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沉谋篇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沉谋篇-原文

经曰:善用兵者,非信义不立,非阴阳不胜,非奇正不列,非诡谲不战;

谋藏於心,事见於迹。心与迹同者败,心与迹异者胜。

兵者,诡逆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心谋大,迹示小;心谋取,迹示与。

惑其真,疑其诈;真诈不决,则强弱不分。

湛然若玄元之无象,渊然若沧海之不测。

如此,则阴阳不能算,鬼神不能知,术数不能穷,卜筮不能占,而况於将乎!

夫善战者,胜败生於两阵之间;其谋也,策不足验;其胜也,形不足观。

能言而不能行者,国之害;能行而不能言者,国之用。

故曰:「至谋不说,大兵不言,微乎!神乎!故能通天地之理,备万物之情。」

是故,贪者利之,使其难厌;强者卑之,使其骄矜;亲者离之,使其携贰。

难厌则公正阙,骄矜则虞守亏,携贰则谋臣去。

周文利殷,而商纣杀;勾践卑吴,而夫差戮;汉高离楚,而项羽亡。

是故,屈诸侯者以言,役诸侯者以策。

夫善兵者,攻其爱,敌必从;捣其虚,敌必随;多其方,敌必分;疑其事,敌必备。

从随不得城守,分备不得并兵,则我佚而敌劳,敌寡而我众。

夫以佚击劳者,武之顺;以劳击佚者,武之逆;以众击寡者,武之胜;以寡击众者,武之败。

能以众击寡,以佚击劳,吾所以得全胜矣。

夫竭三军气、夺一将心、疲万人力、断千里粮,不在武夫行阵之势,而在智士权算之中。

弱兮柔兮,卷之不盈怀袖;沉兮密兮,舒之可经寰海。

五寸之键,能制阖辟;方寸之心,能易成败。

智周万物而不殆,曲成万物而不遗。

顺天信人,察始知终,则谋何虑乎不从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沉谋篇-译文

经典中说:擅长用兵的人,没有诚信义气就不能建立威信,没有阴阳变化就不能取胜,没有奇正变化就不能布阵,没有诡计就无法战斗;策略藏在心中,行动表现在迹象上。如果心中所想和行动表现一致,就会失败;如果心中所想和行动表现不一致,就能取胜。用兵之道,就是出奇制胜。能够做到能战而不显战,用兵而不显用兵。心中谋划的大,表面做得小;心中谋划的是夺取,表面表现出的是给予。让人感到真实,又怀疑是欺诈;真与假难以分辨,那么强弱也就无法区分。深邃得像玄元之无象,深不可测得像沧海之不测。这样,阴阳变化无法计算,鬼神无法知晓,术数无法穷尽,卜筮无法占卜,更何况是将帅呢!擅长战斗的人,胜败往往发生在两军对阵之中;他们的计谋,策略不足以验证;他们的胜利,形式不足以观察。能说而不能做的人,是国家的祸害;能做而不能说的人,是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说:「最高明的谋略不轻易说出来,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轻易宣扬,这是多么微妙!多么神秘!因此能够通晓天地之理,了解万物之情。」所以,对贪婪的人用利益去诱惑,使他们难以满足;对强大的人用谦卑去对待,使他们骄傲自满;对亲近的人用疏远去对待,使他们离心离德。难以满足的人就会失去公正,骄傲自满的人就会守备不足,离心离德的人就会离开朝廷。

周文王利用商朝的弱点,而商纣王却被杀;勾践向吴国低头,而夫差被杀;汉高祖刘邦离开楚国,而项羽灭亡。因此,用言语使诸侯屈服,用策略役使诸侯。擅长用兵的人,攻击敌人所爱之物,敌人必然顺从;攻击敌人的空虚之处,敌人必然跟随;增多攻击的方向,敌人必然分散;怀疑敌人的行动,敌人必然防备。敌人不能坚守城池,分散防备不能集中兵力,那么我方安逸而敌方疲惫,我方兵力多而敌方兵力少。用安逸对疲惫,这是军事的顺利;用疲惫对安逸,这是军事的逆势;用多对少,这是军事的胜利;用少对多,这是军事的失败。能够用多对少,用安逸对疲惫,这就是我取得全面胜利的原因。使三军士气低落、夺走一位将领的意志、疲惫万人的力量、切断千里的粮草,这些不是靠武士在战场上的表现,而是靠智者的权谋策略。弱小而柔顺,卷起来不超过怀袖;深沉而严密,展开可以贯穿四海。五寸长的钥匙,能控制开关;方寸之心,能改变成败。智慧遍及万物而不危险,曲尽其妙而不遗漏。顺应天意,信任人民,观察事物的开始就能预知其结局,那么还有什么谋略是让人不放心的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沉谋篇-注解

信义:在古代军事中,信义指的是军队中的诚信和正义,强调将领和士兵之间的信任以及军队对人民的忠诚,是军队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指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两种对立和互补的力量,在军事上比喻为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术运用。

奇正:奇正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术语,奇指的是出其不意的战术,正指的是常规的战术,强调在战斗中灵活运用奇正战术,以奇制胜。

诡谲:诡谲指策略多变,出人意料,常用于形容军事行动中的巧妙和狡猾。

谋藏於心,事见於迹: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谋略隐藏在心中,而行动的痕迹则是谋略的外在表现。

诡逆:诡逆指的是用计谋对抗敌人,常用于形容军事策略的巧妙和反常。

心谋大,迹示小;心谋取,迹示与: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意图是大的,但表面上却表现出小的行动;真正的目的是夺取,但表面上却表现出给予。

湛然若玄元之无象,渊然若沧海之不测:形容军事策略的高深莫测,如同深不可测的玄元和无边无际的沧海。

阴阳不能算,鬼神不能知,术数不能穷,卜筮不能占:表示高明的军事策略连自然界的阴阳变化、鬼神、术数和卜筮都无法预测。

至谋不说,大兵不言,微乎!神乎!:至高的谋略不言自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轻易声张,这种策略是微妙而神奇的。

贪者利之,使其难厌;强者卑之,使其骄矜;亲者离之,使其携贰:通过满足贪婪者的欲望、降低强者的自尊、离间亲近者来削弱敌人。

屈诸侯者以言,役诸侯者以策:通过言辞和策略来使诸侯屈服或被役使。

攻其爱,敌必从;捣其虚,敌必随;多其方,敌必分;疑其事,敌必备:攻击敌人的弱点,敌人必然跟从;捣毁敌人的空虚之处,敌人必然追随;增加敌人的分力,敌人必然分散;使敌人怀疑,敌人必然防备。

武之顺,武之逆,武之胜,武之败:武之顺指以逸待劳的胜利之道,武之逆指以劳攻逸的失败之道,武之胜指以众击寡的胜利之道,武之败指以寡击众的失败之道。

竭三军气、夺一将心、疲万人力、断千里粮:指通过消耗敌人的士气、动摇将领的决心、疲惫士兵的体力、切断敌人的粮草来取得胜利。

智周万物而不殆,曲成万物而不遗:形容智慧能够周全万物而不有遗漏,能够曲折地成就万物而不有缺失。

顺天信人,察始知终:顺应天意,信任人民,观察事物的开始就能预知其结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沉谋篇-评注

经曰:善用兵者,非信义不立,非阴阳不胜,非奇正不列,非诡谲不战;谋藏於心,事见於迹。

这段话开篇即点明了兵法的核心:善用兵者必须建立在信义之上,运用阴阳变化,奇正相生,以及诡谲多变的战术。这里的‘谋藏於心,事见於迹’则揭示了兵法中谋略的隐秘性与实际操作的直观性之间的矛盾,意味着真正的谋略往往深藏不露,而其效果却可以通过具体行动显现出来。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藏巧于拙’的智慧。

心与迹同者败,心与迹异者胜。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谋略运用中的矛盾原则,即在战术运用上,内心的真实意图与外在的表现应该有所差异,这样才能出奇制胜。如果内心与表现一致,敌人容易预测,从而容易失败。

兵者,诡逆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此句揭示了兵法的本质,即以诡诈多变对抗敌人。善于用兵的人能够在实际能力与表现之间制造假象,使其看似不能而实则能,看似不用而实则用。

心谋大,迹示小;心谋取,迹示与。

这里的‘心谋大,迹示小’和‘心谋取,迹示与’进一步强调了谋略的隐秘性和欺骗性,即内心有着宏大的战略目标,而表面上却表现出小心的谨慎,内心想要夺取,表面上却假装给予。

惑其真,疑其诈;真诈不决,则强弱不分。

此句说明了迷惑敌人的重要性,通过使敌人对其真实意图产生疑惑,无法判断真伪,从而无法准确判断双方力量的对比。

湛然若玄元之无象,渊然若沧海之不测。

这句话以玄元、沧海为喻,形容兵法之深奥莫测,如同玄妙无象的宇宙和深邃不可测的海洋,难以预测和掌握。

如此,则阴阳不能算,鬼神不能知,术数不能穷,卜筮不能占,而况於将乎!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兵法的高深和不可预测性,使得即使是自然规律、神秘力量、术数占卜等都无法完全预测兵法的变化,更不用说将领的决策了。

夫善战者,胜败生於两阵之间;其谋也,策不足验;其胜也,形不足观。

这里指出,真正的胜败并不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而是取决于战场之外的谋略和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在实战中的效果。

能言而不能行者,国之害;能行而不能言者,国之用。

这句话说明了言辞和行动的重要性,能够言善辩但不能付诸行动的人是国家的大害,而能够行动但不能言善辩的人则是国家的有用之才。

故曰:「至谋不说,大兵不言,微乎!神乎!故能通天地之理,备万物之情。」

这句话强调了最高深的谋略往往不需要言说,伟大的军事行动也不需要多言,因为它们已经能够通晓天地的规律,了解万物的情感。

是故,贪者利之,使其难厌;强者卑之,使其骄矜;亲者离之,使其携贰。

这句话揭示了通过心理战术来削弱敌人的策略,即通过满足敌人的贪婪、使其骄傲自满以及离间亲信来削弱其力量。

难厌则公正阙,骄矜则虞守亏,携贰则谋臣去。

这里进一步说明了上述策略可能带来的后果,如贪婪可能导致公正的缺失,骄傲可能导致守备的疏漏,离间可能导致谋臣的离开。

周文利殷,而商纣杀;勾践卑吴,而夫差戮;汉高离楚,而项羽亡。

这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了周文王利诱殷商、勾践卑鄙吴国、汉高祖离间楚国,这些策略最终导致了敌人的失败。

是故,屈诸侯者以言,役诸侯者以策。

这句话总结了通过言辞和策略来屈从和役使诸侯的方法。

夫善兵者,攻其爱,敌必从;捣其虚,敌必随;多其方,敌必分;疑其事,敌必备。

这里提出了善用兵者的几个原则:攻击敌人的弱点,敌人必然跟从;打击敌人的空虚之处,敌人必然追随;多方向行动,敌人必然分散;怀疑敌人的行动,敌人必然准备不足。

从随不得城守,分备不得并兵,则我佚而敌劳,敌寡而我众。

这句话说明了通过上述策略可以导致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发生变化,使我方兵力得到休息,而敌方则疲惫不堪。

夫以佚击劳者,武之顺;以劳击佚者,武之逆;以众击寡者,武之胜;以寡击众者,武之败。

这句话总结了军事行动中的基本规律,即以逸待劳、以众击寡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能以众击寡,以佚击劳,吾所以得全胜矣。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通过运用这些原则可以获得完全的胜利。

夫竭三军气、夺一将心、疲万人力、断千里粮,不在武夫行阵之势,而在智士权算之中。

这里指出,真正的胜利不在于士兵的战斗力和阵势,而在于智谋之士的权变和算计。

弱兮柔兮,卷之不盈怀袖;沉兮密兮,舒之可经寰海。

这句话用柔弱和沉密来形容兵法的精妙,即使是卷起来也不足以装满怀袖,展开来却可以贯穿整个四海。

五寸之键,能制阖辟;方寸之心,能易成败。

这里以微小的钥匙能够控制大门的开闭,方寸之心能够改变战局的结果为喻,说明了智慧和策略的巨大作用。

智周万物而不殆,曲成万物而不遗。

这句话强调了智慧的广泛和全面,能够周全地处理万物,而不遗漏任何细节。

顺天信人,察始知终,则谋何虑乎不从哉!

这句话总结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顺应天意、信任人民、洞察事物始末的原则,认为只要遵循这些原则,谋略的实施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沉谋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62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