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作战篇-原文
经曰:昔之善战者,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圆则行,方则止。
行者,非能行而势不得不行;止者,非能止而势不得不止。
夫战人者,自斗於其地,则散;投之於死地,则战。
散者,非能散,势不得不散;战者,非能战,势不得不战。
行止不在於木石,而制在於人;散战不在於人,而制在於势。
此因势而战人也。
夫未见利而战,虽众必败;见利而战,虽寡必胜利者,彼之所短,我之所长也。
见利而起,无利则止,见利乘时,帝王之资。
故曰:「时之至,间不容息。」
先之则太过,後之则不及。
见利不失,遭时不疑,失利後时,反受其害。
疾雷不及掩耳,卒电不及暝目。
赴之若惊,用之若狂,此因利之战人也。
夫战者,左川泽,右邱陵,背高向下,处生击死,此平地之战人也。
逼敌无近於水,彼知不免,致死拒我,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於人乎!
令其半济而击之,前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斗心。
敌逆水而来,迎之於水内,此水上之战人也。
左右山陵、谿谷险狭与敌相遇,我则金鼓蔽山、旗帜依林、登高远斥、出没人马,此山谷之战人也。
势利者,兵之便;山水平陆者,战之地。
夫善用兵者,以便胜,以地强,以谋取,此势之战人也。
如建瓴水於高宇之上,砉然而无滞溜;又如破竹,数节之後,迎刃自解,无复着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作战篇-译文
古书上说:过去善于作战的人,就像转动木石一样。木石的本性,圆形的滚动就前进,方形的就停止。前进的,不是因为它能前进而形势不得不前进;停止的,不是因为它能停止而形势不得不停止。战斗的人,如果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战斗,就会散乱;如果被置于绝境,就会拼死战斗。散乱的,不是因为它能散乱,而是形势不得不散乱;拼死的,不是因为它能拼死,而是形势不得不拼死。前进和停止不在于木石,而在于人的控制;散乱和拼死不在于人,而在于形势的控制。这就是根据形势来指挥战斗的人。
没有看到利益就发动战争,即使人数众多也必定会失败;看到利益就发动战争,即使人数少也必定会胜利,这是因为对方短处,而我们的长处。看到利益就行动,没有利益就停止,看到利益就抓住时机,这是帝王的资本。所以说:‘时机到了,连呼吸的空隙都不容许错过。’行动过早则过分,行动过晚则不够。看到利益就抓住,遇到时机就不怀疑,失去时机后,反而会受到伤害。迅疾的雷声让人来不及捂住耳朵,突然的电光让人来不及闭上眼睛。像惊慌一样冲上前去,像疯狂一样使用它,这就是根据利益来指挥战斗的人。
战斗的人,左边是江河湖泊,右边是山丘陵地,背靠高地向下,处在有生命的地方打击无生命的地方,这是在平原上战斗的人。逼近敌人,不要靠近水边,因为敌人知道无法逃脱,就会拼死抵抗,就像被困的野兽一样还会战斗,蜜蜂和蝎子都有毒,何况是人呢!等敌人渡过一半时再攻击,前面的敌人知道可以逃脱,后面的敌人会羡慕前面的,就没有了战斗的勇气。敌人逆水而来,我们在水边迎接,这是在水上战斗的人。在左右的山丘、山谷狭窄的地方与敌人相遇,我们就在山上击鼓,旗帜依傍树林,登高远望,出没在人和马之间,这是在山谷中战斗的人。形势和利益,是军队的优势;山川和平原,是战斗的地方。善于用兵的人,利用优势取胜,利用地形增强实力,利用谋略取得胜利,这就是根据形势来指挥战斗的人。就像在高楼上倒水,水流畅通无阻;又像劈竹子,几节之后,自然断裂,不再需要动手。
战斗的人,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如江河湖泊、山丘陵地,背靠高地向下,处在有生命的地方打击无生命的地方,这是在平原上战斗的人。逼近敌人,不要靠近水边,因为敌人知道无法逃脱,就会拼死抵抗,就像被困的野兽一样还会战斗,蜜蜂和蝎子都有毒,何况是人呢!等敌人渡过一半时再攻击,前面的敌人知道可以逃脱,后面的敌人会羡慕前面的,就没有了战斗的勇气。敌人逆水而来,我们在水边迎接,这是在水上战斗的人。在左右的山丘、山谷狭窄的地方与敌人相遇,我们就在山上击鼓,旗帜依傍树林,登高远望,出没在人和马之间,这是在山谷中战斗的人。形势和利益,是军队的优势;山川和平原,是战斗的地方。善于用兵的人,利用优势取胜,利用地形增强实力,利用谋略取得胜利,这就是根据形势来指挥战斗的人。就像在高楼上倒水,水流畅通无阻;又像劈竹子,几节之后,自然断裂,不再需要动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作战篇-注解
善战者:擅长战斗的人,这里指的是具有高超战斗技巧和策略的将领或士兵。
转木石:转动木头和石头,比喻指挥战斗如同操纵木石一般自如。
圆则行,方则止:圆形的木石可以滚动,方形则只能静止,比喻战斗的灵活性。
势:形势,指战斗中的态势和趋势。
战人者:与敌人作战的人。
散:溃散,指军队溃败。
死地:指绝境之地,无路可退。
因势而战:根据形势来战斗,灵活运用战术。
利:利益,这里指战场上的优势。
帝王之资:帝王的资本,指具有帝王之才的将领或士兵。
时之至,间不容息:时机到了,不容有丝毫的延误。
先之则太过,後之则不及:行动过早或过晚都不合适。
失利後时:在战斗中失去时机。
疾雷不及掩耳,卒电不及暝目: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快,来不及反应。
左川泽,右邱陵:左边是河流湖泊,右边是山丘。
背高向下,处生击死:背靠高地向下攻击,处于有利地形打击敌人。
平地之战:在平原上的战斗。
逼敌无近於水:迫使敌人不要靠近水源。
半济而击之:在敌人渡河一半时进行攻击。
水上之战:在水上的战斗。
山谷之战:在山谷中的战斗。
势利者,兵之便:利用有利的形势是军事上的便利。
山水平陆者,战之地:山川和平原是适合战斗的地方。
建瓴水於高宇之上:在高处倒水,比喻势不可挡。
砉然而无滞溜:形容水流顺畅,没有阻碍。
破竹:比喻连续不断,一气呵成。
数节之後,迎刃自解:几节之后,自然断裂,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阶段,无需人为干预即可成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下-作战篇-评注
经曰:昔之善战者,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圆则行,方则止。
此句开篇即以木石之性比喻善战者的智慧,强调战争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木石之性,圆则行,方则止,意味着善战者能够根据战势的变化,灵活调整战术,如同木石顺应自然之势,或行或止,无不自如。此中蕴含了道家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思想。
行者,非能行而势不得不行;止者,非能止而势不得不止。
此句进一步阐述善战者的战术运用。行止不由己,而是由战势所决定。善战者能够顺应战势,使战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非盲目行动。
夫战人者,自斗於其地,则散;投之於死地,则战。
此句揭示了战争中的心理战术。善战者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地形、兵力等因素,巧妙地调动敌人,使其陷入不利之地,从而使其士气低落,甚至溃散。反之,若将敌人置于死地,则能激发其斗志,使其拼死一战。
散者,非能散,势不得不散;战者,非能战,势不得不战。
此句与上句相呼应,强调战争中的局势决定战局。善战者能够根据战势的变化,引导敌人或散或战,从而达到控制战局的目的。
行止不在於木石,而制在於人;散战不在於人,而制在於势。
此句指出战争中的关键在于人,而非木石。善战者能够根据战势的变化,灵活运用战术,使敌人陷入不利之地。同时,战争中的局势也决定了战局的走向。
此因势而战人也。
此句总结前文,强调善战者应根据战势的变化,灵活运用战术,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夫未见利而战,虽众必败;见利而战,虽寡必胜利者,彼之所短,我之所长也。
此句强调战争中抓住有利时机的重要性。善战者应善于观察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抓住有利时机,以少胜多。
见利而起,无利则止,见利乘时,帝王之资。
此句指出善战者应善于把握时机,见利则起,无利则止,这是成就帝王之资的关键。
故曰:「时之至,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後之则不及。
此句强调时机的重要性。善战者应把握时机,既不能过早行动,也不能错失良机。
见利不失,遭时不疑,失利後时,反受其害。
此句指出善战者应果断行动,抓住有利时机,避免错失良机。
疾雷不及掩耳,卒电不及暝目。
此句以疾雷、电光比喻战争中的瞬息万变,强调善战者应迅速应对。
赴之若惊,用之若狂,此因利之战人也。
此句指出善战者应勇敢果断,善于利用有利时机。
夫战者,左川泽,右邱陵,背高向下,处生击死,此平地之战人也。
此句描述了平地之战的战术,善战者应根据地形,灵活运用战术,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逼敌无近於水,彼知不免,致死拒我,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於人乎!令其半济而击之,前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斗心。
此句指出善战者应巧妙运用战术,使敌人陷入不利之地,从而削弱其战斗力。
敌逆水而来,迎之於水内,此水上之战人也。
此句描述了水上之战的战术,善战者应根据水势,灵活运用战术,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左右山陵、谿谷险狭与敌相遇,我则金鼓蔽山、旗帜依林、登高远斥、出没人马,此山谷之战人也。
此句描述了山谷之战的战术,善战者应根据山谷地形,灵活运用战术,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势利者,兵之便;山水平陆者,战之地。
此句指出战争中的地形、地势对战争的影响,善战者应根据地形、地势,灵活运用战术。
夫善用兵者,以便胜,以地强,以谋取,此势之战人也。
此句强调善战者应根据地形、地势、战术等因素,灵活运用战术,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如建瓴水於高宇之上,砉然而无滞溜;又如破竹,数节之後,迎刃自解,无复着手。
此句以建瓴水、破竹比喻善战者的战术运用,强调善战者应灵活运用战术,使敌人陷入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