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行人篇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行人篇-原文

经曰:君择日登拜大将军,缮甲兵,具卒乘。

出则破人之国、败人之军、杀人之将、虏人之俘。

赢粮万里,行於敌人之境,而不知敌人之情,将之过也。

敌情不可求之於星辰,不可求之於神鬼,不可求之於卜筮,而可求之於人。

昔商之兴也,伊尹为夏之庖人;周之兴也,吕望为殷之渔父。

秦之帝也,李斯为山东之猎;夫汉之王也,韩信为楚之亡卒;

魏之伯也,荀彧为袁绍之弃臣;晋之禅也,贾充任魏;

魏之起也,崔浩家晋。

故七君用之而帝天下。

夫贤人出奔,必有佞臣持君之衡,是以失度,佐「有扈」孤功专「驩兜」成均权三苗推移佞「桀」(按:此处疑有缺文。)

崇侯谄纣,优旃惑晋。

故曰:三仁去而殷墟,二老归而周炽,子胥死而吴亡,范蠡存而越伯,五羖入而秦喜,乐毅出而燕惧。

将能收敌国之人而任之,以索其情,战何患乎不克!

故曰:「罗其英,敌国倾;罗其雄,敌国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夫行人之用事有二:一曰:因敌国之人来观衅於我,我高其爵、重其禄、察其辞、覆其事;

实则任之,虚则诛之;任之以乡导。

二曰:吾使行人观敌国之君臣;左右执事,孰贤孰愚?中外近人,孰贪孰廉?

舍人谒者,孰君子孰小人?吾得其情,因而随之,可就吾事。

夫三军之重者,莫重於行人;三军之密者,莫密於行人。

行人之谋,未发有漏者与告者皆死,谋发之日,削其槁、焚其草、金其口、木其舌,无使内谋之泄。

若鹰隼之入重林,无其踪;若游鱼之赴深潭,无其迹。

离娄俛首,不见其形;师旷倾耳,不聆其声。

微乎!微乎!与纤尘俱飞,岂饱食醉酒争力轻合之将,而得见行人之事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行人篇-译文

经书上说:君主选择吉日登基拜封大将军,准备武器装备,准备好士兵和战车。出征时能够攻破敌国、打败敌军、杀死敌将、俘虏敌兵。带着粮食走万里路,进入敌人的领土,却不知道敌人的情况,这是将领的过错。敌情不能从星辰中求得,不能从神鬼中求得,不能从占卜中求得,而可以从人那里求得。

以前商朝兴起时,伊尹曾是夏朝的厨师;周朝兴起时,吕望曾是殷朝的渔夫。秦朝称帝时,李斯曾是山东地区的猎人;汉朝成为王朝时,韩信曾是楚国的逃兵;魏国成为霸主时,荀彧曾是袁绍的弃臣;晋朝禅让时,贾充曾是魏国的人;魏国兴起时,崔浩曾是晋国的人。所以这七位君主使用这些贤人,最终成为了天下的帝王。贤人逃亡,必然有奸臣掌握君主的权衡,因此失去了平衡,辅佐有扈氏孤军奋战,专权的人是驩兜,掌握均权的人是三苗,佞臣是桀。崇侯虎谄媚纣王,优旃迷惑晋国。所以说:三仁离开后商朝灭亡,二老归国后周朝兴盛,子胥死后吴国灭亡,范蠡在世时越国称霸,五羖羊进贡后秦国高兴,乐毅离开后燕国恐惧。将领能够收纳敌国的人才并任用他们,来探求他们的情况,战斗有什么担忧不能取胜的呢!所以说:‘网罗他们的精英,敌国就会倾覆;网罗他们的雄才,敌国就会空虚。’他山之石,可以用来攻玉。

行人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利用敌国的人来观察我国的弱点,我们给予他们高官厚禄、审查他们的言辞、调查他们的行动;实际上任用他们,虚假的则处死;任用他们作为向导。二是:我们派遣行人去观察敌国的君臣;左右办事的人,谁聪明谁愚蠢?国内外亲近的人,谁贪婪谁廉洁?舍人和谒者,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我们了解他们的情况,然后跟随他们,就可以完成我们的任务。

三军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行人;三军之中,最保密的也莫过于行人。行人的计谋,一旦泄露,泄露者和告密者都会被处死,计谋实施的那天,要销毁计划、烧毁草稿、封住嘴巴、禁言舌头,不让内部计划泄露。就像鹰隼进入深林,没有踪迹;就像游鱼跳入深潭,没有痕迹。离娄低头,看不见他的身影;师旷倾耳,听不到他的声音。多么微小啊!多么微小啊!与尘埃一起飞扬,那些吃饱喝足争强好胜的将领,怎么可能看到行人的行动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行人篇-注解

君:君主,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择日:选择吉日,指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

登拜:登基拜官,指新官上任。

大将军: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

缮甲兵:修缮武器装备。

具卒乘:准备士兵和战车。

破人之国:攻破别人的国家。

败人之军:打败别人的军队。

杀人之将:杀死敌人的将领。

虏人之俘:俘虏敌人的士兵。

赢粮万里:运送粮食到万里之外。

行於敌人之境:进入敌人的领土。

不知敌人之情:不了解敌人的情况。

将之过也:这是将领的过错。

星辰:星星,古代用来占卜吉凶的。

神鬼:神和鬼,古代信仰中的超自然力量。

卜筮:占卜,古代通过龟甲或蓍草等工具进行预测的方法。

人:人,指普通人,这里指通过观察普通人来了解敌人。

伊尹:商汤的大臣,辅佐商汤建立商朝。

夏之庖人:夏朝的厨师。

吕望:周文王的大臣,辅佐周文王建立周朝。

殷之渔父:商朝的渔夫。

山东之猎:山东地区的猎人。

韩信:汉高祖刘邦的大将,辅佐刘邦建立汉朝。

楚之亡卒:楚国的逃兵。

魏之伯:魏国的霸主。

荀彧:东汉末年魏国的重要谋士。

袁绍之弃臣:袁绍被抛弃的臣子。

晋之禅:晋朝的禅让,指皇帝退位让位给他人。

贾充:晋朝的官员。

魏:指曹魏,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

崔浩:北魏的官员。

家晋:崔浩出身于晋朝。

七君用之而帝天下:这七位君主都任用了他们,最终统一了天下。

贤人出奔:有才能的人逃离。

佞臣:奸臣,指阿谀奉承的臣子。

持君之衡:掌握君主的权柄。

有扈:有扈氏,古代的一个部族。

孤功专:独自成就大功。

驩兜:驩兜氏,古代的一个部族。

成均权:掌握权力。

三苗:古代的一个部族。

推移:变迁。

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历史上以暴虐著称。

崇侯:崇侯虎,商朝的官员。

优旃:春秋时期晋国的官员。

惑晋:迷惑晋国。

三仁去而殷墟:商朝的三个贤人离开后,商朝灭亡。

二老归而周炽:周朝的两位贤人归国后,周朝繁荣昌盛。

子胥死而吴亡:伍子胥死后,吴国灭亡。

范蠡存而越伯:范蠡在世时,越国繁荣昌盛。

五羖入而秦喜:五羖羊进入秦国,秦国因此高兴。

乐毅出而燕惧:乐毅离开后,燕国感到恐惧。

罗其英:招纳有才能的人。

敌国倾:敌国就会倾覆。

罗其雄:招纳英勇的人。

敌国空:敌国就会空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刻玉石,比喻可以借鉴别人的优点。

行人:古代指派出的使者或间谍。

观衅於我:观察我国的弱点。

高其爵、重其禄、察其辞、覆其事:给予他们高官厚禄,观察他们的言辞和行为。

实则任之,虚则诛之:如果是真的就任用他们,如果是假的就处死他们。

任之以乡导:任用他们作为向导。

吾使行人观敌国之君臣:我派使者去观察敌国的君臣。

左右执事:左右侍从。

中外近人:国内和国外亲近的人。

舍人谒者:舍人和谒者,古代官职。

君子小人:品德高尚的人和品德低下的人。

得其情,因而随之,可就吾事: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然后跟着他们,就可以完成我的任务。

三军之重者,莫重於行人:军队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使者。

三军之密者,莫密於行人:军队中最秘密的,莫过于使者。

槁:干枯的树枝,这里指计划。

草:草稿,这里指计划。

金其口、木其舌:封住他们的嘴,使他们不能泄露机密。

离娄:古代的贤人。

俛首:低头。

师旷:古代的乐师。

倾耳:侧耳倾听。

微乎!微乎!与纤尘俱飞,岂饱食醉酒争力轻合之将,而得见行人之事哉!:多么微小啊!与尘埃一起飘飞,那些只知道吃饱喝足、争强斗胜的将领,怎么可能看到使者的事情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行人篇-评注

经曰:君择日登拜大将军,缮甲兵,具卒乘。

此句描绘了古代战争前的准备场景,君王选择吉日,封拜大将军,准备兵甲和士兵,展现了古代战争的严肃性和对胜利的渴望。

出则破人之国、败人之军、杀人之将、虏人之俘。

这句话强调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即通过军事行动摧毁敌国,击败敌军,杀死敌将,俘虏敌兵,体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和实用性。

赢粮万里,行於敌人之境,而不知敌人之情,将之过也。

此句指出战争中的盲动性,即使能够取得物资和行进到敌境,但如果对敌人的情况一无所知,那将是将领的过失。

敌情不可求之於星辰,不可求之於神鬼,不可求之於卜筮,而可求之於人。

这句话强调了战争取胜的关键在于对敌人的了解,而非迷信星辰、神鬼或卜筮,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人的智慧和实际性。

昔商之兴也,伊尹为夏之庖人;周之兴也,吕望为殷之渔父。

这里列举了商汤、周武王兴国时的重要人物,如伊尹和吕望,他们原本并非显赫,却因才华得以辅助君王,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

秦之帝也,李斯为山东之猎;夫汉之王也,韩信为楚之亡卒;魏之伯也,荀彧为袁绍之弃臣;晋之禅也,贾充任魏;魏之起也,崔浩家晋。

通过列举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兴衰与人才的关系,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兴衰的关键作用。

故七君用之而帝天下。

这句话总结了前述历史事实,指出七位君王能够利用人才而称帝天下。

夫贤人出奔,必有佞臣持君之衡,是以失度。

此句揭示了君王身边佞臣的祸害,指出贤人出奔后,佞臣会左右君王,导致国家失去平衡。

佐「有扈」孤功专「驩兜」成均权三苗推移佞「桀」(按:此处疑有缺文。)

这句话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列举,强调了佞臣的危害。

崇侯谄纣,优旃惑晋。

这里提到了崇侯和优旃,他们分别对商纣王和晋惠公产生了不良影响,进一步说明了佞臣的危害。

故曰:三仁去而殷墟,二老归而周炽,子胥死而吴亡,范蠡存而越伯,五羖入而秦喜,乐毅出而燕惧。

这句话通过列举历史事件,说明了贤人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作用。

将能收敌国之人而任之,以索其情,战何患乎不克!

此句强调了战争中任用敌国人才的重要性,认为这样就能了解敌情,从而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故曰:「罗其英,敌国倾;罗其雄,敌国空。」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如果能够罗致敌国的优秀人才,那么敌国就会变得衰弱。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句话比喻借鉴他人的优点来改进自己,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夫行人之用事有二:一曰:因敌国之人来观衅於我,我高其爵、重其禄、察其辞、覆其事;实则任之,虚则诛之;任之以乡导。

这句话详细说明了如何利用敌国之人,通过给予高爵位、丰厚禄位、观察言辞和行事来了解敌情,并根据情况任用或诛杀。

二曰:吾使行人观敌国之君臣;左右执事,孰贤孰愚?中外近人,孰贪孰廉?舍人谒者,孰君子孰小人?吾得其情,因而随之,可就吾事。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如何通过派遣行人观察敌国君臣,了解其贤愚、廉洁与否,从而根据情况采取行动。

夫三军之重者,莫重於行人;三军之密者,莫密於行人。

这句话强调了行人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认为行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且其行动需要保密。

行人之谋,未发有漏者与告者皆死,谋发之日,削其槁、焚其草、金其口、木其舌,无使内谋之泄。

此句说明了行人在执行任务时的保密措施,包括对泄露情报者的严厉惩罚和对情报本身的严格保密。

若鹰隼之入重林,无其踪;若游鱼之赴深潭,无其迹。

这句话用比喻的方式形容行人的行动要像鹰隼入林、游鱼入潭一样,不留痕迹。

离娄俛首,不见其形;师旷倾耳,不聆其声。

这两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行人的行动要隐蔽,即使离娄低头也看不到其身影,师旷倾耳也听不到其声音。

微乎!微乎!与纤尘俱飞,岂饱食醉酒争力轻合之将,而得见行人之事哉!

这句话最后强调了行人的行动要微小到与尘埃一样,普通将领是无法看到行人的真实行动的,从而突出了行人的神秘性和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行人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63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