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仪类-关塞四夷篇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仪类-关塞四夷篇-原文

经曰:关塞者,地之要害也。

设险守固,所以乖蛮隔夷,内诸夏而外夷狄,尊衣冠礼乐之国,卑毡裘毳服之长,是以荒要侯甸从此别矣。

关内道自京西出塞门镇,经朔方节度,去西京一千三百五十里,去东京二千里,关五原塞表,匈奴之故地,以浑邪部落为皋兰都督府,斛律部落为高关州,浑卜焦部落为浚稽州,鲁丽塞下置六胡州,党项十四拓拔舍利仆固野刹桑乾节子等,部落牧其原野。

黄河北道安北旧去西京五千二百里,西京六千六百里。今移在永清去西京二千七百里,东京三千四百里,关大漠以北回纥部落为瀚海都督府,多览部落为燕然都督府,思结部落为卢山都督府,同罗拔拽古部落为幽陵都督府,同罗部落为龟林都督府,匐利羽为稽田州,奚结部落为鸡鹿州,道历阴山、羊那山、龙门山、牛头山、铁勒山、北庭山、真檀山、木刺山、诺真山,涉黑沙道入十姓部故居地。

河东道自京西东出蒲律关,经太原,抵河东节度,去西京二千七十五里,去东京一千六百四十五里。关榆林塞北,以颉利左渠故地置定襄都督府,管等六州。以右渠地置云中都督府,管阿史那等五州。道历三川口,入三山母谷,道通室韦大落泊,东入奚,西入默啜故地。

陇右道自西京出大镇关,经陇西节度,去西京一千四百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七十五里。南出关党项杂置据业鳞可等四十州,分隶缘边等诸州,西距吐番,去西京一万二千里,北去凤林关,度黄河西南,入郁标、柳谷、彰豪、清海、大非海、鸟海、小非海、星海、泊悦海、万海、曰海、鱼海,入吐番。

河西道自京西西北出萧关、金城关,自河西节度,去西京二千一十里,去东京二千八百十一里,北海、抵日亭海、弥娥山、独洛河道,入九姓十箭三屈故居地。

北庭道自北京西出,经河西节度,出玉门关,涉河关菖蒲海,东出高昌,故地置西州,以突厥处密部落为瑶池都督府,以杂种故胡地部落为庭州、为北庭都护,去西京一千七百五十六里,去东京六千八百七十六里,北抵播塞厥海、长海、关海、曲地,以突结骨部落置坚昆都督府,管拘勃都督府,为烛龙州,北抵瀚海,去西京二万余里。

安西道自西京出涉交河,出铁门关,至安西节度,去西京八千五十里,去东京八千八百五十里,路入疏勒、鄢耆、碎叶、于阗、黑海、雪海、大宛、月支、康居、大夏、奄蔡、黎轩、条支、乌孙等国。

剑南道自东京西南出大散关,经甘亭关、百牢关,越剑门关、松岭关,至剑南节度,去西京二千三百七十里,去东京三千二四十六里,出蚕涯关,过筰道杂羌六十四州,分列山谷路,入吐蕃,南出邛僰,开通越巂,度泸河、云南关,西南徼外杂蛮置冉蒙弄览六十州路,入甘河、夜郎、滇池、身毒、五天竺国,去西京三万五千里。

范阳道自西京出潼关,至范阳节度,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里,去东京一千六百八十六里,北去居庸关、卢龙塞、关外东胡故地,以契丹蕃长置山察都督府,回纥五部落分为五州,以白霫部落为居延州,黑霫部落为寘颜州,北至乌罗浑,去西京一万五千里。

平卢道自西京经范阳节度东,至榆林关,至平卢节度,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东京三千里,抵安东,渡辽水路,接奚、契丹、室韦、勃海、靺鞨、高丽、黑水。

岭南道自西京南出蓝田关,涉汉江,越大瘐岭,经南海节度,去西京五千六百里,去东京四千二百七十里,路入铜柱、林邑、九真、日南、高真腊、铜勒、交趾等国。

河南道自西京出潼关,经东莱节度,去西京二千七百六十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五十三里。东涉沧海距熊律都督府、北济国,又东抵鸡林都督府、新罗国,又东南经利磨国,属罗涉海,达倭国一名日本,其海行不计里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仪类-关塞四夷篇-译文

经书说:关塞是地理位置上的要害。设置险要来守卫,是为了隔离野蛮的夷人,将中原华夏族内部隔开,外部则是夷狄之地,尊重那些以衣冠礼乐为国家的民族,而贬低那些穿毡裘和毛皮衣服的部落首领,因此边远的要塞和侯国、甸国就此区分开来。

关内道从京城西边出塞门镇,经过朔方节度使,距离西京一千三百五十里,距离东京二千里,关五原塞表,这里是匈奴的旧地,浑邪部落设立了皋兰都督府,斛律部落设立了高关州,浑卜焦部落设立了浚稽州,鲁丽塞下设立了六胡州,党项、拓跋、舍利、仆固、野刹、桑乾、节子等部落牧养在这些原野上。

黄河北道安北旧地距离西京五千二百里,西京六千六百里。现在迁移到永清,距离西京二千七百里,距离东京三千四百里,关大漠以北的回纥部落设立了瀚海都督府,多览部落设立了燕然都督府,思结部落设立了卢山都督府,同罗拔拽古部落设立了幽陵都督府,同罗部落设立了龟林都督府,匐利羽设立了稽田州,奚结部落设立了鸡鹿州,经过阴山、羊那山、龙门山、牛头山、铁勒山、北庭山、真檀山、木刺山、诺真山,穿越黑沙道进入十姓部落的故居地。

河东道从京城西边向东出蒲律关,经过太原,抵达河东节度使,距离西京二千七十五里,距离东京一千六百四十五里。关榆林塞北,以颉利左渠的旧地设立了定襄都督府,管理六个州。以右渠的旧地设立了云中都督府,管理阿史那等五个州。经过三川口,进入三山母谷,通往室韦大落泊,向东进入奚,向西进入默啜的旧地。

陇右道从西京出大镇关,经过陇西节度使,距离西京一千四百里,距离东京一千二百七十五里。向南出关,党项和其他民族占据了业鳞可等四十个州,分属边界的各个州,西部距离吐蕃,距离西京一万二千里,北部距离凤林关,渡过黄河向西南,进入郁标、柳谷、彰豪、清海、大非海、鸟海、小非海、星海、泊悦海、万海、曰海、鱼海,进入吐蕃。

河西道从京城西边西北出萧关、金城关,从河西节度使出发,距离西京二千一十里,距离东京二千八百十一里,直到北海、日亭海、弥娥山、独洛河道,进入九姓十箭三屈的故居地。

北庭道从北京西边出发,经过河西节度使,出玉门关,穿越河关菖蒲海,向东出高昌,旧地设立了西州,以突厥处密部落为瑶池都督府,以杂种故胡地部落为庭州、为北庭都护,距离西京一千七百五十六里,距离东京六千八百七十六里,北部抵达播塞厥海、长海、关海、曲地,以突结骨部落设立坚昆都督府,管理拘勃都督府,为烛龙州,北部抵达瀚海,距离西京两万里以上。

安西道从西京出涉交河,出铁门关,到达安西节度使,距离西京八千五十里,距离东京八千八百五十里,路线进入疏勒、鄢耆、碎叶、于阗、黑海、雪海、大宛、月支、康居、大夏、奄蔡、黎轩、条支、乌孙等国。剑南道从东京西南出大散关,经过甘亭关、百牢关,越过剑门关、松岭关,到达剑南节度使,距离西京二千三百七十里,距离东京三千二四十六里,出蚕涯关,经过筰道杂羌六十四州,分列在山谷路上,进入吐蕃,向南出邛僰,开通越巂,渡过泸河、云南关,西南方向边疆外的杂蛮设立了冉蒙弄览六十个州路,进入甘河、夜郎、滇池、身毒、五天竺国,距离西京三万五千里。

范阳道从西京出潼关,到达范阳节度使,距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里,距离东京一千六百八十六里,向北到达居庸关、卢龙塞、关外东胡的旧地,以契丹蕃长设立山察都督府,回纥五个部落分为五个州,以白霫部落为居延州,黑霫部落为寘颜州,向北到达乌罗浑,距离西京一万五千里。

平卢道从西京经过范阳节度使向东,到达榆林关,到达平卢节度使,距离西京二千七百里,距离东京三千里,抵达安东,渡过辽水,连接奚、契丹、室韦、勃海、靺鞨、高丽、黑水。

岭南道从西京南出蓝田关,渡过汉江,越过越嶲岭,经过南海节度使,距离西京五千六百里,距离东京四千二百七十里,路线进入铜柱、林邑、九真、日南、高真腊、铜勒、交趾等国。

河南道从西京出潼关,经过东莱节度使,距离西京二千七百六十里,距离东京一千八百五十三里。向东渡过沧海,到达熊律都督府、北济国,再向东到达鸡林都督府、新罗国,再向东南经过利磨国,属于罗涉海,到达倭国,即日本,海上行驶的距离无法计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仪类-关塞四夷篇-注解

关塞:关塞是指古代边防要塞,是军事防御的要点,也是交通要道。关塞的存在对于维护国家安全、防止外敌入侵具有重要意义。

险守固:险守固指的是在险要之地设立坚固的防御工事,以确保安全。

乖蛮隔夷:乖蛮隔夷是指将野蛮和夷狄地区隔离开来,以维护中原地区的文明和秩序。

诸夏:诸夏是指古代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代表中原的文明和礼仪。

夷狄:夷狄是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的少数民族或外族。

衣冠礼乐:衣冠礼乐是指古代中国的服饰、礼仪和音乐,代表中原的文化和文明。

毡裘毳服:毡裘毳服是指北方游牧民族所穿用的毛皮衣物,与中原的丝绸衣物形成对比。

荒要侯甸:荒要侯甸是指边远地区的重要侯国和甸邑,即边防要地。

京西:京西是指古代都城(如长安)的西部。

朔方节度:朔方节度是指古代边防军事区域,位于北方。

西京:西京是指古代的都城,如长安。

东京:东京是指古代的都城,如洛阳。

匈奴:匈奴是古代游牧民族,曾与中原王朝发生多次战争。

浑邪部落:浑邪部落是古代游牧民族的一个部落。

高关州:高关州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六胡州:六胡州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由六个胡人部落组成。

党项:党项是古代的一个民族,曾建立西夏国。

拓拔:拓拔是古代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后来成为北魏的建立者。

舍利仆固野刹桑乾节子:这些是古代不同民族的部落名称。

原野:原野是指广阔的平原和草原。

安北旧:安北旧是指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永清:永清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瀚海都督府:瀚海都督府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多览部落:多览部落是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部落。

燕然都督府:燕然都督府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思结部落:思结部落是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部落。

卢山都督府:卢山都督府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同罗部落:同罗部落是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部落。

幽陵都督府:幽陵都督府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龟林都督府:龟林都督府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匐利羽:匐利羽是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部落。

稽田州:稽田州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奚结部落:奚结部落是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部落。

鸡鹿州:鸡鹿州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阴山:阴山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座山脉。

龙门山:龙门山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座山脉。

牛头山:牛头山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座山脉。

铁勒山:铁勒山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座山脉。

北庭山:北庭山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座山脉。

真檀山:真檀山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座山脉。

木刺山:木刺山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座山脉。

诺真山:诺真山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座山脉。

黑沙道:黑沙道是古代的一条道路,穿越沙漠地区。

十姓部:十姓部是古代游牧民族的一个部落联盟。

三川口:三川口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三山母谷:三山母谷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室韦:室韦是古代东北亚的一个民族。

默啜:默啜是古代突厥部落的首领。

陇西节度:陇西节度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党项杂:党项杂是指党项族与其他民族的混合。

据业鳞可:据业鳞可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缘边等诸州:缘边等诸州是指靠近边界的各个州。

吐番:吐番是古代藏族的一个部落,后来成为吐蕃王朝的建立者。

河西节度:河西节度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萧关:萧关是古代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金城关:金城关是古代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北海:北海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日亭海:日亭海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弥娥山:弥娥山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独洛河道:独洛河道是古代的一条河流。

九姓十箭三屈:九姓十箭三屈是古代游牧民族的一个部落联盟。

北庭道:北庭道是古代的一条道路,连接长安和西域。

玉门关: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隘。

高昌:高昌是古代西域的一个王国。

西州:西州是古代西域的一个行政区划。

瑶池都督府:瑶池都督府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庭州:庭州是古代西域的一个行政区划。

北庭都护:北庭都护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播塞厥海:播塞厥海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长海:长海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关海:关海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曲地:曲地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坚昆都督府:坚昆都督府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拘勃都督府:拘勃都督府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烛龙州:烛龙州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瀚海:瀚海是古代对大沙漠的称呼。

安西道:安西道是古代的一条道路,连接长安和西域。

疏勒:疏勒是古代西域的一个王国。

鄢耆:鄢耆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地名。

碎叶:碎叶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地名。

于阗:于阗是古代西域的一个王国。

黑海:黑海是古代对黑海的称呼。

雪海:雪海是古代对雪山的称呼。

大宛:大宛是古代西域的一个王国。

月支:月支是古代西域的一个民族。

康居:康居是古代西域的一个王国。

大夏:大夏是古代西域的一个王国。

奄蔡:奄蔡是古代西域的一个王国。

黎轩:黎轩是古代西域的一个王国。

条支:条支是古代西域的一个王国。

乌孙:乌孙是古代西域的一个民族。

剑南道:剑南道是古代的一条道路,连接长安和四川。

大散关:大散关是古代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甘亭关:甘亭关是古代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百牢关:百牢关是古代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越剑门关:越剑门关是指穿越剑门关。

松岭关:松岭关是古代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剑南节度:剑南节度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蚕涯关:蚕涯关是古代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筰道杂羌:筰道杂羌是指筰道地区的杂羌族。

冉蒙弄览:冉蒙弄览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甘河:甘河是古代的一条河流。

夜郎:夜郎是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民族。

滇池:滇池是古代云南地区的一个湖泊。

身毒:身毒是古代对印度的称呼。

五天竺国:五天竺国是指古代印度的五个国家。

范阳道:范阳道是古代的一条道路,连接长安和河北。

潼关:潼关是古代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范阳节度:范阳节度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居庸关:居庸关是古代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天的北京市。

卢龙塞:卢龙塞是古代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东胡:东胡是古代东北亚的一个民族。

契丹:契丹是古代东北亚的一个民族。

蕃长:蕃长是指少数民族的首领。

山察都督府:山察都督府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回纥:回纥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

白霫部落:白霫部落是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部落。

居延州:居延州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黑霫部落:黑霫部落是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部落。

寘颜州:寘颜州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乌罗浑:乌罗浑是古代东北亚的一个民族。

平卢道:平卢道是古代的一条道路,连接长安和东北地区。

安东:安东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辽水:辽水是古代东北地区的一条河流。

奚:奚是古代东北亚的一个民族。

勃海:勃海是古代东北亚的一个民族。

靺鞨:靺鞨是古代东北亚的一个民族。

高丽:高丽是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

黑水:黑水是古代东北亚的一个民族。

岭南道:岭南道是古代的一条道路,连接长安和岭南地区。

蓝田关:蓝田关是古代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汉江:汉江是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

大瘐岭:大瘐岭是古代中国南方的一座山脉。

南海节度:南海节度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铜柱:铜柱是古代南方的一个标志。

林邑:林邑是古代越南地区的一个国家。

九真:九真是古代越南地区的一个地名。

日南:日南是古代越南地区的一个地名。

高真腊:高真腊是古代柬埔寨地区的一个国家。

铜勒:铜勒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

交趾:交趾是古代越南地区的一个地名。

河南道:河南道是古代的一条道路,连接长安和河南。

东莱节度:东莱节度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熊律都督府:熊律都督府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北济国:北济国是古代的一个国家。

鸡林都督府:鸡林都督府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新罗国:新罗国是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

利磨国:利磨国是古代的一个国家。

罗涉海:罗涉海是古代的一个海域。

倭国:倭国是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日本:日本是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仪类-关塞四夷篇-评注

经曰:关塞者,地之要害也。

此句开篇即点明关塞的重要性,强调其在地理战略中的关键地位。‘关塞’一词,不仅指代实际的关隘,更象征着一种边界的象征,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疆域和防御的重视。‘地之要害’则进一步强调了关塞在地理上的战略价值,即其对于控制交通、防御外敌的关键作用。

设险守固,所以乖蛮隔夷,内诸夏而外夷狄,尊衣冠礼乐之国,卑毡裘毳服之长,是以荒要侯甸从此别矣。

此句描述了关塞的防御作用,通过设置险要之地,巩固边防,以达到隔离蛮夷、保护中原文明的目的。‘乖蛮隔夷’和‘内诸夏而外夷狄’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文明与野蛮的区分,以及对于中原文明的自我认同和保护。‘尊衣冠礼乐之国’和‘卑毡裘毳服之长’则是对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在文化上的对比,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自身文化的自豪和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关内道自京西出塞门镇,经朔方节度,去西京一千三百五十里,去东京二千里,关五原塞表,匈奴之故地,以浑邪部落为皋兰都督府,斛律部落为高关州,浑卜焦部落为浚稽州,鲁丽塞下置六胡州,党项十四拓拔舍利仆固野刹桑乾节子等,部落牧其原野。

此段详细描述了关内道的地理位置和沿线部落分布。‘关内道’指的是从京城出发,经过朔方节度,到达西京和东京的路线。‘五原塞表’和‘匈奴之故地’表明了这一区域的历史背景,以及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活动。‘浑邪部落’、‘斛律部落’等名称,则是对当时部落分布的记录,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边疆地区的治理和民族融合的努力。

黄河北道安北旧去西京五千二百里,西京六千六百里。今移在永清去西京二千七百里,东京三千四百里,关大漠以北回纥部落为瀚海都督府,多览部落为燕然都督府,思结部落为卢山都督府,同罗拔拽古部落为幽陵都督府,同罗部落为龟林都督府,匐利羽为稽田州,奚结部落为鸡鹿州,道历阴山、羊那山、龙门山、牛头山、铁勒山、北庭山、真檀山、木刺山、诺真山,涉黑沙道入十姓部故居地。

此段描述了黄河北道的地理位置和沿线部落分布。‘安北’指的是安北都护府,是古代中国对北方边疆地区的行政机构。‘回纥部落’、‘多览部落’等名称,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民族构成。‘瀚海都督府’、‘燕然都督府’等机构,则是古代中国对于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措施。

河东道自京西东出蒲律关,经太原,抵河东节度,去西京二千七十五里,去东京一千六百四十五里。关榆林塞北,以颉利左渠故地置定襄都督府,管等六州。以右渠地置云中都督府,管阿史那等五州。道历三川口,入三山母谷,道通室韦大落泊,东入奚,西入默啜故地。

此段描述了河东道的地理位置和沿线地理特征。‘蒲律关’、‘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等名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三川口’、‘三山母谷’等地理特征,则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描述,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地理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陇右道自西京出大镇关,经陇西节度,去西京一千四百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七十五里。南出关党项杂置据业鳞可等四十州,分隶缘边等诸州,西距吐番,去西京一万二千里,北去凤林关,度黄河西南,入郁标、柳谷、彰豪、清海、大非海、鸟海、小非海、星海、泊悦海、万海、曰海、鱼海,入吐番。

此段描述了陇右道的地理位置和沿线地理特征。‘大镇关’、‘陇西节度’等名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党项’、‘吐番’等民族名称,则是对当时边疆地区民族构成的描述。‘郁标’、‘柳谷’等地理名称,则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描述。

河西道自京西西北出萧关、金城关,自河西节度,去西京二千一十里,去东京二千八百十一里,北海、抵日亭海、弥娥山、独洛河道,入九姓十箭三屈故居地。

此段描述了河西道的地理位置和沿线地理特征。‘萧关’、‘金城关’等名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北海’、‘日亭海’等地理名称,则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描述。

北庭道自北京西出,经河西节度,出玉门关,涉河关菖蒲海,东出高昌,故地置西州,以突厥处密部落为瑶池都督府,以杂种故胡地部落为庭州、为北庭都护,去西京一千七百五十六里,去东京六千八百七十六里,北抵播塞厥海、长海、关海、曲地,以突结骨部落置坚昆都督府,管拘勃都督府,为烛龙州,北抵瀚海,去西京二万余里。

此段描述了北庭道的地理位置和沿线地理特征。‘玉门关’、‘瑶池都督府’、‘北庭都护’等名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播塞厥海’、‘长海’等地理名称,则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描述。

安西道自西京出涉交河,出铁门关,至安西节度,去西京八千五十里,去东京八千八百五十里,路入疏勒、鄢耆、碎叶、于阗、黑海、雪海、大宛、月支、康居、大夏、奄蔡、黎轩、条支、乌孙等国。

此段描述了安西道的地理位置和沿线地理特征。‘交河’、‘铁门关’等名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疏勒’、‘于阗’等地理名称,则是对当时边疆地区国家或地区的描述。

剑南道自东京西南出大散关,经甘亭关、百牢关,越剑门关、松岭关,至剑南节度,去西京二千三百七十里,去东京三千二四十六里,出蚕涯关,过筰道杂羌六十四州,分列山谷路,入吐蕃,南出邛僰,开通越巂,度泸河、云南关,西南徼外杂蛮置冉蒙弄览六十州路,入甘河、夜郎、滇池、身毒、五天竺国,去西京三万五千里。

此段描述了剑南道的地理位置和沿线地理特征。‘大散关’、‘甘亭关’、‘百牢关’等名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蚕涯关’、‘筰道’等地理名称,则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描述。

范阳道自西京出潼关,至范阳节度,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里,去东京一千六百八十六里,北去居庸关、卢龙塞、关外东胡故地,以契丹蕃长置山察都督府,回纥五部落分为五州,以白霫部落为居延州,黑霫部落为寘颜州,北至乌罗浑,去西京一万五千里。

此段描述了范阳道的地理位置和沿线地理特征。‘潼关’、‘范阳节度’等名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居庸关’、‘卢龙塞’等地理名称,则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描述。

平卢道自西京经范阳节度东,至榆林关,至平卢节度,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东京三千里,抵安东,渡辽水路,接奚、契丹、室韦、勃海、靺鞨、高丽、黑水。

此段描述了平卢道的地理位置和沿线地理特征。‘范阳节度’、‘平卢节度’等名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安东’、‘辽水’等地理名称,则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描述。

岭南道自西京南出蓝田关,涉汉江,越大瘐岭,经南海节度,去西京五千六百里,去东京四千二百七十里,路入铜柱、林邑、九真、日南、高真腊、铜勒、交趾等国。

此段描述了岭南道的地理位置和沿线地理特征。‘蓝田关’、‘南海节度’等名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铜柱’、‘林邑’等地理名称,则是对当时边疆地区国家或地区的描述。

河南道自西京出潼关,经东莱节度,去西京二千七百六十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五十三里。东涉沧海距熊律都督府、北济国,又东抵鸡林都督府、新罗国,又东南经利磨国,属罗涉海,达倭国一名日本,其海行不计里数。

此段描述了河南道的地理位置和沿线地理特征。‘潼关’、‘东莱节度’等名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沧海’、‘熊律都督府’等地理名称,则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描述。‘倭国’、‘日本’等名称,则是对当时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描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杂仪类-关塞四夷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65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