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战具类-水战具篇-原文
经曰:水战之具始自伍员,以舟为车,以楫为马。
汉武帝平百粤,凿昆明之池,置楼船将军其後,马援、王濬各造战船,以习江海之利,其船阔狭长短随用大小,皆以米为率,一人重米二石,则人数率可知其楫棹、篙橹、楼席、[桓以糸易木]索、沉石调度与常船不殊。
楼船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树旗帜,开弩窗矛穴,置抛车垒石铁汁,状如城垒。
晋龙骧将军王濬伐吴,造大船,长二百步,上置飞檐阁道,可奔车驰马,忽遇暴风,人力不能制,不便於事,然为水军不可不设,以张形势。
蒙冲,以犀革蒙覆其背,两相开掣棹孔,前後左右开弩窗矛穴,敌不得近,矢石不能败,此不用大船,务於速进,以乘人之不备,非战船也。
战舰,船舷上设中墙,半身墙下开掣棹孔,舷五尺,又建棚与女墙齐棚上,又建女墙重列战格,人无覆背,前後左右,树牙旗、幡帜、金鼓,战船也。
走舸,亦如战船,舷上安重墙。棹夫多、战卒少,皆选勇士、精锐者充,往返如飞,乘人之不及,兼备非常救急之用。
游艇,小艇,以备探候,无女墙,舷上桨床左右随艇大小长短,四尺一床,计会进止,回军转阵,其疾如飞,虞候居之,非战舶也。
海鹘,头低尾高,前大後小,如鹘之状,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鹘翅,其船虽风浪涨天,无有倾侧,背上左右张生牛皮为城,牙旗、金鼓如战船之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战具类-水战具篇-译文
古书上说:水战用的装备最初是由伍员发明的,他把船当作车,把桨当作马。
汉武帝平定了南方的百越之后,开凿了昆明池,设立了楼船将军。之后,马援、王濬分别制造了战船,用来熟悉江海上的作战优势。这些船的大小和长短是根据需要来决定的,都是以米为单位计算,如果一个人携带两石米,那么人数的比例就可以知道需要多少桨、篙、橹、楼席、用绳子代替的木索、沉石和调度,这些和普通船只没有太大区别。
楼船在船上建造了三层楼,有女墙和战斗格,上面树立旗帜,开有弩窗和矛穴,还放置了抛石机和垒石铁汁,看起来就像一座城池。
晋朝的龙骧将军王濬攻打吴国时,制造了大船,长两百步,上面有飞檐阁道,可以跑马和驾车。但一旦遇到暴风,人力无法控制,不方便使用。然而,作为水军,这样的装备是必不可少的,用来展示军势。
蒙冲船,用犀牛皮覆盖船背,两边开有划桨孔,前后左右开有弩窗和矛穴,敌人无法靠近,箭石也无法击毁。这种船不使用大船,追求快速前进,乘敌人不备,不是用于战斗的船。
战舰,船舷上设置中墙,下半部分开有划桨孔,船舷宽五尺,上面还建有棚和女墙,女墙上还建有重列的战斗格,人员没有背面,前后左右都树立牙旗、旗帜、金鼓,这是战斗用的船。
走舸,和战船类似,船舷上安装了重墙。桨夫多,战斗士兵少,都是选出的勇士和精锐,往返如飞,乘敌人来不及反应,也可以用于非常情况下的紧急救援。
游艇,是小艇,用来侦察,没有女墙,船舷上桨床的左右位置根据艇的大小和长短来定,每四尺一个桨床,用来协调前进和停止,回军转阵,速度极快,由虞候指挥,不是用于战斗的船。
海鹘,头部低,尾部高,前面大后面小,形状像鹘。船舷下左右放置的浮板形状像鹘的翅膀,即使风浪极大,船也不会倾斜。船背左右张挂生牛皮作为城墙,牙旗、金鼓的设置和战船一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战具类-水战具篇-注解
伍员:伍员,即春秋时期的吴国名将伍子胥,他在历史上以善于水战著称,被认为是水战之具的始创者。
舟:舟,指古代的船,是一种水上交通工具。
楫:楫,船桨,用于划船。
马:马,这里比喻船桨,意指用楫划船如同骑马。
汉武帝:汉武帝,即西汉时期的皇帝刘彻,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
百粤:百粤,指古代南方多个部族的总称。
昆明之池:昆明之池,即昆明池,是汉武帝时期在长安附近开凿的人工湖泊,用于训练水军。
楼船将军:楼船将军,古代官职,负责指挥楼船水军。
马援:马援,东汉初期的名将,以擅长水战著称。
王濬:王濬,晋朝将领,曾参与平定吴国。
楫棹:楫棹,指划船的工具。
篙橹:篙橹,篙指撑船的长杆,橹指摇船的短桨。
楼席:楼席,指船上的楼阁。
索:索,绳索。
沉石调度:沉石调度,指用沉石来调整船只的平衡。
女墙战格:女墙战格,指船上的防御工事,类似城墙。
旗帜:旗帜,用于标识和指挥。
弩窗矛穴:弩窗矛穴,指船上设置的射击孔和矛孔。
抛车垒石铁汁:抛车垒石铁汁,指船上用于投掷石块和铁汁的装置。
蒙冲:蒙冲,一种古代战船,以犀牛皮覆盖船背,具有很高的防御能力。
犀革:犀革,犀牛的皮,质地坚韧,用于制作防御装备。
掣棹孔:掣棹孔,指船上的划桨孔。
敌不得近:敌不得近,指敌人无法靠近。
矢石:矢石,箭矢和石块,指敌方的攻击手段。
战舰:战舰,指用于战斗的船只。
中墙:中墙,指船舷上的中间防御墙。
女墙:女墙,古代城墙上的矮墙,这里指船上的矮墙。
牙旗:牙旗,古代军旗的一种,用于指挥军队。
幡帜:幡帜,旗帜。
金鼓:金鼓,古代军事行动中使用的信号工具,金指锣,鼓指鼓。
走舸:走舸,一种快速的小型战船。
探候:探候,侦察。
虞候:虞候,古代官职,负责军事侦察。
海鹘:海鹘,一种古代战船,形状类似于鹘鸟。
浮板:浮板,漂浮的木板,用于稳定船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战具类-水战具篇-评注
经曰:水战之具始自伍员,以舟为车,以楫为马。
此句开篇点明水战之具的起源,伍员,即春秋时期的吴国名将伍子胥,他善于水战,创造性地将舟船作为战车,楫作为马,极大地提高了水战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汉武帝平百粤,凿昆明之池,置楼船将军其後,马援、王濬各造战船,以习江海之利,其船阔狭长短随用大小,皆以米为率,一人重米二石,则人数率可知其楫棹、篙橹、楼席、[桓以糸易木]索、沉石调度与常船不殊。
此段描述了汉武帝时期水战装备的发展。昆明池的凿建为水战提供了实践场所,楼船将军的设立标志着水战将领的正式出现。马援、王濬等将领造船,注重船只的实用性,并根据船的大小来计算所需的人力,体现了古代水战装备的精细化管理。
楼船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树旗帜,开弩窗矛穴,置抛车垒石铁汁,状如城垒。
楼船作为古代水战的主力舰艇,其设计极具防御性。船上建有三层楼,女墙和战格增强了防御能力,旗帜和弩窗矛穴则提高了攻击效率,抛车、垒石和铁汁等武器则增强了攻击力,整体设计如同一座移动的城垒。
晋龙骧将军王濬伐吴,造大船,长二百步,上置飞檐阁道,可奔车驰马,忽遇暴风,人力不能制,不便於事,然为水军不可不设,以张形势。
王濬所造大船,设计精巧,可驰车奔马,但遇到暴风时,人力无法控制,不便作战。尽管如此,这种大船仍被视为水军的重要装备,用以展示军威。
蒙冲,以犀革蒙覆其背,两相开掣棹孔,前後左右开弩窗矛穴,敌不得近,矢石不能败,此不用大船,务於速进,以乘人之不备,非战船也。
蒙冲是一种快速战船,以犀牛皮覆盖船背,既轻便又坚固,前后左右开设弩窗矛穴,敌人难以接近,矢石难以击破。这种船不以防御为主,而是追求速度,用以趁敌不备进行快速攻击。
战舰,船舷上设中墙,半身墙下开掣棹孔,舷五尺,又建棚与女墙齐棚上,又建女墙重列战格,人无覆背,前後左右,树牙旗、幡帜、金鼓,战船也。
战舰是一种综合性的战船,船舷上设中墙和女墙,既保证了船体的稳定性,又增强了防御能力。船上还设有牙旗、幡帜、金鼓等,用以指挥和鼓舞士气。
走舸,亦如战船,舷上安重墙。棹夫多、战卒少,皆选勇士、精锐者充,往返如飞,乘人之不及,兼备非常救急之用。
走舸是一种快速小型战船,棹夫众多,战卒较少,选用勇士和精锐士兵,以快速往返、趁敌不备进行攻击,同时也可用于紧急救援。
游艇,小艇,以备探候,无女墙,舷上桨床左右随艇大小长短,四尺一床,计会进止,回军转阵,其疾如飞,虞候居之,非战舶也。
游艇是一种用于侦察的小型战船,无女墙,桨床根据艇的大小和长短进行调整,灵活快速,便于回军转阵。虞候负责指挥,这种船并非用于战斗。
海鹘,头低尾高,前大後小,如鹘之状,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鹘翅,其船虽风浪涨天,无有倾侧,背上左右张生牛皮为城,牙旗、金鼓如战船之制。
海鹘是一种设计独特的战船,外形低尾高,前大后小,类似鹘鸟。舷下设有浮板,增强了稳定性。船背左右张挂生牛皮,增强了防御能力,同时配备牙旗、金鼓,与战船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