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刑赏篇-原文
经曰:有虞氏画衣冠,异章服,以州辅牧而奸不犯,其人醇。
汤武凿五刑,伤四肢,以缪辅刑而奸不止,其人淫。
有虞非仁也,汤武非异也;其道异者,时也。
古之善治者,不赏仁,赏仁,则争为施而国乱;不赏智,赏智,则争为谋而政乱;不赏忠,赏忠,则争为直,而君乱;不赏能,赏能,则争为功,而事乱;不赏勇,赏勇,则争为先,而阵乱。
夫莅众以仁,权谋以智,事君以忠,制物以能,临敌以勇。
此五者,士之常。
赏其常,则致争;致争,则政乱;政乱,则非刑不治。
故赏者,忠信之薄,而乱之所由生;刑者,忠信之戒,而禁之所由成。
刑多而赏少,则无刑;赏多而刑少,则无赏。
刑过,则无善;赏过,则多奸。
王者以刑禁,以赏劝,求过而不求善,而人自为善。
赏,文也;刑,武也。
文武者,军之法,国之柄。
明主首出,庶物顺时,以抚四方,执法而操柄,据罪而制刑,按功而设赏。
赏一功而千万人悦,刑一罪而千万人慎;
赏无私功,刑无私罪,是谓军国之法、生杀之柄。
故曰:「能生而能杀,国必强;能生而不能杀,国必亡。
能生死而能赦杀者,上也。
刑赏之术无私,常公於世以为道。
其道也,非自立於尧舜之时,非自逃於桀纣之朝;用得而天下治,用失之而天下乱。
治乱之道在於刑赏,不在於人君。
过此以往,虽弥纶宇宙、缠络万品,生杀之外,圣人错而不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刑赏篇-译文
经书上说:有虞氏的百姓画着衣冠,穿着不同的章服,以此来辅助州牧,奸邪之事就不会发生,人们都很纯朴。商汤和周武王制定了五种刑罚,伤害了人的四肢,但邪恶仍然不止,人们变得放纵。有虞氏并不代表仁爱,商汤和周武王也不代表与众不同;他们的方法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时代不同。
古代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奖励仁爱,如果奖励仁爱,人们就会争相施舍,国家就会陷入混乱;不奖励智慧,如果奖励智慧,人们就会争相谋略,政治就会陷入混乱;不奖励忠诚,如果奖励忠诚,人们就会争相正直,君主就会陷入混乱;不奖励能力,如果奖励能力,人们就会争相立功,事情就会陷入混乱;不奖励勇敢,如果奖励勇敢,人们就会争相争先,军队就会陷入混乱。
治理民众要依靠仁爱,处理事务要依靠智慧,侍奉君主要依靠忠诚,处理物品要依靠能力,面对敌人要依靠勇敢。这五种品质是士人的常理。如果奖励这些常理,就会引起争斗;引起争斗,政治就会混乱;政治混乱,就非得用刑罚才能治理。所以,奖励是忠信的薄弱,也是混乱产生的原因;刑罚是忠信的警诫,也是禁止产生的原因。刑罚过多而奖励过少,就没有刑罚;奖励过多而刑罚过少,就没有奖励。刑罚过度,就没有善行;奖励过度,就会产生更多的邪恶。
君王使用刑罚来禁止邪恶,使用奖励来鼓励善行,追求人们改正错误而不是追求善行,人们自然会变得善良。奖励是文治,刑罚是武功。文治武功是军队的法律,也是国家的权柄。
明智的君主首先出现,万物顺应时节,以此来安抚四方,执行法律并掌握权柄,根据罪行来制定刑罚,根据功绩来设立奖励。奖励一次功绩,千万人都会感到高兴,惩罚一次罪行,千万人都会谨慎;奖励没有私心,惩罚没有私怨,这就是军队和国家法律、生杀大权的体现。所以说,能够生杀的人,国家必然强大;能够生而不会杀的人,国家必然灭亡。能够生杀并且能够赦免的人,是上等。刑罚和奖励的方法没有私心,经常公正地对待世人,这就是治国之道。这种道,不是在尧舜时代自行出现的,也不是在桀纣时代自行逃避的;它能够运用得当,天下就会治理得好;运用不得当,天下就会陷入混乱。治理和混乱的道理在于刑罚和奖励,不在于君主。
超出这个范围,即使能够囊括宇宙、贯穿万物,在生杀之外,圣人也不会多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刑赏篇-注解
有虞氏:有虞氏是传说中古代的一个氏族,也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虞舜的部族,代表了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
画衣冠:画衣冠指的是按照不同的等级和职责来设计服装,以示区别。
异章服:异章服即不同的服装章纹,用以区分不同身份和职责的人。
州辅牧:州辅牧是指地方上的辅助治理,即地方官员。
奸不犯:奸不犯指的是没有奸邪行为。
其人醇:其人醇意为人们纯朴善良。
汤武:汤武指的是商汤和周武王,他们是商末周初的两位著名君主,以武力平定天下著称。
五刑:五刑是指古代中国刑法中的五种刑罚,包括墨、劓、剕、宫、大辟。
缪辅刑:缪辅刑可能指的是过度的刑罚,这里指汤武时期的刑罚过于严酷。
奸不止:奸不止意味着奸邪行为没有停止。
仁: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仁爱、仁心。
智:智是指智慧、才智。
忠:忠是指忠诚、忠心。
能:能是指能力、才能。
勇:勇是指勇敢、勇敢的精神。
赏:赏是指奖励、赏赐。
刑:刑是指刑罚、惩罚。
王者:王者指的是君主,这里指有能力的君主。
庶物:庶物指的是各种事物、万物。
生杀之柄:生杀之柄是指决定生死的大权。
尧舜:尧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君,以仁德著称。
桀纣:桀纣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暴君,以残暴著称。
弥纶宇宙:弥纶宇宙是指涵盖整个宇宙,形容范围广大。
缠络万品:缠络万品是指涵盖万物,形容范围广泛。
圣人:圣人是指道德高尚的人,这里指古代的圣贤。
错而不言:错而不言是指圣贤在适当的时机才发言,不轻易发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刑赏篇-评注
经曰:有虞氏画衣冠,异章服,以州辅牧而奸不犯,其人醇。
此句描述了有虞氏时期的社会治理方式。通过制定不同的衣冠服饰,来区分州牧和普通百姓,以此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画衣冠’和‘异章服’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分层。‘州辅牧’则表明了地方官员的职责,‘奸不犯’则说明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犯罪行为的发生。‘其人醇’则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评价,认为人们淳朴善良。
汤武凿五刑,伤四肢,以缪辅刑而奸不止,其人淫。
此句对比了汤武时期的刑罚制度。‘汤武凿五刑’指的是商汤和周武王对刑罚的改革,增加了五种刑罚,以严惩犯罪。然而,这种严酷的刑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奸不止’表明犯罪行为并未减少。‘其人淫’则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认为人们放纵堕落。
有虞非仁也,汤武非异也;其道异者,时也。
此句指出有虞氏和汤武时期的治理方式并非完全出于仁义,而是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有虞非仁也’和‘汤武非异也’表明这两个时期的治理并非出于纯粹的仁爱之心,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调整。‘其道异者,时也’则强调了时代背景对于治理方式的影响。
古之善治者,不赏仁,赏仁,则争为施而国乱;不赏智,赏智,则争为谋而政乱;不赏忠,赏忠,则争为直,而君乱;不赏能,赏能,则争为功,而事乱;不赏勇,赏勇,则争为先,而阵乱。
此句提出了古代治理国家的原则。‘古之善治者’强调治理国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赏仁’等五句则分别指出,如果过度奖励仁、智、忠、能、勇等品质,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国家政治混乱。
夫莅众以仁,权谋以智,事君以忠,制物以能,临敌以勇。此五者,士之常。
此句阐述了士人的五种基本品质。‘夫莅众以仁’等五句分别描述了士人在不同场合应具备的品质,即仁爱、智谋、忠诚、能力、勇敢。‘此五者,士之常’则表明这五种品质是士人应有的常态。
赏其常,则致争;致争,则政乱;政乱,则非刑不治。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过度奖励所导致的后果。‘赏其常’指的是过度奖励士人的五种品质。‘致争’表明这种奖励会导致人们争夺这些品质,从而引发政治混乱。‘政乱,则非刑不治’则指出,政治混乱时,仅靠刑罚是无法治理国家的。
故赏者,忠信之薄,而乱之所由生;刑者,忠信之戒,而禁之所由成。
此句对比了赏和刑的作用。‘故赏者’等两句指出,过度奖励会导致忠信的缺失,从而引发社会动荡。‘刑者’等两句则认为,刑罚可以起到警示作用,维护社会秩序。
刑多而赏少,则无刑;赏多而刑少,则无赏。
此句强调了赏罚的平衡。‘刑多而赏少’和‘赏多而刑少’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赏罚失去作用,无法有效治理国家。
刑过,则无善;赏过,则多奸。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赏罚过度的危害。‘刑过’和‘赏过’都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无善’和‘多奸’则分别表示社会道德的沦丧和犯罪行为的增多。
王者以刑禁,以赏劝,求过而不求善,而人自为善。
此句提出了君王治理国家的原则。‘王者’指的是君王,‘以刑禁’和‘以赏劝’分别表示通过刑罚和奖励来维护社会秩序。‘求过而不求善’则表明君王应该关注犯罪行为,而不是过分追求道德上的善行。
赏,文也;刑,武也。
此句对比了赏和刑的性质。‘赏’代表文治,‘刑’代表武治,两者都是维护国家秩序的手段。
文武者,军之法,国之柄。
此句强调了文治和武治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文武者’指的是文治和武治,‘军之法’和‘国之柄’则表明文治和武治是军事和法律的基础。
明主首出,庶物顺时,以抚四方,执法而操柄,据罪而制刑,按功而设赏。
此句描述了明君治理国家的手段。‘明主’指的是明智的君王,‘首出’表示君王应该率先垂范。‘庶物顺时’则表明君王应该顺应时代发展。‘以抚四方’等四句则分别描述了君王在治理国家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包括执法、制刑、设赏等。
赏一功而千万人悦,刑一罪而千万人慎;赏无私功,刑无私罪,是谓军国之法、生杀之柄。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赏罚的原则。‘赏一功’和‘刑一罪’分别表示奖励和惩罚,‘千万人悦’和‘千万人慎’则表明赏罚应该公正无私,以维护国家法律和秩序。
故曰:「能生而能杀,国必强;能生而不能杀,国必亡。能生死而能赦杀者,上也。
此句提出了君王治理国家的标准。‘能生而能杀’表明君王应该具备生杀予夺的能力,以维护国家利益。‘能生而不能杀’则表示君王如果无法执行刑罚,国家必然走向衰亡。‘能生死而能赦杀者,上也’则认为,君王应该具备赦免和执行刑罚的能力,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刑赏之术无私,常公於世以为道。其道也,非自立於尧舜之时,非自逃於桀纣之朝;用得而天下治,用失之而天下乱。
此句强调了刑赏制度的重要性。‘刑赏之术无私’表明刑赏制度应该公正无私,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其道也,非自立於尧舜之时,非自逃於桀纣之朝’则指出,刑赏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用得而天下治,用失之而天下乱’则表明,刑赏制度对于国家治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治乱之道在於刑赏,不在於人君。
此句强调了刑赏制度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治乱之道在於刑赏’表明,国家的治理好坏取决于刑赏制度的实施。‘不在於人君’则指出,君王的个人能力并非决定国家治理好坏的关键。
过此以往,虽弥纶宇宙、缠络万品,生杀之外,圣人错而不言。
此句总结了全文。‘过此以往’表示在刑赏制度之外,还有更广泛的社会治理问题。‘虽弥纶宇宙、缠络万品’则表明,这些问题涉及宇宙和万物的方方面面。‘生杀之外,圣人错而不言’则指出,圣人并未对这些超出刑赏范围的问题进行过多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