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地无险阻篇-原文
经曰:「地利者,兵之助。」
犹天时不可恃也。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
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太河经其南,荒淫怠政,武王杀之;
秦之地左峟函,右汧陇,终南、太华居其前,九原、上郡居其後,刑政苛酷,子婴迎降於轵道、姚泓面缚於灞上;
吴之居,五岭在其南,三江在其北,左沧浪,右衡山,刑政不修,吴王终於归命陈主、卒於长城;
蜀之分,左巫峡,右邛僰,南有泸溪之障,北有剑阁之险,时无英雄,刘禅不能守,李势不能固。
由此言之,天时不能佑无道之主,地利不能济乱亡之国。
地之险易,因人而险,因人而易;
无险、无不险,无易、无不易,
存亡在於德,战守在於地。
惟圣主智将能守之,地奚有险易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地无险阻篇-译文
古书上说:‘地理的优势,是军事的辅助。’但是天时也是不能依赖的。
从前三苗氏,左边是洞庭湖,右边是彭蠡湖,他们道德和义理都不修,大禹就灭了他们;夏桀的居所,左边是黄河和济水,右边是太华山,伊阙山在其南边,羊肠山在其北边,他们修治政治不仁,商汤就放逐了他;商纣的国家,左边是孟门山,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边,太河在其南边,他们荒淫怠政,周武王就杀了他;秦的地势,左边是崤函山,右边是汧陇山,终南山和太华山在其前面,九原和上郡在其后面,刑法和政治严酷,子婴就在轵道投降,姚泓就在灞上被捆绑;吴国的居所,五岭在其南边,三江在其北边,左边是沧浪,右边是衡山,刑法和政治不修,吴王最终归顺了陈主,死在长城上;蜀地的分界,左边是巫峡,右边是邛僰,南边有泸溪的屏障,北边有剑阁的险要,当时没有英雄,刘禅不能守住,李势也不能稳固。
由此看来,天时不能保佑无道之主,地利也不能帮助乱亡之国。地的险易,是因为人而险,因为人而易;没有险地,也没有不险地,没有易地,也没有不易地,存亡在于德行,战守在于地理。只有圣明的君主和智慧的大将才能守住它,地又有什么险易之分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地无险阻篇-注解
地利:指地理优势,如地形、地理位置等,在战争或政治中可以成为助力。
兵之助:指军事上的辅助条件,如地理环境等,有助于军事行动。
天时:指自然界的气候、季节等条件,在战争中有时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苗氏:古代部落名,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据传为苗族先民。
禹:即大禹,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后来成为夏朝的开国君主。
夏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以仁德著称。
殷纣: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秦之地:指秦国控制的地区,秦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六国。
峟函:即崤函,指崤山和函谷关,是古代重要的关隘。
汧陇:指汧水流域和陇山,位于陕西省西部。
终南、太华:终南山和太华山,都是秦岭山脉中的名山。
九原、上郡:九原和上郡都是古代的行政区划,位于秦国北部。
刑政苛酷:指刑法和政治制度非常严酷。
子婴:秦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秦朝灭亡后投降汉朝。
姚泓:十六国时期后秦的君主,被前秦所灭。
吴:古代国家名,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后为东吴。
五岭:指岭南地区的五座山脉,包括南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大庾岭。
三江:指长江、钱塘江、灵江,都是流经吴地的河流。
沧浪:指沧浪江,流经吴地。
衡山:位于湖南省,是五岳之一,也是吴地的重要山脉。
蜀: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四川地区。
巫峡:位于长江三峡之一,是蜀地的重要地理标志。
邛僰:古代民族名,居住在蜀地。
泸溪:位于蜀地,是泸水的一段。
剑阁:位于蜀地,是通往中原的重要关隘。
刘禅:蜀汉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昏庸著称。
李势:十六国时期成汉的君主,成汉被东晋所灭。
圣主智将:指英明的君主和智慧的大将。
地奚有险易哉:意思是说,只要有英明的君主和智慧的大将,地形的险易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地无险阻篇-评注
经曰:‘地利者,兵之助。’这句话出自古代兵家思想,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于战争的重要辅助作用。‘地利’在这里不仅仅指自然地理条件,还包括了地理环境对于军事行动的便利性。
‘犹天时不可恃也。’这句话指出,虽然地利对于战争有重要作用,但天时(即自然条件)也是不可依赖的。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辩证法,强调在战争决策中不能只依赖单一因素。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太河经其南,荒淫怠政,武王杀之;秦之地左峟函,右汧陇,终南、太华居其前,九原、上郡居其後,刑政苛酷,子婴迎降於轵道、姚泓面缚於灞上;吴之居,五岭在其南,三江在其北,左沧浪,右衡山,刑政不修,吴王终於归命陈主、卒於长城;蜀之分,左巫峡,右邛僰,南有泸溪之障,北有剑阁之险,时无英雄,刘禅不能守,李势不能固。’这一段通过列举多个历史案例,说明地理环境虽然重要,但最终决定国家兴亡的是统治者的德政。
‘由此言之,天时不能佑无道之主,地利不能济乱亡之国。’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德政的重要性,指出即使是天时和地利,也无法拯救一个无道之主或乱亡之国。
‘地之险易,因人而险,因人而易;无险、无不险,无易、无不易,存亡在於德,战守在於地。’这段话揭示了地理环境与人的关系,指出地理环境的险易程度是相对的,取决于人的利用和决策。国家的存亡取决于德政,而战守则依赖于地理环境。
‘惟圣主智将能守之,地奚有险易哉!’这句话强调了圣明君主和智慧将领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有这样的领导者,任何地理环境都不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