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兵形篇-原文
经曰:夫兵之兴也,有形有神。
旗帜金革,依於形;智谋计事,依於神。
战胜攻取,形之事,而用在神;虚实变化,神之功,而用在形。
形粗而神细,形无物而不监,神无物而不察。
形诳而惑事其外,神密而圆事其内。
观其形不见其神,见其神不见其事。
以是参之:曳柴扬尘,形其众也;减灶灭火,形其寡也。
勇而无刚,当敌而速去之,形其退也;斥山泽之险,无所不至,形其进也。
油幕冠树,形其强也;偃旗卧鼓,寂若无人,形其弱也。
故曰:兵形象陶人之埏土,凫氏之冶金;为方为圆,或钟或鼎。
金土无常性,因工以立名;战阵无常势,因敌以为形。
故兵之极,至於无形;无形,则间谍不能窥,智略不能谋。
因形而措胜於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形不因神不能为变化,神不因敌不能为智谋。
故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敌而制胜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兵形篇-译文
经书上说:军队的兴起,既有外在的形态,也有内在的精神。旗帜和金属武器属于外在的形态;智慧和策略属于内在的精神。
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和攻占城池,这是外在形态的作用,但实际运用在于内在的精神;而虚实的变换,这是内在精神的作用,但实际运用在于外在的形态。
外在形态粗犷而内在精神细腻,外在形态无所不在,内在精神无所不察。外在形态可能欺骗人而使人迷惑于表面,内在精神深邃而使事情得以圆满完成。
观察外在形态看不到内在精神,看到内在精神看不到具体行动。用这些来观察:曳柴扬尘,是为了表现人数众多;减少灶火和灭火,是为了表现人数稀少。
勇敢但没有坚强的意志,面对敌人就迅速撤退,这是表现出撤退的形态;排除山泽的险阻,无所不到,这是表现出进攻的形态。
树立油幕和树,是为了表现出强大;放下旗帜和停止击鼓,寂静得像没有人,这是表现出弱小。
所以说:军队的形态就像陶工捏土,金属匠人炼金;做成方形或圆形,或者做成钟或鼎。金属和土没有固定的性质,根据工匠的技术来命名;战阵没有固定的态势,根据敌人的情况来决定形态。
所以用兵的最高境界,是达到没有固定的形态;没有固定的形态,那么间谍就无法窥探,智谋就无法策划。
根据形态来安排胜利,大众无法知晓;人们都知道我是如何通过形态取胜的,但不知道我是如何通过形态来控制取胜的。
形态不依赖于精神就无法进行变化,精神不依赖于敌人就无法进行智谋。
所以水根据地形来决定其形态,兵根据敌人来决定其胜利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兵形篇-注解
兵:指军队,军事行动。
形:外形、形态,这里指军事的外在表现、策略和战术。
神:内在的智慧、策略,这里指军事的内在精神、战略。
旗帜金革:旗帜和金属制的兵器,指军队的装备和标志。
智谋计事:智慧和谋略,指军事上的计划和策略。
虚实变化:实指真实的情况,虚指假象,这里指军事上的真假变化。
形粗而神细:形指外在的表现,神指内在的智慧,这里指军事策略的外在形式简单,内在的智慧复杂。
形无物而不监:形指外在的表现,无物指没有东西,监指观察,这里指没有哪种外在表现是不被观察到的。
神无物而不察:神指内在的智慧,无物指没有东西,察指洞察,这里指没有哪种内在智慧是不被洞察到的。
形诳而惑事其外:形诳指用虚假的外在形式迷惑敌人,惑事指使敌人迷惑。
神密而圆事其内:神密指内在的智慧深不可测,圆事指在内部处理事情周全。
曳柴扬尘:曳柴指拖着柴草,扬尘指扬起灰尘,这里指用虚假的迹象来迷惑敌人,使其认为敌军人数众多。
减灶灭火:减灶指减少做饭的灶台,灭火指熄灭火焰,这里指用减少做饭的灶台来制造敌军人数减少的假象。
勇而无刚:勇指勇敢,刚指刚毅,这里指勇敢但没有刚毅。
斥山泽之险:斥指驱逐,山泽指山林和水域,险指险阻,这里指驱逐山泽之间的险阻。
油幕冠树:油幕指涂油的幕布,冠树指戴在树上的装饰,这里指制造强大的假象。
偃旗卧鼓:偃旗指倒下旗帜,卧鼓指放下鼓,这里指制造弱小的假象。
陶人之埏土:陶人指制陶的人,埏土指揉捏泥土,这里指制作陶器的过程。
凫氏之冶金:凫氏指古代冶金工匠,冶金指冶炼金属,这里指金属的冶炼过程。
金土无常性:金土指金属和泥土,无常性指没有固定的性质,这里指金属和泥土的性质可以根据工匠的技术而变化。
战阵无常势:战阵指战场布局,无常势指没有固定的阵势,这里指战场的布局可以根据敌人的情况而变化。
间谍:指秘密刺探敌情的人。
智略:智慧和谋略。
因形而措胜於众:因形指根据敌人的形态,措胜指采取胜利的策略,众指敌人。
制胜之形:决定胜利的策略或形态。
水因地而制形:水指水军,地指地形,制形指根据地形来决定水军的行动。
兵因敌而制胜:兵指军队,敌指敌人,制胜指根据敌人的情况来决定胜利的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兵形篇-评注
经曰:夫兵之兴也,有形有神。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兵法的核心,即兵法的运用既要有形又要有神。‘形’指的是兵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旗帜、金革等可见之物;‘神’则是指兵法的内在精神,即智谋、计事等无形之力。
旗帜金革,依於形;智谋计事,依於神。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形’与‘神’的关系。旗帜和金革等是兵法的外在表现,而智谋和计事则是兵法的内在精神。兵法的运用,既要依靠外在的形式,也要依靠内在的精神。
战胜攻取,形之事,而用在神;虚实变化,神之功,而用在形。
此句强调了兵法运用中的虚实变化。在战胜攻取的过程中,形式是手段,精神是目的;而在虚实变化中,精神是手段,形式是目的。这种灵活运用,体现了兵法的辩证思想。
形粗而神细,形无物而不监,神无物而不察。
此句说明了兵法中‘形’与‘神’的区别。‘形’较为直观,易于观察;而‘神’则较为微妙,难以捉摸。然而,无论是‘形’还是‘神’,都具有无所不在的监督和洞察力。
形诳而惑事其外,神密而圆事其内。
此句揭示了兵法运用中的迷惑战术。通过外在的‘形’来迷惑敌人,使其无法看清真相;而内在的‘神’则保持神秘,使敌人无法把握。
观其形不见其神,见其神不见其事。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形’与‘神’的不可分割性。观察兵法的外在形式,无法完全理解其内在精神;而理解了内在精神,也无法完全把握其具体运用。
以是参之:曳柴扬尘,形其众也;减灶灭火,形其寡也。
此句以具体事例说明了兵法中‘形’与‘神’的运用。曳柴扬尘,使敌人误以为我军众多;减灶灭火,使敌人误以为我军寡弱。这种迷惑战术,体现了兵法的智慧。
勇而无刚,当敌而速去之,形其退也;斥山泽之险,无所不至,形其进也。
此句说明了兵法中‘形’与‘神’的灵活运用。在勇而无刚的情况下,迅速撤退以示退却;在斥山泽之险的情况下,无所不至以示进攻。这种灵活运用,使敌人无法捉摸。
油幕冠树,形其强也;偃旗卧鼓,寂若无人,形其弱也。
此句说明了兵法中‘形’与‘神’的巧妙运用。通过油幕冠树,使敌人误以为我军强大;而偃旗卧鼓,则使敌人误以为我军弱小。
故曰:兵形象陶人之埏土,凫氏之冶金;为方为圆,或钟或鼎。
此句将兵法比喻为陶人之埏土和凫氏之冶金,说明了兵法具有变化无常、灵活多变的特性。正如陶人可以塑造成方或圆的形状,冶金家可以打造出钟或鼎等器具,兵法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金土无常性,因工以立名;战阵无常势,因敌以为形。
此句强调了兵法运用中的变化无常。金土无常性,需要工匠根据实际情况来塑造;战阵无常势,需要根据敌人的特点来制定策略。
故兵之极,至於无形;无形,则间谍不能窥,智略不能谋。
此句说明了兵法运用的最高境界是无形。当兵法达到无形境界时,间谍无法窥探,智略无法谋略,从而使敌人无法应对。
因形而措胜於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此句强调了兵法运用中的隐蔽性。通过灵活运用兵法,使敌人无法知晓我军的真实意图,从而取得胜利。
形不因神不能为变化,神不因敌不能为智谋。
此句说明了兵法中‘形’与‘神’的相互依存。‘形’需要‘神’的指导才能进行变化,‘神’需要‘敌’的挑战才能发挥智谋。
故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敌而制胜也。
此句总结了兵法的核心思想。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敌而制胜,说明了兵法运用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