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国有富强篇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国有富强篇-原文

经曰:国之所以富强者,审权以操柄,审数以御人。

课农者,术之事,而富在粟;谋战者,权之事,而强在兵。

故曰:‘兴兵而伐叛,则武爵任;武爵任,则兵强。按兵而劝农桑,农桑劝,则国富。’

国不法地,不足以成其富;兵不法谋,不足以成其强。

古者,圣人法天而皇,贤君法地而帝,智主法人而伯,乘天之时,因地之利,用人之力,乃可富强。

乘天之时者,春植谷、秋植麦、夏长成、冬备藏。

因地之利者,国有沃野之饶,而人不足於食者,器用不备也;国有山海之利,而人不足於财者,商旅不备也。

通四方之珍异,以有易无,谓之商旅。

饬力以长地之财,用资军实,谓之农。

夫理丝麻,以成衣服,谓之女功。

云梦之毛羽,黔溪之丹砂,荆扬之皮革角骨,江衡之柟梓,会稽之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枲絺苎,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之剑,燕之角,荆之簳,汾胡之笴,吴越之金锡,此地之财也。

燕之涿鹿,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陈之宛邱,郑之阳翟,洛川之二周,越之具区,楚之云梦,齐之钜鹿,宋之孟瀦,此地之良也。

非有灾害疾病而贫者,非惰则奢;世无奇业而独富贵者,非俭则力。

同列而相臣篇者,贫富使然也;同贯而相兼并者,强弱使然也;同地而或强或弱者,理乱使然也。

苟有道理,地足容身,事可致也;苟有市井,交易所通,货财可积也。

夫有容身之地,智者不言弱;有市井之利,智者不言贫。

地诚任,不患无财;人诚用,不畏强御。

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汤武战伐而服诸侯。

国愚,则智可以强国;国智,则力可以强人。

用智者,可以强於内而富於外;用力者,可以富於内而强於外。

是以,汉武帝南平百粤,以为园囿;却羌胡,以为苑圃。

珍怪异物,充於後宫;騊駼駃騠,实於外厩。

匹庶乘坚良人,间厌柚橘,此谓智强於内而富於外。

秦孝公行垦草之令,使商不得籴、农不得粜;废逆旅、禁山泽、贵酒肉之价、重关市之赋,使农佚而商劳。

行之数年而仓庾实,人知礼义。

至於始皇,以为之资,东向而并诸侯,此为力富於内而强於外也。

故知王之业,非智不战,非农不瞻,过此以往而致富强者,未之有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国有富强篇-译文

经书上说:一个国家之所以富强,是因为审慎地掌握权力和把持关键,审慎地计算和利用人力资源。负责农业的人,从事的是技术工作,而国家的富强在于粮食;负责战争的人,从事的是策略工作,而国家的强大在于兵力。因此说:‘发动军队去讨伐叛乱,就要授予武官爵位;授予武官爵位,就能使军队强大。停止军事行动,鼓励发展农业和桑蚕业,农业和桑蚕业得到发展,国家就会富强。’国家如果不依照土地资源来制定政策,就不足以实现富强;军队如果不依照策略来行动,就不足以实现强大。古代,圣人效法天命而成为皇帝,贤明的君主效法土地而成为帝王,智慧的主公效法法律而成为诸侯,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利用天时,就是在春天播种谷物、秋天播种麦子、夏天作物成熟、冬天储备粮食。利用地利,就是国家有肥沃的田野,但人们仍然缺乏食物,是因为器物不齐全;国家有山川的资源,但人们仍然缺乏财富,是因为商业不发达。通商四方,用有换无,这就是商业。整治土地,增加财富,这就是农业。整理丝麻,制成衣服,这就是女工。云梦地区的羽毛,黔溪的丹砂,荆扬地区的皮革和角骨,江衡地区的柟梓,会稽地区的竹箭,燕齐地区的鱼盐和毛皮,兖豫地区的漆、枲、絺、苎,郑国的刀,宋国的斧,鲁国的削,吴国的剑,燕国的角,荆州的竹,汾胡地区的箭,吴越地区的金属和锡,这些都是当地的财富。燕国的涿鹿,赵国的邯郸,魏国的温轵,韩国的荥阳,齐国的临淄,陈国的宛邱,郑国的阳翟,洛川的二周,越国的具区,楚国的云梦,齐国的钜鹿,宋国的孟瀦,这些都是当地的良地。没有灾害疾病而贫穷的人,要么是懒惰要么是奢侈;世界上没有特殊技能而独自富贵的人,要么是节俭要么是勤劳。地位相同的人相互成为臣子,是贫富造成的;财富相同的人相互兼并,是强弱造成的;同一个地方有的强大有的弱小,是治理的好坏造成的。如果有正确的治理方法,土地足以容纳身体,事情就可以成功;如果有市场,交易可以流通,财富就可以积累。

有了可以居住的地方,智者不会说自己弱;有了市场的利益,智者不会说自己贫穷。土地真正得到利用,就不会担心没有财富;人真正得到使用,就不会害怕强敌。因此,神农教人耕作而统一天下,汤武通过战争而使诸侯臣服。国家愚昧,智慧可以强国;国家智慧,力量可以强人。使用智慧的人,可以在内部强大并在外部富强;使用力量的人,可以在内部富强并在外部强大。因此,汉武帝南征百越,将其作为园林;抵御羌胡,将其作为苑囿。奇珍异宝充满后宫;骏马良驹充实马厩。平民百姓乘坐坚固的车马,品尝柚子橘子,这就是智慧在内部强大而外部富强。秦孝公实行开垦荒地的法令,使商人不能买粮、农民不能卖粮;废除旅店、禁止山泽的开发、提高酒肉的价钱、加重关税,使农民安逸而商人劳累。实行几年后,仓库充实,人们懂得了礼义。到了秦始皇,利用这些资源,向东吞并诸侯,这就是力量在内部富强而外部强大。因此知道,君王的基业,不是智慧就不会战斗,不是农业就不会养民,超过这个范围去追求富强,是没有先例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国有富强篇-注解

审权以操柄:审权:审慎地掌握权力;操柄:掌握权柄。意指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审慎地掌握和运用权力。

审数以御人:审数:审慎地计算和利用资源;御人:管理人民。意指国家富强还需要审慎地计算和利用资源来管理人民。

课农者:课农:指导农业生产。指国家通过指导农业生产来增加粮食产量。

术之事:术:方法、技艺。指农业生产的方法和技艺。

谋战者:谋战:策划战争。指国家通过策划战争来增强军事实力。

权之事:权:权谋、策略。指战争中的策略和权谋。

武爵任:武爵:军事功勋的爵位。指通过授予军事功勋者爵位来激励军队。

按兵而劝农桑:按兵:停止军事行动;劝农桑:鼓励农业生产。指国家在停止军事行动后,鼓励农业生产。

法天而皇:法天:效法天象;皇:古代对帝王的尊称。指圣明的帝王效法天象来治理国家。

法地而帝:法地:效法地形;帝:古代对帝王的尊称。指贤明的帝王效法地形来治理国家。

法人而伯:法人:效法法律;伯:古代对诸侯的尊称。指智慧的主公效法法律来治理国家,成为诸侯之长。

乘天之时:乘天之时:利用天时。指利用自然规律和季节变化来发展农业生产。

春植谷、秋植麦、夏长成、冬备藏:这是根据季节变化安排农业生产的具体措施。

因地之利:因地之利:根据地理条件利用资源。指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来开发和利用资源。

沃野之饶:沃野:肥沃的土地;饶:富饶。指富饶的平原地区。

山海之利:山海:山和海;利:资源。指山和海中的资源。

商旅:商旅:商人。指从事商业活动的人。

饬力以长地之财:饬力:整顿力量;长:增加。指通过整顿力量来增加土地的财富。

农:指农业生产。

女功:指女红,即女子的纺织、缝纫等手工艺。

云梦之毛羽:云梦:古代地名,指云梦泽地区;毛羽:鸟羽。指云梦地区出产的鸟羽。

黔溪之丹砂:黔溪:古代地名,指黔中地区;丹砂:朱砂。指黔中地区出产的朱砂。

荆扬之皮革角骨:荆扬:古代地名,指荆州和扬州地区;皮革角骨:皮革和角骨。指荆州和扬州地区出产的皮革和角骨。

江衡之柟梓:江衡:古代地名,指江陵和衡阳地区;柟梓:一种树木。指江陵和衡阳地区出产的柟梓树。

会稽之竹箭:会稽:古代地名,指会稽山地区;竹箭:竹制的箭。指会稽山地区出产的竹箭。

燕齐之鱼盐旃裘:燕齐:古代地名,指燕地和齐国地区;鱼盐旃裘:鱼盐和毛皮衣。指燕地和齐国地区出产的鱼盐和毛皮衣。

兖豫之漆枲絺苎:兖豫:古代地名,指兖州和豫州地区;漆枲絺苎:漆树、枲麻、细布和麻布。指兖州和豫州地区出产的漆树、枲麻、细布和麻布。

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之剑,燕之角,荆之簳,汾胡之笴,吴越之金锡:这里列举了不同地区出产的特产,如郑国的刀、宋国的斤、鲁国的削、吴国的剑、燕国的角、荆州的簳、汾胡地区的笴、吴越地区的金锡等。

涿鹿,邯郸,温轵,荥阳,临淄,宛邱,阳翟,二周,具区,云梦,钜鹿,孟瀦:这些都是古代的地名,列举了不同地区的名称。

匹庶:匹庶:平民百姓。

厌柚橘:厌:满足;柚橘:柚子和橘子。指百姓对柚子和橘子的满足。

神农教耕而王天下:神农:传说中的农业始祖;王天下:统一天下。指神农通过教民耕作而统一天下。

汤武战伐而服诸侯:汤武:商汤和周武王;服诸侯:使诸侯臣服。指商汤和周武王通过战争使诸侯臣服。

仓庾实:仓庾:仓库;实:充实。指仓库充实。

人知礼义:人:人民;礼义:礼节和道义。指人民懂得礼节和道义。

东向而并诸侯:东向:面向东方;并诸侯:使诸侯归并。指面向东方,使诸侯归并。

垦草之令:垦草:开垦荒地;令:命令。指开垦荒地的命令。

籴:籴:购买粮食。

粜:粜:出售粮食。

逆旅:逆旅:旅馆。

山泽:山泽:山林和水泽。

酒肉之价:酒肉之价:酒和肉的价格。

关市之赋:关市之赋:关税和市场税。

致:致:达到。

市井:市井:市场。

货财:货财:财物。

智强於内而富於外:智强於内:国内强大;富於外:国外富有。

力富於内而强於外:力富於内:国内富有;强於外:国外强大。

王之业:王之业:帝王的基业。

智不战:智不战:用智慧不用武力。

农不瞻:农不瞻:不依赖农业。

过此以往而致富强者,未之有也:过此以往:超过这个范围;未之有也:从来没有过。指超过这个范围去追求富强是不可能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国有富强篇-评注

经曰:国之所以富强者,审权以操柄,审数以御人。

此句强调了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审慎地掌握权力和运用策略。‘审权’和‘审数’分别代表了政治智慧和策略运用的能力,是治国理政的核心要素。

课农者,术之事,而富在粟;谋战者,权之事,而强在兵。

这句话指出农业和军事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支柱。‘课农’指的是农业技术的提升,‘谋战’则强调军事策略的重要性。粮食和兵力是国家富强的物质基础。

故曰:‘兴兵而伐叛,则武爵任;武爵任,则兵强。按兵而劝农桑,农桑劝,则国富。’

此句总结了国家富强的策略,即通过军事手段维护国家稳定,同时发展农业以增加国力。‘武爵任’和‘农桑劝’分别体现了军事和农业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国不法地,不足以成其富;兵不法谋,不足以成其强。

这句话强调了国家治理必须遵循地理环境和军事策略,否则无法实现富强。

古者,圣人法天而皇,贤君法地而帝,智主法人而伯,乘天之时,因地之利,用人之力,乃可富强。

此句提出了古代圣贤治国理政的原则,即效法自然规律,利用地理优势,发挥人力资源,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乘天之时者,春植谷、秋植麦、夏长成、冬备藏。

这句话描述了根据季节变化进行农业生产的方法,体现了古代农业的智慧。

因地之利者,国有沃野之饶,而人不足於食者,器用不备也;国有山海之利,而人不足於财者,商旅不备也。

此句强调了根据地理条件发展农业和商业的重要性,‘器用’和‘商旅’分别代表了农业和商业的基础设施。

通四方之珍异,以有易无,谓之商旅。

这句话说明了通过贸易交流,互通有无,是商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饬力以长地之财,用资军实,谓之农。

此句强调了农业对于国家军事力量的支持作用,‘饬力’和‘长地之财’分别代表了农业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利用。

夫理丝麻,以成衣服,谓之女功。

这句话描述了古代女性在纺织业中的重要作用,‘女功’代表了女性的劳动成果。

云梦之毛羽,黔溪之丹砂,荆扬之皮革角骨,江衡之柟梓,会稽之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枲絺苎,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之剑,燕之角,荆之簳,汾胡之笴,吴越之金锡,此地之财也。

这段描述了中国古代各地的特产和资源,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地理分布和经济特点。

燕之涿鹿,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陈之宛邱,郑之阳翟,洛川之二周,越之具区,楚之云梦,齐之钜鹿,宋之孟瀦,此地之良也。

这段描述了中国古代各地的地名,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地理分布。

非有灾害疾病而贫者,非惰则奢;世无奇业而独富贵者,非俭则力。

这句话指出贫困和富贵的原因,‘惰’和‘奢’代表了懒惰和奢侈,‘俭’和‘力’则代表了勤俭和努力。

同列而相臣篇者,贫富使然也;同贯而相兼并者,强弱使然也;同地而或强或弱者,理乱使然也。

这段描述了社会贫富、强弱和治理状况的关系,‘理乱’代表了社会的治理状况。

苟有道理,地足容身,事可致也;苟有市井,交易所通,货财可积也。

这句话强调了社会秩序和商业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性。

夫有容身之地,智者不言弱;有市井之利,智者不言贫。

这段描述了有稳定的生活基础和商业机会,智者不会自认为弱或贫。

地诚任,不患无财;人诚用,不畏强御。

这句话强调了地理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地诚任’和‘人诚用’分别代表了地理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汤武战伐而服诸侯。

这句话以神农和汤武为例,说明了通过农业和军事手段实现国家统一和富强的历史事实。

国愚,则智可以强国;国智,则力可以强人。

这段描述了智慧和力量在国家富强中的作用,‘国愚’和‘国智’分别代表了国家智慧和力量。

用智者,可以强於内而富於外;用力者,可以富於内而强於外。

这句话强调了智慧和力量在内外政策中的重要性。

是以,汉武帝南平百粤,以为园囿;却羌胡,以为苑圃。

这段描述了汉武帝通过军事手段扩大国土,体现了军事力量对于国家富强的作用。

珍怪异物,充於後宫;騊駼駃騠,实於外厩。

这句话描述了汉武帝通过战争获取珍奇异宝,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富强。

匹庶乘坚良人,间厌柚橘,此谓智强於内而富於外。

这段描述了汉武帝通过智慧和军事手段实现国家富强,‘智强於内’和‘富於外’分别代表了国家内部和外部的发展。

秦孝公行垦草之令,使商不得籴、农不得粜;废逆旅、禁山泽、贵酒肉之价、重关市之赋,使农佚而商劳。

这段描述了秦孝公通过改革政策,限制商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智慧。

行之数年而仓庾实,人知礼义。

这句话描述了秦孝公改革政策的效果,‘仓庾实’和‘人知礼义’分别代表了国家的物质基础和道德建设。

至於始皇,以为之资,东向而并诸侯,此为力富於内而强於外也。

这段描述了秦始皇通过军事手段统一六国,体现了国家力量对于国家富强的作用。

故知王之业,非智不战,非农不瞻,过此以往而致富强者,未之有也。

这句话总结了国家富强的关键在于智慧和农业,强调了这两者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国有富强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59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