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战具类-攻城具篇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战具类-攻城具篇-原文

经曰: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动於九天之上。

人所不见谓之九地,见所不及谓之九天。

是故,墨翟萦带为垣,公输造飞云之梯,无所施其巧。

所谓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

孙武子曰:「具器械,三月而後成;拒城闉,三月而後已。」

其攻守之具,古今不同。

今约便事而用之。

轒轀车四轮,车上以绳为脊,犀皮蒙之,下藏十人,填隍推之,直抵城下,可以攻掘,金木火石所不能及。

飞云梯,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上立双牙,有栝梯长一丈二尺,有四梲相去三尺,势微曲递,互相栝飞于云间,以窥城中,其上城首冠双辘轳,枕城而上。

炮车,以大木为床,下安四轮,上建双陛,陛间横栝,中立独竿,首如桔槔状,其竿高下长短大小,以城为准。竿首以窠盛石小大多少,随竿力所制,人挽其端而投之,其车推转逐便而用之,亦可埋脚着地而用,其旋风四脚,亦随事用之。

车弩为轴转车,车上定十二石弩弓,以铁钩连轴,车行轴转引弩持满弦,挂牙上弩,为七衢:中衢大箭一簇,长七寸围五寸,箭笴长三尺围五寸,以铁叶为羽,左右各三箭,次差小於中箭,其牙一发,诸箭皆起,及七百步所中,城垒无不崩溃,楼橹亦颠坠。

尖头轳,以木为脊,长一丈径一尺五寸,下安六脚,下阔而上尖,高七尺可容六人,以湿牛皮蒙之,人蔽其下,共昇直抵城下,木石金火不能及,用攻其城。

土山于城外,堆土为山,乘城而上。

地道,凿地为道,行于城下,因攻其城。每一丈建柱,以防崩陷,复积薪于柱间而烧之,柱折城崩。

板屋,以八轮车,车上树高竿,上安辘轳,以绳挽板屋上竿首,以窥城中。板屋高五尺,方四尺,有二孔,四面列布,车可进退围城而行于营中,远望谓之巢车,状若鸟巢。

木幔,以板为幔,立结槔於四轮,车上悬逼城堞,使趫卒蔽之,蚁附而上,矢石所不能及。

火箭,以小瓢盛油贯矢端,射城楼橹板上,瓢败油散後,以火雀杏磨杏核中空,以艾内火实之,系雀足,薄暮群放之飞入城中,栖宿积聚庐舍,须臾火发。

蜀钁铁錾、蜀钁短柄,钁也。

铁錾凿井,錾城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战具类-攻城具篇-译文

经书上说:擅长防守的人,就像藏匿在九地之下;擅长进攻的人,就像活动在九天之上。人们看不到的地方称为九地,人们看不到的地方称为九天。因此,墨子用带子围成城墙,公输般制造了飞云梯,都没有施展他们的巧思。所谓擅长防守的人,敌人不知道他要从哪里进攻;擅长进攻的人,敌人不知道他要从哪里防守。坚守不破的,是因为防守的地方敌人不会进攻;进攻必胜的,是因为攻击的地方敌人没有防守。孙武子说:‘准备武器装备,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抵挡城门,也需要三个月才能结束。’攻守的器具,古今不同。现在我们简化了这些器具,方便使用。

轒轀车有四个轮子,车上用绳子作为脊梁,用犀牛皮覆盖,下面可以藏十个人,填满壕沟推着它,可以直接推到城下,可以用来挖掘,金、木、火、石都无法触及。

飞云梯是用大木头做床,下面放置六个轮子,上面立着两个牙状物,有一个一丈二尺长的栝梯,有四个栝相隔三尺,形势稍微弯曲,互相栝在云间飞动,用来窥视城中,梯子的顶端有双辘轳,可以依靠城墙向上攀登。

炮车是用大木头做床,下面安装四个轮子,上面建立两个台阶,台阶之间有横栝,中间立着一根独竿,顶端像桔槔的样子,竿子的高低、长短、大小以城墙为标准。竿子的顶端用窠装着大小不一的石头,根据竿子的力量来控制,人拉着竿子的末端投掷,车可以推着转动,方便使用,也可以埋在地下使用,车的四个脚轮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

车弩是轴转车,车上固定着十二石弩弓,用铁钩连接轴,车行时轴转动,拉动弩使弓弦拉满,挂在牙状物上的弩,形成七条通道:中间通道有一簇大箭,长七寸,直径五寸,箭杆长三尺,直径五寸,用铁叶做箭羽,左右各三箭,次小的比中间的箭小,牙状物一发射出,所有箭都射出,射程可达七百步,城墙和堡垒都会崩溃,楼橹也会倒塌。

尖头轳是用木头做脊梁,长一丈,直径一尺五寸,下面安装六个脚,下面宽上面尖,高七尺,可以容纳六个人,用湿牛皮覆盖,人躲在下面,一起爬升直接到达城下,木头、石头、金、火都不能触及。

在城外堆土成山,攀登城墙而上。

地道是挖掘地下的通道,在城下行走,趁机攻打城墙。每隔一丈立一根柱子,以防崩塌,然后在柱子之间堆积柴草并烧毁,柱子折断城墙就会崩塌。

板屋是用八轮车,车上竖立高竿,上面安装辘轳,用绳子拉着板屋到竿子的顶端,用来窥视城中。板屋高五尺,面积四尺,有两个孔,四面分布,车可以前进后退,围绕城墙行进,在营地中远望,称为巢车,形状像鸟巢。

木幔是用木板做幔,在四个轮子上立结槔,车上悬挂接近城墙,让轻快的士兵遮蔽,像蚂蚁一样附着上去,箭石无法触及。

火箭是用小瓢装油穿过箭头,射向城楼的木板,瓢破油散后,用火鸟、杏核磨成中空的形状,用艾草填充点火,绑在鸟的脚上,黄昏时一起放飞,飞入城中,栖息在房屋上,不久火就会燃起。

蜀钁铁錾、蜀钁短柄,钁是一种工具。铁錾用来凿井,錾城也用来凿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战具类-攻城具篇-注解

九地:九地指极深之地,常用来比喻隐蔽之处或深不可测的地方。在古代军事策略中,九地表示敌人难以察觉和攻击的地点。

九天:九天指极高的天空,常用来比喻难以达到或不可见的地方。在军事策略中,九天表示敌人难以防御的高度。

墨翟:墨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的名字,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

公输:公输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公输班(即鲁班)的简称,鲁班是著名的工匠,擅长制作各种机械。

飞云之梯:飞云之梯是一种古代攻城工具,通过杠杆原理,可以迅速提升到城墙高度。

孙武子:孙武子即孙子,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

轒轀车:轒轀车是一种古代攻城车,可以容纳士兵和攻城工具,直接推到城墙下。

飞云梯:飞云梯是一种古代攻城工具,通过滑轮和杠杆原理,可以迅速提升到城墙高度。

炮车:炮车是一种古代攻城武器,通过杠杆原理,可以将石块或箭矢投射到城墙。

车弩:车弩是一种古代攻城武器,安装在车上,可以远程发射箭矢。

尖头轳:尖头轳是一种古代攻城工具,用于攀登城墙。

地道:地道是指在地下挖掘通道,用于接近城墙进行攻击。

板屋:板屋是一种古代攻城工具,用于隐蔽士兵和观察城内情况。

木幔:木幔是一种古代攻城工具,用于遮蔽士兵,使其接近城墙而不被敌方发现。

火箭:火箭是一种古代火攻武器,通过发射携带燃烧物的箭矢,对敌方造成火灾。

蜀钁:蜀钁是指古代四川地区制作的钁头,钁是一种挖掘工具。

铁錾:铁錾是一种古代金属工具,用于凿刻或挖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战具类-攻城具篇-评注

经曰: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动於九天之上。

此句出自《孙子兵法》,表达了兵法中攻守之道的精髓。‘九地’和‘九天’并非指具体的地理概念,而是比喻攻守的极致。‘九地’象征着深不可测,攻者难以触及,而‘九天’则意味着高不可攀,守者可以凭借地势之利。这种比喻手法,使得兵法的论述具有了深厚的哲学内涵。

人所不见谓之九地,见所不及谓之九天。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九地’和‘九天’的含义,强调了攻守双方的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战争中,能否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往往取决于能否把握住这种‘九地’和‘九天’的攻守之机。

是故,墨翟萦带为垣,公输造飞云之梯,无所施其巧。

墨翟和公输都是古代著名的工匠,此处提及他们,意在说明即使是再高明的工匠,如果没有正确的攻守策略,其巧匠之技也无所施展。这反映了兵法中攻守之道的普遍性。

所谓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这句话揭示了兵法中攻守的最高境界,即能够使敌人摸不清自己的攻守意图,从而在战略上取得优势。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

此句强调了攻守策略的针对性,即守则守敌之所不攻,攻则攻敌之所不守,体现了兵法中的灵活多变。

孙武子曰:「具器械,三月而後成;拒城闉,三月而後已。」

孙武,即孙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这句话反映了孙子对战争准备和城池防守的重视,强调器械准备和城池防守都需要时间。

其攻守之具,古今不同。

这句话说明攻守的器具和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体现了兵法发展的历史性。

今约便事而用之。

‘约便事’即简化战争中的繁琐事务,提高作战效率。这句话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实用主义思想。

轒轀车、飞云梯、炮车、车弩、尖头轳、土山、地道、板屋、木幔、火箭、蜀钁铁錾等,均为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攻守器具。

这些器具的设计和运用,体现了古代军事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战争形式的多样性和残酷性。

蜀钁铁錾、蜀钁短柄,钁也。铁錾凿井,錾城也。

蜀钁是古代的一种工具,这里提到的铁錾和蜀钁短柄,说明了在战争中,即便是简单的工具也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这再次强调了兵法中‘以弱胜强’的思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战具类-攻城具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64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