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政有诛强篇-原文
经曰:夫国有乱军者,士卒怯弱、器械柔钝、政令不一、赏罚不明,不预焉!
所谓乱军者,豪家权臣、阍寺嬖昵,为之军吏,权军之势,擅将之威,公政私行,私门公谒。
上发谋,下沮议;上申令,下不行。
猛如虎、很如狼,强不可制者,皆谓之乱军,各宜诛之。
文宣诛少正卯於两观,而鲁国清;田穰苴斩庄贾於表下,而军容肃;魏绦刃杨干而诸侯服;项籍斩宋义,而天下怖。
夫诛豪者,益其威;戮强者,增其权。
威权生於豪强之身,而不在於士卒之庸。
豪强有兼才者,则驾而御之,教而导之,如畜鸷鸟,如养猛虎,必节其饥渴、翦其爪牙、绊其足、猰其舌,呼之而随,嗾之而走,牢笼其心使驯。
吾之左右豪强无兼才者,则长其恶、积其凶、纵其心、横其志,祸盈於三军,怨结於万人。
然後诛之,以壮吾气。
故曰:「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为将帅者,国之师,不诛豪强,何以成三军之威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政有诛强篇-译文
经书上说:如果一个国家有混乱的军队,士兵胆小懦弱、武器钝化、政令不一致、赏罚不分明,那么这种情况不会事先预料到!所谓混乱的军队,是指那些豪族权臣、家仆宠臣,担任军队的官员,掌握军队的权力和将领的威势,公开的政治行为私下进行,私人的门路公开求见。上级发出计划,下级阻挠讨论;上级发布命令,下级不执行。凶猛如虎、狡猾如狼,强大到无法控制的人,都被称为混乱的军队,都应该被处决。
文宣王在两观处决了少正卯,鲁国因此变得清明;田穰苴在军旗之下斩杀了庄贾,军队的纪律因此变得严明;魏绦杀了杨干,诸侯因此服从;项羽斩杀了宋义,天下因此感到恐惧。
处决豪族可以增强威势;惩罚强者可以增加权力。威势和权力产生于豪族强者身上,而不是士兵的平庸。如果豪族强者有才能,就要驾驭他们,教导他们,就像驯养猛禽和猛虎一样,必须节制他们的饮食、剪除他们的爪牙、绊住他们的脚、封住他们的口,让他们呼唤就跟随,驱使就奔跑,牢固地笼络他们的心,使他们驯服。
如果我的左右亲信中没有具备才能的豪族,就会助长他们的恶行、积累他们的罪行、放纵他们的心志、横行他们的意志,祸患充满整个军队,怨恨聚集在万人心中。然后才处决他们,以增强我们的士气。
所以说:‘不善良的人,是善良人的资本。’作为将领,是国家的榜样,如果不处决豪族,怎么能树立军队的威严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政有诛强篇-注解
乱军:指军队内部混乱无序,纪律涣散,指挥不统一,赏罚不分明,导致战斗力下降。
士卒:指军队中的普通士兵。
器械:指武器装备。
政令不一:指政治命令不统一,政策不一致。
赏罚不明:指奖赏和惩罚不明确,不公平。
豪家权臣:指有权势的豪门贵族。
阍寺嬖昵:指宫廷中的宦官和宠臣。
军吏:指军队中的官员。
擅将之威:指将领的权威。
公政私行:指公开的政治行为和私人的行为。
私门公谒:指通过私人关系进行公开的拜访或请求。
两观:指古代宫殿两侧的高台。
田穰苴:古代著名将领,此处指田穰苴斩杀庄贾的事件。
表下:指军营中的标志物或标志地。
魏绦刃杨干:指魏绦斩杀杨干的事件。
项籍:即项羽,古代著名将领,此处指项羽斩杀宋义的事件。
兼才者:指具有多种才能的人。
畜鸷鸟:指驯养猛禽。
猛虎:指凶猛的虎,比喻强大的敌人。
节其饥渴:指控制其饥饿和口渴,比喻控制其欲望。
翦其爪牙:指剪除其帮凶。
绊其足:指束缚其行动。
猰其舌:指封住其口。
牢笼其心使驯:指束缚其心灵,使其驯服。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指不善良的人也可以成为善良人的资本,意指可以利用敌人来增强自己的力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政有诛强篇-评注
经曰:夫国有乱军者,士卒怯弱、器械柔钝、政令不一、赏罚不明,不预焉!
此句开篇点明乱军之因,指出乱军产生的根源在于士卒的怯弱、器械的钝拙、政令的不统一以及赏罚的不明确。这里的‘不预焉’表明了对乱军现象的预见性和防范性的缺失。
所谓乱军者,豪家权臣、阍寺嬖昵,为之军吏,权军之势,擅将之威,公政私行,私门公谒。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乱军的实质,指出乱军是由豪族权臣、阍寺嬖昵等非正当势力操控军吏,利用权势擅行公政,导致公私不分,私门公行。
上发谋,下沮议;上申令,下不行。
此句描述了乱军中的政治生态,上级提出策略,下级阻挠反对;上级颁布命令,下级不执行。这种上下不一心,令不行禁不止的现象是乱军的一大特征。
猛如虎、很如狼,强不可制者,皆谓之乱军,各宜诛之。
此句强调了对乱军的严厉态度,认为那些强大到无法制服的乱军势力,都应予以诛除。
文宣诛少正卯於两观,而鲁国清;田穰苴斩庄贾於表下,而军容肃;魏绦刃杨干而诸侯服;项籍斩宋义,而天下怖。
这四句通过历史典故,说明了诛除乱军势力后的积极效果,如鲁国因此得以清平,军容得以整肃,诸侯服从,天下因此安定。
夫诛豪者,益其威;戮强者,增其权。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对乱军势力的诛除不仅是对乱军的打击,更是对国家和军队威权的巩固和提升。
威权生於豪强之身,而不在於士卒之庸。
此句指出威权和权力来源于豪强而非士卒的平庸,强调了领导者对军队的重要性。
豪强有兼才者,则驾而御之,教而导之,如畜鸷鸟,如养猛虎,必节其饥渴、翦其爪牙、绊其足、猰其舌,呼之而随,嗾之而走,牢笼其心使驯。
此句提出了对豪强的治理策略,即对于有才能的豪强,应加以驾驭和引导,如同驯养猛兽,需节制其欲望,剪除其爪牙,限制其行动,使其驯服。
吾之左右豪强无兼才者,则长其恶、积其凶、纵其心、横其志,祸盈於三军,怨结於万人。
此句描述了对于无才无德的豪强,如果不加以约束,任其发展,将会导致恶行累积,祸患无穷,引起军心不安,民怨沸腾。
然後诛之,以壮吾气。
此句提出了对无才无德的豪强的处理方法,即诛除他们,以提振国家士气。
故曰:「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为将帅者,国之师,不诛豪强,何以成三军之威哉!
此句引用古语,强调不善之人也是善人之资,即通过惩恶扬善来提升军队的威望。同时,指出将帅作为国家的师表,如果不诛除豪强,就无法树立军队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