天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其次,‘在地为十二辰,配十二月’说明了天文学与历法的关系。十二辰是古代历法中用来表示时间的一种方式,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这种对应关系使得天文学与历法相互印证,为古代社会提供了时间参照。

再次,‘至於九州分野,各有攸系,上下相应,故可得而占识之’揭示了天文学与地理、政治的关系。九州分野是指将我国划分为九个地理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星宿和星官。这种对应关系使得天文学在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中对每个星官的描述,如‘角亢’、‘氐房心’等,都是古代星官的名称。这些名称富含寓意,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例如,‘角亢’中的‘角’和‘亢’分别代表了星官中的两颗主星,象征着东方的起始和上升。‘氐房心’中的‘氐’、‘房’、‘心’分别代表星官中的三颗主星,象征着中央和稳定。

此外,文中对每个星官所对应的地理区域和属州的描述,如‘郑之分,于辰在辰,为寿星’等,反映了古代星占学的思想。星占学认为,星宿的运行与人事、地理密切相关,通过对星宿的观测和解读,可以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

总之,这段古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天文学、历法、地理、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还反映了古人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之心。通过对这段古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占-分野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67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