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攻守篇-原文
经曰:地所以养人,城所以守地,战所以守城。
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攻也。
守不足,攻有余;力不足者守,力有余者攻。
攻人之法,先绝其援,使无外救,料城中之粟,计人日之费。
粮多人少,攻而勿围;粮少人多,围而勿攻。
力未屈、粟未尽、城尚固,而拔者,攻之至也;力屈、粟殚、城坏,而不拔者,守之至也。
夫守城之法,以城中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老弱为一军。
三军无使相遇,壮男遇壮女,则费力而奸生;壮女遇老弱,则老使壮悲,弱使强怜。
悲怜在心,则使勇人更虑,壮夫不战。
故曰:善攻者,敌不知所守;善守者,敌不知所攻。
微乎!微乎!至於无形。
神乎!神乎!至於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攻守篇-译文
经典上这样说:土地是用来养育人的,城墙是用来保卫土地的,战争是用来保卫城墙的。内部得到人民的喜爱,这就是守城的原因;外部显示威严,这就是进攻的原因。守城的力量不足,进攻的力量有余;力量不足的时候守城,力量有余的时候进攻。进攻的方法,首先切断敌人的援军,使其无法得到外部支援,然后估计城中的粮食储备,计算每天的开支。粮食多而人少,就进攻但不包围;粮食少而人多,就包围但不进攻。力量没有耗尽、粮食没有吃完、城墙仍然坚固,但敌人却攻下了,这就是进攻的最高境界;力量耗尽、粮食吃完、城墙被破坏,但敌人没有攻下,这就是守城的最高境界。
守城的办法,把城中的年轻男子组成一支军队,年轻女子组成一支军队,男女老少组成一支军队。这三支军队不要让他们相遇,年轻男子遇到年轻女子,就会耗费力气并且产生不轨行为;年轻女子遇到老弱者,就会使老者感到悲伤,弱者感到同情。悲伤和同情在心中,就会使勇敢的人更加担忧,壮士不愿意战斗。所以说:擅长进攻的人,敌人不知道如何守城;擅长守城的人,敌人不知道如何进攻。多么微妙啊!微妙到无形;多么神奇啊!神奇到无声,因此能够掌握敌人的命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攻守篇-注解
地:指土地,这里指国家或领土。
养人:指土地能够提供生存所需,如食物、水源等。
城:指城墙,这里指城市或军事防御设施。
守地:指保护领土不受侵犯。
战:指战争,军事行动。
守城:指保卫城市。
内得爱焉:指内部得到民众的爱戴和支持。
外得威焉:指外部显示威严,使敌人畏惧。
攻:指进攻,采取军事行动以击败敌人。
守不足,攻有余:指防御力量不足,而进攻力量有余。
力不足者守,力有余者攻:指根据力量的多少来决定是防守还是进攻。
攻人之法:指进攻敌人的策略。
先绝其援:指首先切断敌人的支援。
使无外救:指使敌人无法得到外部援助。
料城中之粟:指计算城中的粮食储备。
计人日之费:指计算每天的生活费用。
粮多人少,攻而勿围:指如果粮食多而人少,可以进攻但不包围。
粮少人多,围而勿攻:指如果粮食少而人多,可以包围但不进攻。
力屈:指力量耗尽。
粟未尽:指粮食没有吃完。
城尚固:指城墙仍然坚固。
拔:指攻下,攻破。
守之至也:指守卫到极致。
壮男:指强壮的男性。
壮女:指强壮的女性。
老弱:指年老体弱的人。
三军无使相遇:指三个军队之间不要相遇。
费力而奸生:指消耗大量人力而引起不良后果。
老使壮悲,弱使强怜:指老年人使强壮的人感到悲伤,弱者使强者感到怜悯。
勇人更虑,壮夫不战:指勇敢的人会更加担忧,强壮的人可能不愿意战斗。
善攻者,敌不知所守:指擅长进攻的人使敌人不知道如何防守。
善守者,敌不知所攻:指擅长防守的人使敌人不知道如何进攻。
微乎!微乎!至於无形:指微妙到无法察觉,达到了无形的境界。
神乎!神乎!至於无声:指神奇到无声无息,达到了无声的境界。
敌之司命:指掌握敌人的命运,即能够决定敌人的胜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攻守篇-评注
经曰:地所以养人,城所以守地,战所以守城。
这句话开篇即点明了地理、城池和战争三者之间的关系。‘地’指的是国土,是养育人民的基础;‘城’是防御工事,用以守护国土;‘战’则是保卫城池的最后手段。这一段话强调了地理、城池和战争在古代国防中的重要地位,是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攻也。
这里提出了‘内守外攻’的策略。‘内得爱’指的是国内民众的支持和爱戴,这是守城的基础;‘外得威’则是指对外展示强大的军事实力,这是攻城的前提。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于民心向背和军事实力的重视。
守不足,攻有余;力不足者守,力有余者攻。
这句话阐述了根据实力状况来决定守攻的策略。当守城力量不足时,应采取守势;而当攻击力量充足时,则应主动进攻。这种灵活多变的战略思想,反映了古代军事家对于战争形势的深刻洞察。
攻人之法,先绝其援,使无外救,料城中之粟,计人日之费。
这里讲述了攻城的具体策略。首先,要切断敌人的援军,使其无法得到外部支援;其次,要计算城中的粮食储备和人口消耗,以便制定合理的攻城计划。这种精细的计算和周密的部署,体现了古代军事家的严谨态度。
粮多人少,攻而勿围;粮少人多,围而勿攻。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攻城时的策略选择。当敌人粮食充足而人数较少时,应采取攻击而非围困;反之,当敌人粮食不足而人数较多时,则应围困而不攻击。这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的策略,是古代军事家智慧的体现。
力未屈、粟未尽、城尚固,而拔者,攻之至也;力屈、粟殚、城坏,而不拔者,守之至也。
这段话强调了攻守的极限。在攻城时,如果敌人力量尚未耗尽、粮食尚未吃完、城池依然坚固,但攻城方已取得胜利,这称之为攻之至;而在守城时,如果敌人力量耗尽、粮食吃完、城池破坏,但守城方依然坚守,这称之为守之至。这种对于攻守极限的界定,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于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
夫守城之法,以城中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老弱为一军。
这里提出了守城的组织策略。将城中壮男、壮女、男女老弱分别编成军队,这种分类管理可以避免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同时也能够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防御。
三军无使相遇,壮男遇壮女,则费力而奸生;壮女遇老弱,则老使壮悲,弱使强怜。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守城时的组织原则。避免不同群体之间的相遇,可以减少内耗和混乱。同时,也指出了不同群体之间相遇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如壮男与壮女相遇可能导致精力分散,壮女与老弱相遇可能导致情绪波动。
悲怜在心,则使勇人更虑,壮夫不战。
这句话强调了心理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如果士兵们心中充满悲怜之情,那么勇敢的士兵也会变得担忧,强壮的士兵也可能选择不战。这种心理状态对于军队的战斗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故曰:善攻者,敌不知所守;善守者,敌不知所攻。
这句话总结了攻守的最高境界。善于进攻的人能够使敌人无法预料自己的攻击方向,而善于防守的人则能够使敌人无法找到自己的弱点。这种攻守自如的能力,是古代军事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微乎!微乎!至於无形。神乎!神乎!至於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最后,这句话将攻守之道提升到了一种近乎神秘的高度。真正的攻守之道,是微妙的、无形的,甚至无声的。这种境界,是古代军事家所追求的最高军事智慧,也是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