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选士篇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选士篇-原文

经曰:统六军之众,将百万之师,而无选锋,浑而杂用,则智者无所施其谋,辨者无所施其说,勇者无所奋其敢,力者无所着其壮,无异独行中原,亦何所取於胜负哉!故孙子曰:「兵无选锋,曰北。」

夫选士以赏,赏得其进;用士以刑,刑慎其退。

古之善选士者,悬赏於中军之门,有深沉谋虑出人之表者,以上赏而取之,名曰:「智能之士」。有辞纵理横、飞箝捭阖,能移人之性、夺人之心者,以上赏而礼之,名曰:「辩说之士」。有得敌国君臣问间请谒之情性者,以上赏而礼之,名曰:「间谍之士」。有知山川水草次舍、道路迂直者,以上赏,而礼之名曰:「乡导之士」。有制造五兵、攻守利器,奇变诡谲者,以上赏得而厚之,名曰:「技巧之士」。有引五石之弓矢贯重札,戈矛剑戟便於利用,陆搏犀兕,水攫鼋鼍,佻身捕虏,搴旗摭鼓者,以上赏得而抚之,名曰:「猛毅之士」。有立乘奔马,左右超忽,踰越城堡,出入庐舍,而亡形迹者,上赏得而聚之,名曰:「蹻捷之士」。有往返三百里不及夕者,上赏得而聚之,名曰:「疾足之士」。有力负六百三十斤行五十步者,上赏得而聚之;或二百四十斤者,次赏得而聚之,名曰:「巨力之士」。有步五行、运三式,多言天道、阴阳、诡谲者,下赏得而存之,名曰:「技术之士」。夫十士之用,必尽其才、任其道。

计谋使智能之士,谈说使辩说之士,离亲间疏使间谍之士,深入诸侯之境使乡导之士,建造五兵使技巧之士,摧锋捕虏、守危攻强使猛毅之士,掩袭侵掠使蹻捷之士,探报计期使疾足之士,破坚陷刚使巨力之士,诳愚惑痴使技术之士,此谓任才之道、选士之术也。

三王之后,五伯之辟,得其道而兴,失其道而亡。

兴亡之道不在人主聪明文思,在乎选能之当其才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选士篇-译文

经书上说:统领六军的众多士兵,率领百万大军,如果没有精选的先锋部队,混编在一起使用,那么聪明的人就无法施展他的计谋,有辩才的人就无法发表他的见解,勇敢的人就无法发挥他的勇气,有力气的人就无法展现他的力量,这就如同一个人在中原地区独自行动,那又从哪里去取得胜负呢!所以孙子说:‘军队没有精选的先锋,就会失败。’

选拔士兵用奖赏,奖赏能激励他们前进;使用士兵用刑罚,刑罚要谨慎,以防他们退却。古代善于选拔士兵的人,在中军的大门上悬挂奖赏,有深思熟虑、超出常人的谋略的人,用上等的奖赏来选取他们,称为‘智能之士’。有辞令纵横、善于游说、能改变人的性情、夺取人心的人,用上等的奖赏来礼遇他们,称为‘辩说之士’。有了解敌国君臣之间询问和请求的情况的人,用上等的奖赏来礼遇他们,称为‘间谍之士’。有知道山川水草、道路曲折的人,用上等的奖赏,称为‘乡导之士’。有制造五种兵器、攻守利器,善于变化和奇谋的人,用上等的奖赏并给予优厚待遇,称为‘技巧之士’。有拉开五石弓射穿重甲,使用戈矛剑戟方便作战,陆地上搏斗犀牛和犀牛,水中捕捉鳄鱼和海龟,灵活捕捉敌人,夺取旗帜和战鼓的人,用上等的奖赏并给予抚慰,称为‘猛毅之士’。有骑马奔驰,左右灵活,跨越城堡,出入房屋,不留痕迹的人,用上等的奖赏并聚集他们,称为‘蹻捷之士’。有往返三百里不到傍晚的人,用上等的奖赏并聚集他们,称为‘疾足之士’。有力气背负六百三十斤走五十步的人,用上等的奖赏并聚集他们;或者背负二百四十斤的人,次等奖赏并聚集他们,称为‘巨力之士’。有行走五行、运用三种式样,多谈论天道、阴阳、变化的人,用下等奖赏并保留他们,称为‘技术之士’。这十种人才的运用,必须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任用他们的道路。用计谋使智能之士发挥作用,用言辞使辩说之士发挥作用,用离间亲疏使间谍之士发挥作用,深入诸侯国境使乡导之士发挥作用,制造兵器使技巧之士发挥作用,冲锋陷阵、守卫危险、攻击强大使猛毅之士发挥作用,进行突袭和掠夺使蹻捷之士发挥作用,探报和约定使疾足之士发挥作用,攻破坚固、突破刚强使巨力之士发挥作用,欺骗愚昧的人使技术之士发挥作用,这就是任用人才的道路、选拔人才的技巧。三王之后,五霸之时的政治,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兴盛,失去了这种方法就灭亡。兴盛和灭亡的原因不在于君主是否聪明、文采和思想,而在于是否能够根据才能选用合适的人。

三王之后,五霸之时的政治,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兴盛,失去了这种方法就灭亡。兴盛和灭亡的原因不在于君主是否聪明、文采和思想,而在于是否能够根据才能选用合适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选士篇-注解

六军: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种,分为上、中、下三军,每军又分为左、中、右三军,共六军。

百万之师:指拥有百万士兵的军队,形容军队规模庞大。

选锋:选拔出来的精锐部队,常用于先锋作战。

浑而杂用:混合使用,不分精锐与普通。

辨者:善于辩论的人。

勇者:勇敢的人。

力者:有力气的人。

壮:强壮,勇猛。

独行中原:独自在中原地区行动,比喻孤军奋战。

孙子:孙武,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兵无选锋,曰北:孙子兵法中的名言,意指没有精锐部队的军队,注定会失败。

选士:选拔人才。

赏:奖赏。

进:进步,提升。

刑:惩罚。

退:退步,降低。

悬赏:公开悬赏。

中军之门:中军的大门,比喻军队的核心。

智能之士:具有智慧和谋略的人。

辩说之士:善于辩论和说服他人的人。

间谍之士:擅长间谍活动的人。

乡导之士:熟悉地理环境,能够引导军队行军的人。

技巧之士:擅长制造和使用武器的人。

猛毅之士:勇猛而坚定的人。

蹻捷之士:行动敏捷的人。

疾足之士:跑得快的人。

巨力之士:力气大的人。

技术之士:具有某种技术专长的人。

十士之用:对十种不同人才的运用。

才:才能,能力。

道:方法,策略。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圣王。

五伯:指春秋时期的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辟:君主,统治。

聪明文思:聪明才智和文采。

选能之当其才:选拔人才要适合其才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选士篇-评注

经曰:统六军之众,将百万之师,而无选锋,浑而杂用,则智者无所施其谋,辨者无所施其说,勇者无所奋其敢,力者无所着其壮,无异独行中原,亦何所取於胜负哉!故孙子曰:「兵无选锋,曰北。」

此句开篇点题,强调在军事指挥中,选锋的重要性。‘统六军之众,将百万之师’描绘了庞大的军事阵容,而‘无选锋’则指出了缺乏精锐部队的严重后果。‘智者无所施其谋,辨者无所施其说,勇者无所奋其敢,力者无所着其壮’从智、辨、勇、力四个方面阐述了选锋缺失导致的军队战斗力下降。‘无异独行中原,亦何所取於胜负哉!’以类比手法,将缺乏选锋的军队比作独行中原,无法取得胜利。孙子名言‘兵无选锋,曰北’则进一步强调了选锋在军事中的决定性作用。

夫选士以赏,赏得其进;用士以刑,刑慎其退。古之善选士者,悬赏於中军之门,有深沉谋虑出人之表者,以上赏而取之,名曰:「智能之士」。有辞纵理横、飞箝捭阖,能移人之性、夺人之心者,以上赏而礼之,名曰:「辩说之士」。有得敌国君臣问间请谒之情性者,以上赏而礼之,名曰:「间谍之士」。有知山川水草次舍、道路迂直者,以上赏,而礼之名曰:「乡导之士」。有制造五兵、攻守利器,奇变诡谲者,以上赏得而厚之,名曰:「技巧之士」。有引五石之弓矢贯重札,戈矛剑戟便於利用,陆搏犀兕,水攫鼋鼍,佻身捕虏,搴旗摭鼓者,以上赏得而抚之,名曰:「猛毅之士」。有立乘奔马,左右超忽,踰越城堡,出入庐舍,而亡形迹者,上赏得而聚之,名曰:「蹻捷之士」。有往返三百里不及夕者,上赏得而聚之,名曰:「疾足之士」。有力负六百三十斤行五十步者,上赏得而聚之;或二百四十斤者,次赏得而聚之,名曰:「巨力之士」。有步五行、运三式,多言天道、阴阳、诡谲者,下赏得而存之,名曰:「技术之士」。夫十士之用,必尽其才、任其道。

此段详细阐述了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方法。‘夫选士以赏,赏得其进;用士以刑,刑慎其退’提出了赏罚并用的原则。‘古之善选士者,悬赏於中军之门’描绘了选拔人才的场景。接下来的几句分别描述了不同类型人才的选拔标准和赏赐方式,如‘智能之士’、‘辩说之士’、‘间谍之士’等,体现了古代对各类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最后一句‘夫十士之用,必尽其才、任其道’强调了用人之道,即根据人才的特长和才能安排合适的职位。

计谋使智能之士,谈说使辩说之士,离亲间疏使间谍之士,深入诸侯之境使乡导之士,建造五兵使技巧之士,摧锋捕虏、守危攻强使猛毅之士,掩袭侵掠使蹻捷之士,探报计期使疾足之士,破坚陷刚使巨力之士,诳愚惑痴使技术之士,此谓任才之道、选士之术也。

此句总结了不同人才在军事和政事中的具体应用。‘计谋使智能之士’等十句,分别对应了不同类型人才的特长和职责。这些人才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运用,体现了古代对人才选拔和使用的精细化管理。‘此谓任才之道、选士之术也’则是对前文所述人才选拔和应用原则的总结。

三王之后,五伯之辟,得其道而兴,失其道而亡。兴亡之道不在人主聪明文思,在乎选能之当其才也。

此句从历史角度出发,阐述了人才选拔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性。‘三王之后,五伯之辟’指代了古代的圣王和霸主,‘得其道而兴,失其道而亡’说明了人才选拔得当与否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兴亡之道不在人主聪明文思,在乎选能之当其才也’则强调了人才选拔对于国家兴衰的决定性作用,而非仅仅依赖于君主的智慧和文采。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选士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63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