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仪类-阵将篇-原文
经曰:古者,君立於阳,大夫立於阴。
是以,臣不得窥君,下不得窥上,则君臣上下之道隔矣。
夫智均不能相使,力均不能相胜,权均不能相悬。
道同则不能相君,势同则不能相王,情同则不能相顺。
情异则理,情同则乱,故大将以智,裨将以勇。
以智使勇,则何得而不从哉!
一人偏将军,勇猛果敢、轻命好战者任。
二人副偏将军,无谋於敌、有死於力、守成规而不失者任。
四人子将,目明旌旗、耳察金鼓、心存号令、宣布威德者任。
二人虞候,擒奸摘伏、深觇非常、伺察动静、飞符走檄、安忍好杀、事任惟时者任。
二人承局,差点均平、更漏无失、纠举必中者任。
六人偏将军别奏,一十二人偏将军傔,六人副偏将军别奏,十二人副偏将军傔,八人虞候兼充子虞候,并忠勇、骁果、孝义、艺能者任。
一人判官,主仓粮财帛出纳,军器刑书公平者任。
二人军典,明书记、谨厚者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仪类-阵将篇-译文
古书上说:古代,国君站在阳面,大夫站在阴面。因此,臣子不能窥视国君,下级不能窥视上级,这样君臣上下的关系就被隔离开了。
如果智慧和力量都相等,就不能互相使唤;如果权力相等,就不能互相超越;如果地位相等,就不能互相顺从。
如果情势相同,就不能互相成为君主;如果势力相同,就不能互相成为王者;如果情感相同,就不能互相顺从。
情感不同则可以理顺,情感相同则会导致混乱。所以,大将军依靠智慧,副将依靠勇气。
用智慧来指挥勇气,还有什么不服从的呢!一个偏将军,要勇敢果敢、不怕死、喜欢战斗。
两个副偏将军,要没有计谋对付敌人、愿意用力量去死、坚守成规而不失职。
四个子将,要能看清楚旌旗、能听到金鼓、心中牢记号令、能宣布威德。
两个虞候,要能捉拿奸细、洞察异常、观察动静、迅速传递消息、冷酷无情、喜欢杀人、随时承担责任。
两个承局,要能公平地分配、准确无误地更替、纠举错误一定准确。
六人偏将军别奏,十二人偏将军傔,六人副偏将军别奏,十二人副偏将军傔,八人虞候兼充子虞候,都要是忠诚勇敢、勇猛果敢、孝顺正义、有才艺的人。
一个判官,主要负责仓库粮食、财帛的出入,军器、刑书的公平。
两个军典,要能清楚记录、稳重可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仪类-阵将篇-注解
君: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大夫:古代的贵族阶层,介于诸侯和士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权力。
阴:古代阴阳五行哲学中的概念,与阳相对,通常代表柔弱、内敛等特性。
臣:古代对君主的辅佐者或下属的称呼,通常指较低级别的官员或仆人。
窥:暗中观察或偷看。
道:道路,引申为规则、原则。
智:智慧,指人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
均:相等,相同。
相使:相互使唤,相互驱使。
相胜:相互战胜,相互超越。
相悬:相互悬殊,相互差距。
道同:思想或原则相同。
势同:地位或权势相同。
情同:情感或态度相同。
情异:情感或态度不同。
理:道理,合理的原则。
乱:混乱,无序。
大将:军队中的高级将领,负责指挥作战。
裨将:辅助大将的将领,通常负责协助指挥或执行某些任务。
勇:勇敢,有胆量。
偏将军:军队中的中级将领,负责指挥一部分军队。
副偏将军:偏将军的副手,协助偏将军工作。
子将:军队中的低级将领,负责指挥较小的部队。
虞候:古代官职,负责警卫、侦察等任务。
承局:古代官职,负责文书、档案等事务。
别奏:古代官职,负责特定的职责或任务。
傔:古代官职,负责随从、侍候等事务。
判官:古代官职,负责司法审判。
军典:军队中的官员,负责军事法规和纪律。
仓粮财帛:仓库中的粮食、财物。
出纳:财物的收付。
军器:军事装备。
刑书:刑法和律令的书籍。
公平:公正无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仪类-阵将篇-评注
经曰:古者,君立於阳,大夫立於阴。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古代社会的一种政治理念,即君臣之间的地位分明,如同阴阳相隔。‘阳’象征着君主的权威和尊贵,而‘阴’则代表着大夫的从属和谦卑。这种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君臣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
是以,臣不得窥君,下不得窥上,则君臣上下之道隔矣。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君臣之间的界限不可逾越。‘窥’字在这里有暗中观察、窥探之意,臣子若窥视君主,下级若窥视上级,则意味着对君臣等级的破坏,从而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和谐之道。
夫智均不能相使,力均不能相胜,权均不能相悬。
此句阐述了在智、力、权三方面,均不能达到平衡的状态。‘使’、‘胜’、‘悬’三字分别代表了命令、胜利、悬殊。这里的意思是,在古代社会中,君臣之间在智、力、权三方面必须有所区分,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
道同则不能相君,势同则不能相王,情同则不能相顺。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君臣之间在道、势、情三方面的差异。‘道’、‘势’、‘情’分别代表了道德、势力、情感。这里的意思是,君臣之间在道德、势力、情感上必须有所区别,才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情异则理,情同则乱,故大将以智,裨将以勇。
此句提出了情理与秩序的关系。‘情异’与‘情同’分别代表了情感的差异与一致。‘理’则代表了秩序。这里的意思是,在情感上有所差异,则能维持秩序;在情感上一致,则可能导致混乱。因此,大将需以智谋为重,裨将需以勇猛为重。
以智使勇,则何得而不从哉!一人偏将军,勇猛果敢、轻命好战者任。
此句强调了智勇并重的理念。‘使’字在这里有引导、驱使之意。偏将军作为勇猛果敢、轻命好战之人,在智将的引导下,更能发挥其优势。这里的‘任’字,意味着委以重任。
二人副偏将军,无谋於敌、有死於力、守成规而不失者任。
此句描述了副偏将军的职责。副偏将军需具备无谋于敌、有死於力、守成规而不失的品质,以确保军队的稳定和战斗力。
四人子将,目明旌旗、耳察金鼓、心存号令、宣布威德者任。
此句描述了子将的职责。子将需具备目明旌旗、耳察金鼓、心存号令、宣布威德的能力,以确保军队的纪律和士气。
二人虞候,擒奸摘伏、深觇非常、伺察动静、飞符走檄、安忍好杀、事任惟时者任。
此句描述了虞候的职责。虞候需具备擒奸摘伏、深觇非常、伺察动静、飞符走檄、安忍好杀的能力,以确保军队的安全和稳定。
二人承局,差点均平、更漏无失、纠举必中者任。
此句描述了承局的职责。承局需具备差点均平、更漏无失、纠举必中的能力,以确保军队的物资和纪律。
六人偏将军别奏,一十二人偏将军傔,六人副偏将军别奏,十二人副偏将军傔,八人虞候兼充子虞候,并忠勇、骁果、孝义、艺能者任。
此句描述了偏将军、副偏将军、虞候等不同职位的人员配置。这些人员需具备忠勇、骁果、孝义、艺能等品质,以确保军队的战斗力、纪律和稳定。
一人判官,主仓粮财帛出纳,军器刑书公平者任。
此句描述了判官的职责。判官需具备主仓粮财帛出纳、军器刑书公平的能力,以确保军队的后勤和纪律。
二人军典,明书记、谨厚者任。
此句描述了军典的职责。军典需具备明书记、谨厚的品质,以确保军队的文书管理和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