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监才篇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监才篇-原文

经曰:人禀元气所生,阴阳所成。

淳和平淡,元气也;聪明俊杰,阴阳也。

淳和不知权变,聪明不知至道。

夫人柔顺安恕,失於断决,可与循节,难与权宜。

强悍刚猛,失於猜忌,可与涉难,难与持守。

贞良畏慎,失於狐疑,可与乐成,难与谋始。

清介廉洁,失於局执,可与立节,难与通变。

韬晦沉静,失於迟回,可与深虑,难与应捷。

夫聪明秀出之谓英,胆力过人之谓雄。

英者,智也;雄者,力也。

英不能果敢,雄不能智谋,故英得雄而行,雄得英而成。

夫人有八性不同,仁义、忠信、智勇、贪愚。

仁者好施,义者好亲,忠者好直,信者好守,智者好谋,勇者好决,贪者好取,愚者好矜。

人君合於仁义,则天下亲;合於忠信,则四海宾;合於智勇,则诸侯臣;合於贪愚,则制於人。

仁义可以谋纵,智勇可以谋横;纵成者王,横成者伯。

王伯之道不在兵强士勇之际,而在仁义智勇之间,此亦偏才未足以言大将军。

若夫能柔能刚,能翕能张,能英而有勇,能雄而有谋,圆而能转,环而无端,智周乎万物,而道济於天下!此曰通才。

可以为大将军矣。

故曰:「将者,国之辅。辅周则国强,辅隙则国弱,是谓人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不可不察也。」

明主所以择人者,阅其才通而周监,其貌厚而贵;察其心贞而明,居高而远望,徐视而审听,神其形,聚其精,若山之高不可极,若泉之深不可测。

然後审其贤愚,以言辞;择其智勇,以任事,乃可任之也。

夫择圣以道,择贤以德,择智以谋,择勇以力,择贪以利,择奸以隙,择愚以危。

事或同而观其道,或异而观其德,或权变而观其谋,或攻取而观其勇,或货财而观其利,或捭阖而观其间,或恐惧而观其安危。

故曰:欲求其来,先察其往;欲求其古,先察其今。

先察而任者昌,先任而察者亡。

昔市偷自鬻於晋,晋察而用之,胜楚。

伊尹自鬻於汤,汤察而用之,放桀。

智能之士,不在远近。

仁人不因困厄,无以广其德;智士不因时弃,无以举其功。

王者不因绝亡,无以立其义;霸者不因强敌,无以遗其患。

明主任人,不失其能;直士举贤,不离於口。

无万人之智者,不可据於万人之上。

故曰:「不知军中之事,而同军中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者,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夫如是,则君不虚王,臣不虚贵。

所谓君道知使臣,臣术知事君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监才篇-译文

经书上说:人是由元气和阴阳构成的。淳朴和平淡是元气;聪明和杰出是阴阳。淳朴的人不懂得权变,聪明的人不懂得至高无上的道理。人如果柔顺、安于忍让、宽恕,但缺乏决断力,可以遵循常规,但难以应对变故。如果强悍、刚猛,但过于猜疑,可以共同面对困难,但难以坚守。如果忠诚善良、谨慎小心,但过于犹豫不决,可以享受成功,但难以开始计划。如果清廉正直,但过于固执,可以坚守节操,但难以适应变化。如果深藏不露、沉着冷静,但过于犹豫不决,可以深思熟虑,但难以迅速应对。

聪明而才华出众的称为英,胆量过人的称为雄。英代表智慧,雄代表力量。智慧的人不勇敢,勇敢的人不智慧,所以智慧的人需要勇敢的人来行动,勇敢的人需要智慧的人来成就。

人有八种不同的性格,分别是仁义、忠信、智勇、贪愚。仁的人喜欢施舍,义的人喜欢亲近,忠的人喜欢直率,信的人喜欢坚守,智的人喜欢谋划,勇的人喜欢决断,贪的人喜欢获取,愚的人喜欢自大。君主如果具备仁义,天下就会亲近;如果具备忠信,四海就会宾服;如果具备智勇,诸侯就会臣服;如果具备贪愚,就会被他人控制。仁义可以谋划纵向发展,智勇可以谋划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成功的人可以称王,横向发展成功的人可以称霸。称王称霸的道路不在于兵力强大和士兵勇敢,而在于仁义智慧勇敢之间,这也说明只有偏才不足以成为大将军。

如果一个人既能柔又能刚,既能聚又能散,既能英明又有勇气,既能雄壮又有谋略,圆滑能变通,循环无端,智慧周全万物,道德惠及天下,这就是通才。这样的人可以成为大将军。所以说:‘将军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得力则国家强盛,辅佐有漏洞则国家衰弱,这是人的命运、国家的安危所在,不可不仔细考虑。’明智的君主选择人才,会考察他们的才能是否全面,观察他们的外貌是否稳重;考察他们的心是否忠诚且明智,是否高瞻远瞩,目光敏锐,听力精准,神态深沉,精神集中,像山一样高不可攀,像泉一样深不可测。然后仔细考察他们的贤愚,通过言辞来判断;通过他们处理事务的能力来选择他们的智勇,这样才可以任用他们。

选择圣人用道德,选择贤人用德行,选择智者用谋略,选择勇者用力量,选择贪者用利益,选择奸人用漏洞,选择愚者用危险。事情相同就观察他们的道德,事情不同就观察他们的德行,事情需要权变就观察他们的谋略,事情需要攻取就观察他们的勇气,事情涉及财物就观察他们的利益,事情需要策略就观察他们的漏洞,事情涉及恐惧就观察他们的安危。所以说:想要了解一个人未来的表现,先观察他过去的行为;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历史,先观察他的现在。

过去有个小偷在晋国卖身,晋国考察后任用他,战胜了楚国。伊尹在汤国卖身,汤国考察后任用他,放逐了桀。有智慧和才能的人,不在乎他们来自远方还是近处。仁爱的人不因困境而放弃,无法扩大他们的德行;智者不因时机而放弃,无法发挥他们的功绩。王者不因绝境而放弃,无法树立他们的义;霸者不因强敌而放弃,无法消除他们的隐患。明智的君主任用人才,不会失去他们的能力;正直的人推荐贤人,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没有万人的智慧,就不能占据万人之上的位置。所以说:‘不了解军中的事务,却参与军政的人,士兵会感到困惑。不了解三军的权谋,却参与三军的职责的人,士兵会感到怀疑。三军既困惑又怀疑,诸侯的灾难就会到来。’如果这样,那么君主不会虚有其名,臣子不会虚有其位。所谓君道就是知道如何使用臣子,臣子的技艺就是知道如何侍奉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监才篇-注解

元气:指天地间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始。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代表自然界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淳和:指纯朴、平和的性格或状态。

权变:指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不拘泥于固定规则或模式。

强悍:形容人性格刚烈,不易屈服。

刚猛:形容人性格刚毅,勇猛。

猜忌:形容人易猜疑他人,缺乏信任。

贞良:指忠诚善良的品质。

畏慎:指谨慎小心,不敢轻举妄动。

狐疑:指犹豫不决,疑虑重重。

清介:指清高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廉洁:指不贪污,不收受贿赂,品行端正。

局执:指固执己见,不易改变。

韬晦:指隐藏自己的才能和锋芒。

沉静:指性格沉稳,不轻易表露情感。

迟回:指行动迟缓,犹豫不决。

英:指才智出众的人。

雄:指勇猛果敢的人。

八性:指人的八种性格特征。

仁义:指仁爱正义。

忠信:指忠诚守信。

智勇:指智慧和勇气。

贪愚:指贪婪和愚昧。

合:指符合,相合。

纵:指纵向发展,即内部发展。

横:指横向发展,即外部扩张。

王伯:指古代诸侯中的霸主和帝王。

通才:指具有多种才能和智慧的人。

大将军:指古代军事上的高级将领。

司命:指掌管生死命运的神。

周监:指全面观察,周密监察。

神其形:指使自己的形貌显得神秘莫测。

聚其精:指集中自己的精神力量。

山之高不可极:比喻人的才能深不可测。

泉之深不可测:比喻人的智慧深不可测。

市偷:指在市场上偷窃的人。

伊尹:商汤的大臣,以贤能著称。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绝亡:指国家或个人陷入绝境。

义:指正义,道德。

霸者:指古代诸侯中的霸主。

患:指祸患,困难。

直士:指正直的人。

据:指占据,拥有。

王:指帝王。

臣:指臣子。

君道:指为君之道,即君主的行为准则。

臣术:指为臣之术,即臣子的行为准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监才篇-评注

经曰:人禀元气所生,阴阳所成。淳和平淡,元气也;聪明俊杰,阴阳也。

此句开篇即阐述了人的本质是由元气与阴阳构成的,元气象征着淳和与平淡,而阴阳则代表聪明与杰出。这里的‘元气’与‘阴阳’并非单纯指生理上的阴阳,而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性格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五行的思想。

淳和不知权变,聪明不知至道。

此句指出纯朴与智慧各自的局限性。淳和之人过于平和,往往缺乏变通的能力;而聪明之人则可能过于追求智慧,而忽略了实际的道路与至理。

夫人柔顺安恕,失於断决,可与循节,难与权宜。

这句话描绘了柔顺安恕之人的特点,他们在遵循规则方面表现良好,但在应对变化时则显得力不从心。

强悍刚猛,失於猜忌,可与涉难,难与持守。

强悍刚猛之人通常能够在困境中勇往直前,但在长期坚持与持守方面则可能因为猜忌而出现问题。

贞良畏慎,失於狐疑,可与乐成,难与谋始。

贞良畏慎之人适合完成既定目标,但在开始策划与规划时可能会因为过度谨慎而犹豫不决。

清介廉洁,失於局执,可与立节,难与通变。

清介廉洁之人能够在道德上坚守立场,但在面对变化时可能会因为过于固执而难以适应。

韬晦沉静,失於迟回,可与深虑,难与应捷。

韬晦沉静之人擅长深思熟虑,但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可能会因为过于犹豫而错失良机。

夫聪明秀出之谓英,胆力过人之谓雄。

此句区分了‘英’与‘雄’两种不同的人才类型,‘英’强调智慧,‘雄’则强调力量。

英不能果敢,雄不能智谋,故英得雄而行,雄得英而成。

这句话指出智慧和力量各自有其局限性,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夫人有八性不同,仁义、忠信、智勇、贪愚。

此句列举了人的八种不同性格,涵盖了道德、忠诚、智慧、勇敢以及贪婪与愚蠢等方面。

人君合於仁义,则天下亲;合於忠信,则四海宾;合於智勇,则诸侯臣;合於贪愚,则制於人。

这句话强调了君主如何通过自身的品德来影响天下,仁义、忠信、智勇是君主的必备品质。

仁义可以谋纵,智勇可以谋横;纵成者王,横成者伯。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仁义与智勇在治国策略中的作用,纵向(仁义)可以成就王道,横向(智勇)可以成就霸业。

王伯之道不在兵强士勇之际,而在仁义智勇之间,此亦偏才未足以言大将军。

此句指出,无论是成就王道还是霸业,关键在于君主的仁义智勇,而非单纯的武力。

若夫能柔能刚,能翕能张,能英而有勇,能雄而有谋,圆而能转,环而无端,智周乎万物,而道济於天下!此曰通才。可以为大将军矣。

此句对通才的定义进行了详细描述,强调了通才在柔刚、翕张、英勇、雄谋、圆转等方面的能力,认为这样的才能足以担任大将军。

故曰:「将者,国之辅。辅周则国强,辅隙则国弱,是谓人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强调了将军在国家中的重要性,将军是国家的辅佐,其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弱与安危。

明主所以择人者,阅其才通而周监,其貌厚而贵;察其心贞而明,居高而远望,徐视而审听,神其形,聚其精,若山之高不可极,若泉之深不可测。

此句描述了明君如何选拔人才,不仅要考察其才能的全面性,还要观察其外貌、内心、视野、听觉等多方面,以期找到真正的人才。

然後审其贤愚,以言辞;择其智勇,以任事,乃可任之也。

这句话强调了在选拔人才时,要根据其言辞和实际能力来决定是否任用。

夫择圣以道,择贤以德,择智以谋,择勇以力,择贪以利,择奸以隙,择愚以危。

此句进一步细化了选拔人才的标准,根据不同的品质和能力来选择合适的人才。

事或同而观其道,或异而观其德,或权变而观其谋,或攻取而观其勇,或货财而观其利,或捭阖而观其间,或恐惧而观其安危。

这句话说明了在观察人才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和任务来考察其各方面的能力。

故曰:欲求其来,先察其往;欲求其古,先察其今。

这句话强调了在选拔人才时,要注重考察其过往的表现和现在的状态。

先察而任者昌,先任而察者亡。

此句总结了选拔人才的原则,指出只有先考察清楚再任用,才能使国家昌盛;反之,则会衰亡。

昔市偷自鬻於晋,晋察而用之,胜楚。伊尹自鬻於汤,汤察而用之,放桀。

这两句话通过历史故事说明了即使是出身低微的人,只要被明君发现并重用,也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智能之士,不在远近。

这句话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不论其出身如何,只要有才能,就应该得到重用。

仁人不因困厄,无以广其德;智士不因时弃,无以举其功。

此句指出,仁德和智慧都需要在逆境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王者不因绝亡,无以立其义;霸者不因强敌,无以遗其患。

这句话强调了君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明主任人,不失其能;直士举贤,不离於口。

此句强调了明君和正直之士在选拔人才时的责任和态度。

无万人之智者,不可据於万人之上。

这句话指出,没有万人的智慧,就不应该占据万人之上的位置。

故曰:「不知军中之事,而同军中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者,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这句话强调了君主必须了解军事,才能有效地指挥军队,避免军队的混乱和猜疑。

夫如是,则君不虚王,臣不虚贵。

此句指出,只有君主和臣子各司其职,国家才能稳定。

所谓君道知使臣,臣术知事君者。

这句话总结了君主与臣子的关系,强调了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监才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6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