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庙胜篇-原文
经曰:天贵持盈不失,阴阳四时之纲纪;地贵定倾不失,生长均平之土宜。
人贵节事,调和阴阳,布告时令,事来应之,物来知之,天下尽其忠信、从其政令。
故曰:「天道无灾,不可先来;地道无殃,不可先倡;人事无失,不可先伐。」
四时相乘,水旱愆和,冬雷夏霜,飞虫食苗,天灾也。
山崩川涸,土不稼穑,水不涧下,五果不树,八谷不成,地殃也。
重赋苛政,高台深池,兴役过差,纵酒荒色,远忠昵佞,穷兵黩武,人失也。
上见天灾,下睹地殃,傍观人失。
兵不法天,不可动;师不则地,不可行;征伐不和於人,不可成。
天赞其时,地资其财,人定其谋。
静见其阳,动察其阴,先观其迹,後知其心。
所谓胜兵者,先胜而後求战;败兵者,先战而後求胜。
故曰:「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矣。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矣。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於无算乎!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庙胜篇-译文
经书上说:天重视保持盈满而不失去,阴阳和四季的法则;地重视保持稳定而不失去,生长和土地的适宜性。人重视节制行事,调和阴阳,宣布时令,事情来了应对它,物品来了了解它,使天下人都能尽忠信、服从政令。所以说:「天道的灾害不会先来;地道的灾害不会先起;人间的失误不会先发生。」四季相互作用,水灾旱灾不合时宜,冬天打雷夏天结霜,飞虫吃掉庄稼,这是天灾。山崩河枯,土地不能种植,水流不能润泽,五果不能种植,八谷不能成熟,这是地灾。沉重的赋税和严苛的政策,高大的台楼和深深的池塘,征召徭役过度,纵情饮酒荒废政事,远离忠诚亲近奸佞,竭尽兵力滥用武力,这是人的失误。上面看到天灾,下面看到地灾,旁边看到人的失误。
用兵如果不顺应天意,就不能发动;军队如果不顺应地形,就不能行动;征伐如果不得到人民的拥护,就不能成功。天帮助它的时机,地提供它的财富,人确定他的计谋。安静时观察它的正面,动荡时观察它的反面,先观察它的迹象,后了解它的意图。所谓胜利的军队,是先胜而后求战;失败的军队,是先战而后求胜。所以说:「没有开战就在庙堂上计算能胜利的,得到的胜算就多了。没有开战就在庙堂上计算不能胜利的,得到的胜算就少了。胜算多的能胜,胜算少的不能胜,更何况没有胜算的呢!从这个角度来看,胜负就显而易见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庙胜篇-注解
天:指自然界,宇宙,也指至高无上的天意或天道。
地:指地球,大地,也指地理环境、地形地貌。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概念,指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纲纪:指法则、规律。
地倾:指土地倾斜、不稳定。
生长:指生物的生长、繁殖。
均平:指平均、平衡。
土宜:指适宜于耕作的土地。
节事:指节制自己的行为,遵循适当的礼仪。
时令:指季节性的气候和农事活动。
忠信:指忠诚和诚信。
政令:指政府的命令和规定。
天道:指天意、天命。
地道:指地意、地命。
人事:指人的行为、事情。
四时相乘:指四季的交替变化。
水旱愆和:指水灾和旱灾交替发生。
冬雷夏霜:指冬季出现雷声,夏季出现霜冻,都是异常天气现象。
飞虫食苗:指害虫吃掉农作物幼苗。
天灾:指自然界造成的灾害。
山崩川涸:指山体崩塌,河流干涸。
土不稼穑:指土地不适宜耕种。
水不润下:指水不能滋润土地。
五果不树:指不种植果树。
八谷不成:指不种植谷物。
地殃:指土地带来的灾害。
重赋苛政:指沉重的赋税和严苛的政策。
高台深池:指高大的台阁和深远的池塘,常用来比喻奢华浪费。
兴役过差:指征召劳役过度。
纵酒荒色:指纵情饮酒和沉迷女色。
远忠昵佞:指远离忠诚的人,亲近奸佞的人。
穷兵黩武:指过度使用武力。
人失:指人的过失、错误。
兵不法天:指用兵不合天意。
师不则地:指用兵不合地理环境。
征伐不和於人:指用兵不得人心。
天赞其时:指天意赞同这个时机。
地资其财:指地理环境提供资源。
人定其谋:指人制定策略。
静见其阳:指在平静中看到事物的阳性方面。
动察其阴:指在动态中观察事物的阴性方面。
先观其迹:指先观察事物的表象。
後知其心:指后了解事物的本质。
胜兵:指善于用兵的人。
庙算:指在庙堂上进行的战略谋划。
得算:指获得的计谋、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庙胜篇-评注
经曰:天贵持盈不失,阴阳四时之纲纪;地贵定倾不失,生长均平之土宜。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天地之道,强调天地的贵在于保持阴阳平衡和四时有序,地的贵在于保持倾斜不变和生长均平。这里的‘经’指的是古代的典籍或经书,体现了古代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遵循。‘持盈不失’和‘定倾不失’都是强调保持平衡和稳定的重要性,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常见的思想,如《易经》中的阴阳平衡理论。
人贵节事,调和阴阳,布告时令,事来应之,物来知之,天下尽其忠信、从其政令。
此句强调了人的责任和作用。‘人贵节事’意味着人应该有所节制地处理事务,‘调和阴阳’则是指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和谐。‘布告时令’指的是根据季节变化发布相应的政令,体现了古代的农政思想。‘事来应之,物来知之’说明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反应,了解事物的本质。‘天下尽其忠信、从其政令’则是强调人应该忠诚守信,遵守政令,这是古代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
故曰:「天道无灾,不可先来;地道无殃,不可先倡;人事无失,不可先伐。」
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总结,指出天道、地道和人事都有其自然规律,不可随意干预。‘天道无灾’、‘地道无殃’、‘人事无失’都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不可先来’、‘不可先倡’、‘不可先伐’则是告诫人们不要先行干预,以免破坏自然和社会的和谐。
四时相乘,水旱愆和,冬雷夏霜,飞虫食苗,天灾也。
这句话列举了各种自然现象,如水旱、冬雷夏霜、飞虫食苗等,这些都是天灾的体现。通过列举这些现象,强调了天灾的不可预测性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山崩川涸,土不稼穑,水不涧下,五果不树,八谷不成,地殃也。
这句话描述了地灾的现象,如山崩、川涸、土地不适宜耕种、水源枯竭、五果不结果实、八谷不成熟等。这些现象都是地灾的体现,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重赋苛政,高台深池,兴役过差,纵酒荒色,远忠昵佞,穷兵黩武,人失也。
这句话列举了人灾的现象,如重税、苛政、奢侈浪费、过度征役、纵酒荒淫、亲近奸佞、穷兵黩武等。这些都是社会管理不善、政治腐败和道德沦丧的表现。
上见天灾,下睹地殃,傍观人失。
这句话是对前文所述天灾、地灾和人灾的总结,指出无论是天灾、地灾还是人灾,都会对社会造成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兵不法天,不可动;师不则地,不可行;征伐不和於人,不可成。
这句话强调了军事行动应该遵循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原则。‘兵不法天’、‘师不则地’、‘征伐不和於人’都是指出军事行动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地理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天赞其时,地资其财,人定其谋。
这句话指出在军事行动中,天时、地利和人和都是取胜的关键因素。‘天赞其时’意味着顺应天时,‘地资其财’是指利用地理资源,‘人定其谋’则是强调制定合理的战略。
静见其阳,动察其阴,先观其迹,後知其心。
这句话是在讲述观察和判断的方法。‘静见其阳’、‘动察其阴’是指从静态和动态中观察事物的两面性,‘先观其迹’、‘後知其心’则是强调先观察事物的表象,再深入了解其本质。
所谓胜兵者,先胜而後求战;败兵者,先战而後求胜。
这句话是军事策略的总结,指出胜利的军队是在确保胜利之后再进行战斗,而失败的军队则是在没有取胜把握的情况下盲目进攻。
故曰:「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矣。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矣。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於无算乎!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这句话是对军事策略的进一步阐述,强调在战斗之前进行充分的谋划和计算的重要性。‘庙算’是指军事行动前的谋划和计算,‘得算多’和‘得算少’则是指谋划和计算的周密程度。这句话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先谋后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