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天无阴阳篇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天无阴阳篇-原文

经曰:天圆地方,本乎阴阳。

阴阳既形,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盖敬授农时,非用兵也。

夫天地不为万物所有,万物因天地而有之;

阴阳不为万物所生,万物因阴阳而生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阴阳之於万物有何情哉!

夫火之性,自炎,不为焦灼万物而生其炎;

水之性,自濡,不为漂荡万物而生其濡。

水火者,一其性,而万物遇之,自有差殊;

阴阳者,一其性,而万物遇之,自有荣枯。

若水火有情,能浮石、沉木、坚金、流土,

则知阴阳不能胜败存亡吉凶善恶明矣!

夫春风东来,草木甲坼,而积廪之粟不萌;

秋天肃霜,百卉具腓,而蒙蔽之草不伤。

阴阳寒暑,为人谋所变;

人谋成败,岂阴阳所变之哉!

昔王莽徵天下善韬钤者六十三家,

悉备补军吏,及昆阳之败,

会大雷风至,屋瓦皆飞,雨下如注。

当此之时,岂三门不发、五将不具耶!

亭亭白奸错太岁月建,误殆至如此。

古有张伯松者,值乱出居,

营内为贼所逼,营中豪杰皆遁。

伯松曰:‘今日反吟,不可出奔。’

俄而贼至,伯松被杀,妻子被虏,财物被掠。

桓谭《新论》曰:‘至愚之人,解避恶时,不解避恶事。’

则阴阳之於人有情哉!

太公曰:‘任贤使能,不时日而事利;’

‘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

‘贵功赏劳,不禳祀而得福。’

无厚德而占日月之数,

不识敌之强弱而幸於天时,

无智无虑而侯於风云,

小勇小力而望於天福,

怯不能击而恃龟筮,

士卒不勇而恃鬼神,

设伏不巧而任向背;

凡天道鬼神,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索之不得,

指虚无之状,不可以决胜负,

不可以制生死,

故明将弗法,而众将不能已也。

孙武曰:‘明王圣主、贤臣良将,’

‘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不可取於鬼神,不可求象於事,不可验之於度;必求于人。’

吴子曰:‘料敌有不卜而战者’,

‘先知也。’

范蠡曰:‘天时不作,弗为;人事不作,弗始。’

‘天时为敌国有水旱灾害、虫蝗霜雹,

‘荒乱之天时,非孤虚向背之天时也。’

太公曰:‘圣人之所生也欲正後世。’

‘故为谲书而寄胜於天道,无益於兵也。’

‘夫如是,则天道於兵,有何阴阳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天无阴阳篇-译文

经书上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是由阴阳的原理决定的。阴阳一旦形成,违背它就会失败,顺应它就会成功。因此,尊重并利用农时,并不是用兵的方法。天地并不属于万物,万物却因为天地而存在;阴阳并不产生万物,万物却因为阴阳而生长。天地对万物没有仁慈,就像对待草狗一样;那么阴阳对万物又有什么情感呢!火的本质是燃烧,并不是为了烧焦万物而燃烧;水的本质是滋润,并不是为了漂荡万物而滋润。水和火,虽然性质相同,但万物遇到它们时,各自会有不同的反应;阴阳也是一样,万物遇到它们,各自会有生长或枯萎的不同。如果水和火有情感,能够使石头浮起、木头沉下、金属变硬、土壤流动,那么阴阳无法决定胜败、存亡、吉凶、善恶就显而易见了!春风从东方吹来,草木开始发芽,但储藏的粮食却不会发芽;秋天霜降,百花凋零,但被覆盖的草却不会受损。阴阳和四季的变化,是由人的谋划所引起的;人的谋划决定了成败,难道是阴阳引起的吗!

从前,王莽征召天下擅长用兵的六十三家,全部充实到军队中担任军官,但在昆阳之战失败时,恰逢大雷风来临,屋瓦都被吹飞,雨下得像注水一样。在这种情况下,难道是三门没有打开、五位将领没有到位吗!亭亭的白奸错太岁月建,错误到了如此地步。古时候有个叫张伯松的人,在乱世中外出居住,军营被敌人逼迫,军中的豪杰都逃跑了。伯松说:‘今天反吟,不能逃跑。’不久敌人就到了,伯松被杀,妻子被俘,财物被抢。桓谭在《新论》中说:‘最愚蠢的人,懂得避开恶时,却不知道避开恶事。’那么阴阳对人有情感吗!太公说:‘任用贤能的人,不依赖占卜日子就能使事情顺利;明确法律,审慎命令,不占卜就能使事情吉祥;重视功绩,奖励劳苦,不进行祭祀就能得到福分。’没有深厚的德行却去占卜日月星辰,不知道敌人的强弱却依赖天时,没有智慧和考虑却等待风云变化,只有小勇气和小力量却希望得到天赐的福气,害怕不能战斗却依赖龟壳和蓍草占卜,士兵不勇敢却依赖鬼神,布置陷阱不巧妙却随意行事;至于天道和鬼神,看不见,听不到,找不到,指的虚无的状态,不能用来决定胜负,不能用来控制生死,所以明智的将领不会依赖它们,而众多的将领却不能停止依赖。

孙武说:‘明智的君王、圣明的君主、贤明的臣子、优秀的将领,之所以能够行动就战胜敌人,成功超过他人,是因为他们先知。先知,不能从鬼神那里得到,不能从事情中寻找象征,不能从度量中验证;必须从人那里寻求。’吴子说:‘在估计敌人时,有不占卜就战斗的人’,这就是先知。范蠡说:‘天时不适合,就不行动;人事不合适,就不开始。’天时指的是敌国遭遇水灾、旱灾、虫害、霜冻、雹灾等荒乱的天时,而不是空虚或背面的天时。太公说:‘圣人所追求的是使后世正直。’因此,他们用诡计书籍寄托在天道上,这对军事是没有帮助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天道在军事上,又有什么阴阳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天无阴阳篇-注解

天圆地方:古代宇宙观,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人对于宇宙结构的认识。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如阴和阳。

逆之则败,顺之则成: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逆自然规律而行则会导致失败,顺应自然规律则能成功。

敬授农时:指尊重和顺应农时,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这是古代农业社会的基本原则。

天地不为万物所有,万物因天地而有之:表达了天地是万物的存在基础,万物依赖于天地而存在。

阴阳不为万物所生,万物因阴阳而生之:说明阴阳是万物生成的根源,万物通过阴阳的作用而产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意为天地无私,对待万物如同刍狗(祭祀时用的草扎成的狗),不偏不倚。

阴阳之於万物有何情哉!:质疑阴阳对万物是否有情感,即阴阳是否对万物有偏爱或厌恶。

火之性,自炎,不为焦灼万物而生其炎;水之性,自濡,不为漂荡万物而生其濡:比喻自然界的元素有其固有的性质,不会因为外界的作用而改变其本质。

水火者,一其性,而万物遇之,自有差殊:说明水火虽然性质相同,但万物与之接触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阴阳寒暑:指四季的气候变化,寒暑交替是阴阳变化的表现。

王莽:西汉末年的一位皇帝,其统治时期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动荡。

韬钤:指军事策略和计谋。

昆阳之败:指王莽军队在昆阳之战中的失败,这是王莽政权崩溃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反吟:一种占卜方法,通过观察卦象的变化来预测吉凶。

伯松:古代人物,此处可能指某位与王莽有关的人物。

桓谭《新论》:桓谭是西汉末年的思想家,其著作《新论》中包含了许多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观点。

太公:指姜太公,即吕尚,是周朝初年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

占日月之数:指通过占卜日月星辰的位置来预测吉凶。

卜筮:古代的一种占卜方法,通过龟甲或蓍草来预测未来。

禳祀:指通过祭祀活动来祈求神灵的庇佑或消除灾祸。

孙武:即孙子,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吴子:指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吴起。

范蠡: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曾为越王勾践出谋划策。

谲书:指含有欺诈或诡计的书籍。

天道于兵:指战争中的天时因素,如天气、季节等对战争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天无阴阳篇-评注

经曰:天圆地方,本乎阴阳。阴阳既形,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这句话揭示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天地阴阳的基本观念。天圆地方,即宇宙的形状和秩序,源于阴阳的相互作用。阴阳的形态一旦形成,违背它们就会导致失败,顺应它们则能成功。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

盖敬授农时,非用兵也。

此句强调农业生产的规律性,指出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农时的重要性,与用兵之道形成对比,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农业的重视。

夫天地不为万物所有,万物因天地而有之;阴阳不为万物所生,万物因阴阳而生之。

这里进一步阐述了天地和阴阳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强调万物不是天地和阴阳的产物,而是天地和阴阳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中万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观点。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阴阳之於万物有何情哉!

这句话表达了天地和阴阳对万物无偏私的态度,它们对待万物如同刍狗一般,没有情感。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即天地万物遵循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夫火之性,自炎,不为焦灼万物而生其炎;水之性,自濡,不为漂荡万物而生其濡。

这里通过火和水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火自炎,水自濡,它们并不因为要焦灼或漂荡万物而存在。

水火者,一其性,而万物遇之,自有差殊;阴阳者,一其性,而万物遇之,自有荣枯。

水火和阴阳具有相同的性质,但万物遇到它们时,却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繁荣,有的枯萎。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中万物相生相克的观念。

若水火有情,能浮石、沉木、坚金、流土,则知阴阳不能胜败存亡吉凶善恶明矣!

这句话通过水火的作用,说明了阴阳的作用范围和力量,即阴阳不能像水火那样直接作用于万物。

夫春风东来,草木甲坼,而积廪之粟不萌;秋天肃霜,百卉具腓,而蒙蔽之草不伤。

这里通过自然现象的对比,说明了自然规律对万物的影响,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阴阳寒暑,为人谋所变;人谋成败,岂阴阳所变之哉!

这句话指出阴阳寒暑虽然可以影响人的计划,但人的成败并非完全由阴阳所决定,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中人的主观能动性。

昔王莽徵天下善韬钤者六十三家,悉备补军吏,及昆阳之败,会大雷风至,屋瓦皆飞,雨下如注。

这里讲述了王莽时期的一个故事,通过自然现象的描写,反映了历史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

亭亭白奸错太岁月建,误殆至如此。

这句话通过人物的名字和事件的描述,揭示了历史事件中的偶然性和错误。

古有张伯松者,值乱出居,营内为贼所逼,营中豪杰皆遁。

这里讲述了张伯松在乱世中的遭遇,反映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

桓谭《新论》曰:“至愚之人,解避恶时,不解避恶事。”

这句话引用了桓谭的观点,强调了在关键时刻,人们应该避免恶行,而不是仅仅避免恶时。

太公曰:“任贤使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赏劳,不禳祀而得福。”

这里引用了太公的观点,强调了任用贤能、明法审令、贵功赏劳的重要性,而不是依赖占卜和祭祀。

无厚德而占日月之数,不识敌之强弱而幸於天时,无智无虑而侯於风云,小勇小力而望於天福,怯不能击而恃龟筮,士卒不勇而恃鬼神,设伏不巧而任向背;凡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索之不得,指虚无之状,不可以决胜负,不可以制生死,故明将弗法,而众将不能已也。

这段话批判了那些依赖天时、鬼神、占卜等迷信行为的人,认为真正的明智将领不会依赖这些虚无的东西来决定胜负。

孙武曰:“明王圣主、贤臣良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不可取於鬼神,不可求象於事,不可验之於度;必求于人。”

孙武强调了“先知”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对人的了解,而不是依赖鬼神或占卜。

吴子曰:“料敌有不卜而战者”,先知也。

吴子也强调了“先知”的重要性,认为在战争中,了解敌人是取胜的关键。

范蠡曰:“天时不作,弗为;人事不作,弗始。”

范蠡的观点与孙武、吴子相似,强调在行动之前,必须对天时和人事有充分的了解。

天时为敌国有水旱灾害、虫蝗霜雹,荒乱之天时,非孤虚向背之天时也。

这里对“天时”进行了区分,认为真正的天时是指敌国遭遇灾害,而不是单纯的方向或背向。

太公曰:“圣人之所生也欲正後世。”

太公的观点强调了圣人的责任,即为了后世的发展而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故为谲书而寄胜於天道,无益於兵也。

这句话批判了那些通过欺骗和寄希望于天道来取胜的做法,认为这无益于军事行动。

夫如是,则天道於兵,有何阴阳哉!

这句话通过反问,强调了在军事行动中,不应过分依赖天道和阴阳,而应注重人的因素和实际情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天无阴阳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60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