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战具类-济水具篇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战具类-济水具篇-原文

经曰:军行遇大水、河渠、沟涧,无津梁、舟楫,难以济渡。

太公以天艎大船,皆质朴而不便於用。

今随事应变,以济百川。

浮甖,以木缚瓮为[木伐]瓮,受二石,力胜一人,瓮阔五尺,以绳钩联,编枪於其上,令长而方,前置板头,後置稍,左右置棹。

枪[木伐]枪十根为一束,力胜一人,四千一百六十六根四分枪为一[木伐],皆去锋刃,束为鱼麟,以横栝而缚之,可渡四百一十六人。

半为三[木伐]计用枪一万二千五百根,率渡一千二百五十人,十渡则一军毕济。

蒲[木伐],以蒲九尺围,颠倒为束,以十道缚之,似束枪为[木伐],量长短多少,随蒲之丰俭载人,无蒲用芦草,法亦如蒲[木伐]。

挟□,以木系小绳,先挟浮渡水,次引大□於两岸,立一大橛,急张定□,使人挟□浮渡大军,可为数十道,豫多备。(□=[桓以糸易木])

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紧缚其孔,缚於胁下,可以渡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战具类-济水具篇-译文

经书上说:军队行进中遇到大水、河流、沟渠,如果没有桥梁、船只,就很难渡过。太公(即姜子牙)用天艎大船,这些船都很简朴,使用起来不方便。现在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来渡过所有的河流。

用木头捆绑的瓮,作为[木伐]瓮,可以装二石重的东西,一个人就能搬动,瓮的直径有五尺,用绳子钩连起来,上面绑上长而方的枪,前面放板头,后面放稍,左右两边放棹。

十根[木伐]枪绑在一起,一个人就能搬动,四千一百六十六根四分枪绑成一组[木伐],都去掉了锋刃,绑成鱼鳞状,用横栝绑好,可以渡过四百一十六人。按照这样的计算,三个[木伐]需要一万二千五百根枪,平均每组可以渡过一千二百五十人,十组就可以让整个军队全部渡过。

蒲[木伐]是用九尺长的蒲草围成的,颠倒过来绑成束,用十道绳子绑好,看起来像绑枪的[木伐],根据蒲草的长短多少,来决定能载多少人,如果没有蒲草,就用芦草,方法也和蒲[木伐]一样。

挟□(这里用[桓以糸易木]代替,表示用绳子代替木头),用绳子系上小绳子,先让人挟着浮渡过水,然后引导大□(同样用[桓以糸易木]代替,表示用大绳子)在两岸,立一个大橛,急张定□,让人挟□浮渡大军,可以设置数十道,预先多准备。

浮囊是用完整的羊皮做的,吹气使其充满,紧紧绑住气孔,绑在腰下,就可以用来渡水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战具类-济水具篇-注解

军行:军队行军,指军队的行进。

大水:指宽阔的河流或湖泊。

河渠:指河流和渠道。

沟涧:指小溪或沟壑。

津梁:指桥梁。

舟楫:指船只。

太公:指姜子牙,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天艎大船:指古代用木头制成的大船。

质朴:指简单、不加修饰。

济渡:指渡河。

浮甖:指一种浮动的容器。

木缚瓮:用木头绑扎的瓮。

[木伐]瓮:一种用木头制成的瓮。

受二石:能容纳二石(古代计量单位,一石约等于120斤)。

力胜一人:一个人的力量。

瓮阔五尺:瓮的宽度为五尺。

绳钩联:用绳子钩连。

编枪於其上:在瓮上编织枪。

长而方:长方形。

板头:指板的头部。

稍:指枪的尖端。

棹:指船桨。

枪[木伐]枪:用木头制成的枪。

十根为一束:十根枪绑在一起。

四分枪:四根枪。

束为鱼麟:绑成鱼鳞状。

横栝而缚之:横着用绳子绑住。

可渡四百一十六人:可以渡过四百一十六人。

半为三[木伐]计用枪一万二千五百根:如果按每半数使用,需要三[木伐],共需一万二千五百根枪。

率渡一千二百五十人:平均每[木伐]渡过一千二百五十人。

十渡则一军毕济:十次渡河后,整个军队就可以全部渡过。

蒲[木伐]:用蒲草制成的[木伐]。

以蒲九尺围:用九尺长的蒲草围成。

颠倒为束:上下颠倒后绑成束。

以十道缚之:用十道绳子绑住。

似束枪为[木伐]:像绑枪一样绑成[木伐]。

量长短多少:根据长短多少。

随蒲之丰俭载人:根据蒲草的多少载人。

无蒲用芦草:如果没有蒲草,就用芦草。

法亦如蒲[木伐]:方法也像蒲[木伐]一样。

挟□:用木棒或绳索等挟持。

小绳:细小的绳子。

大□:较大的容器。

大橛:大木桩。

急张定□:迅速拉紧固定。

使人挟□浮渡大军:让人用大容器浮渡大军。

可为数十道:可以形成数十个浮渡通道。

豫多备:预先准备充足。

浮囊:一种浮动的囊袋。

浑脱羊皮:未剥皮的整张羊皮。

吹气令满:吹气使其充满。

紧缚其孔:紧紧绑住孔洞。

缚於胁下:绑在胁下。

可以渡也:可以用来渡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战具类-济水具篇-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详细描述了古代军事中遇到河流、沟渠等障碍时,如何利用简易的浮具渡河的战术。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经曰:军行遇大水、河渠、沟涧,无津梁、舟楫,难以济渡。’这句话说明了在古代战争中,军队遇到没有桥梁和船只的河流、沟渠等自然障碍时,渡河变得极为困难。

‘太公以天艎大船,皆质朴而不便於用。’太公即姜子牙,此处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大船,但因其结构简单,使用不便。

‘今随事应变,以济百川。’这句话表明了在面临困难时,需要灵活变通,利用现有的资源解决问题。

‘浮甖,以木缚瓮为[木伐]瓮,受二石,力胜一人,瓮阔五尺,以绳钩联,编枪於其上,令长而方,前置板头,後置稍,左右置棹。’这里描述了一种利用木桶作为浮具的方法,通过绳索连接和枪杆的支撑,使木桶可以承载多人渡河。

‘枪[木伐]枪十根为一束,力胜一人,四千一百六十六根四分枪为一[木伐],皆去锋刃,束为鱼麟,以横栝而缚之,可渡四百一十六人。’这段话介绍了使用枪杆作为浮具的方法,通过捆绑成鱼鳞状,可以承载大量士兵渡河。

‘半为三[木伐]计用枪一万二千五百根,率渡一千二百五十人,十渡则一军毕济。’这里计算了使用枪杆作为浮具的规模和效率,可以快速完成大规模的渡河。

‘蒲[木伐],以蒲九尺围,颠倒为束,以十道缚之,似束枪为[木伐],量长短多少,随蒲之丰俭载人,无蒲用芦草,法亦如蒲[木伐]。’这段话描述了使用蒲草或芦草制作浮具的方法,根据材料的多寡来调整承载能力。

‘挟□,以木系小绳,先挟浮渡水,次引大□於两岸,立一大橛,急张定□,使人挟□浮渡大军,可为数十道,豫多备。’这里描述了一种利用木制浮具的方法,通过在两岸设置固定点,使士兵能够携带大量物资和人员渡河。

‘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紧缚其孔,缚於胁下,可以渡也。’最后,这段话描述了使用羊皮制成的浮囊作为渡河工具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战具类-济水具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64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