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仪类-授钺篇-原文
经曰:国有疆场之役,则天子居正殿,命将军,诏之曰:「朕以不德,谬承大运,致寇敌侵扰,攻掠边陲,日旰忘食,忧在寤寐,劳将军之神武,帅师以应之。」
将军再拜受诏,乃令太史卜,斋三日,於太庙拂龟。
太史择日以授钺,君入太庙,西面立,亲操钺,以授将军曰:「从此以往,上至於天,将军制之。」
复操斧柄,授将军曰:「从此以往,下至于泉,将军制之。」
将军既受命,跪而答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内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愿生还,请君亦垂一言之命於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臣,乃辞而行。」
三军之事,不闻君命,皆由於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若此无天於上,无地於下,中无君命,傍无敌人。
是故,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刀而敌降伏,战胜於外,功立於内。
於是将军乃缟素避舍,请於君,君命舍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仪类-授钺篇-译文
经书上说:国家有边疆战争的时候,天子就住在正殿,命令将军,下诏书说:‘我因为德行不配,错误地继承了皇位,导致敌人侵扰,攻击边境,白天忘了吃饭,晚上也睡不好,劳累了将军的神勇,带领军队去应对敌人。’将军再次跪拜接受诏令,于是命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在太庙进行龟卜。太史选择吉日把斧钺交给将军,君主进入太庙,面向西方站立,亲自拿起斧钺,交给将军说:‘从现在开始,上至天空,将军有权控制。’然后又拿起斧柄,交给将军说:‘从现在开始,下至地下,将军有权控制。’将军接受命令后,跪下回答说:‘我听说:国家不能让外国人治理,军队不能让国内的人指挥。心中有两个念头不能事奉君主,疑虑的心态不能应对敌人。我已经接受命令,专门依靠斧钺的威严,我不愿意活着回来,请您也给我一个命令。如果您不答应我,我就不敢出征;如果您答应我,我就辞行出发。’三军的事情,不听从君主的命令,全部由将军决定,面对敌人决战时没有二心。在这种情况下,上无天命,下无地力,中间没有君主的命令,旁边没有敌人的威胁。因此,智者为之策划,勇者为之战斗,士气高昂如同青云,行动迅速如同飞驰,不用刀剑交锋敌人就投降,在外战胜敌人,在内建立功勋。于是将军就穿上白色的丧服,避开正房,向君主请示,君主命令他住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仪类-授钺篇-注解
国有疆场之役:指国家与外敌在边疆进行的战争。
天子:古代中国皇帝的尊称,意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正殿: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主要宫殿。
将军: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军官,负责统帅军队。
诏之曰:皇帝下命令说。
不德:没有德行,指皇帝自谦。
谬承大运:错误地继承了天命,指皇帝自谦。
致寇敌侵扰:导致敌人入侵侵扰。
攻掠边陲:攻击并掠夺边疆地区。
日旰忘食:白天忙碌到很晚,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忙碌。
忧在寤寐:忧虑在白天和夜晚,形容忧虑重重。
神武:勇猛威武,形容将军的勇猛。
帅师以应之:率领军队去应对敌人。
太史: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国家大事、天文历法等。
卜:占卜,通过某种方式预测未来。
斋三日:斋戒三天,表示虔诚和尊重。
太庙:皇帝祖先的庙宇,是祭祀祖先的地方。
拂龟:用龟甲进行占卜,古代的一种预测方法。
授钺:授予将军兵权。
君:指皇帝。
斧钺:古代的一种兵器,象征着军权。
泉:指地下的泉水,比喻阴间。
专斧钺之威:专掌斧钺的威严,指将军掌握军权。
缟素避舍:穿白色丧服,表示哀悼,并离开原来的住所。
请於君:向皇帝请示。
垂一言之命於臣:给予我一句话的命令。
辞而行:告别并离开。
三军之事:整个军队的事务。
临敌决战:面对敌人进行决战。
无天於上,无地於下,中无君命,傍无敌人:上无天敌,下无地敌,中间无皇帝的命令,旁边无敌人的威胁,形容军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态。
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士气高昂,如同青云,行动迅速,如同飞驰。
兵不接刀而敌降伏:不用交战就使敌人投降。
战胜於外,功立於内:在外战胜敌人,在内建立功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仪类-授钺篇-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描绘了君臣之间在战争爆发时的对话和授命过程,充满了深厚的军事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首句‘经曰:国有疆场之役,则天子居正殿,命将军’直接点明了战争的背景和天子的角色。‘天子’在此不仅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更是军事行动的最高指挥官。
‘命将军’表明了天子的权威和责任,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即皇帝亲自参与军事决策,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诏之曰:朕以不德,谬承大运,致寇敌侵扰,攻掠边陲,日旰忘食,忧在寤寐’这部分是天子对将军的诏令,其中‘不德’和‘谬承大运’体现了天子的谦逊和自省,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
‘劳将军之神武,帅师以应之’则是对将军的赞誉和期望,‘神武’一词既体现了对将军武力的认可,也含有对其智勇双全的期待。
‘将军再拜受诏,乃令太史卜,斋三日,於太庙拂龟’这一段描述了将军接受命令后的准备工作,‘太史卜’和‘拂龟’都是古代占卜的仪式,体现了对神灵的敬畏和对战争的慎重。
‘太史择日以授钺,君入太庙,西面立,亲操钺,以授将军’这一段描绘了授命仪式的庄重和严肃,‘亲操钺’更是体现了天子对将军的信任和授权。
‘从此以往,上至於天,将军制之。复操斧柄,授将军:从此以往,下至于泉,将军制之’这两句则是天子对将军权力的明确授予,从天到地,将军拥有了全面的军事指挥权。
‘将军既受命,跪而答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内御’这一段是将军对天子的回答,既表达了对天子的忠诚,也强调了军事行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则是将军对战争态度的表态,强调了对君主的忠诚和对敌人的坚决抵抗。
‘三军之事,不闻君命,皆由於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这一段说明了将军在战场上的权威和决定性作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
‘若此无天於上,无地於下,中无君命,傍无敌人’这一句是对战争形势的概括,强调了对战争环境的全面掌控和对敌人的绝对优势。
‘是故,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刀而敌降伏,战胜於外,功立於内’这一段是对战争胜利的展望,体现了对智慧和勇气的重视,以及对战争胜利的期待。
‘於是将军乃缟素避舍,请於君,君命舍之’最后一句则是对将军谦逊态度的描述,‘缟素避舍’表示将军愿意退居幕后,让君主享受胜利的荣耀,体现了古代将领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