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三章-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三章-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远离人。如果有人为了追求道而远离人,那么这种道就不能称之为道。
《诗经》上说:‘砍伐斧柄,砍伐斧柄,其法则并不远。’拿着斧柄去砍伐斧柄,斜眼一看,还以为很远。所以君子以人治人,改正错误就停止。
忠恕之道离道不远。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的道有四个方面,我孔丘一个也没能做到:要求儿子侍奉父亲,我没能做到;要求臣子侍奉君主,我没能做到;要求弟弟侍奉兄长,我没能做到;要求朋友先施恩惠,我没能做到。平常的德行要实践,平常的言语要谨慎;有不足之处,不敢不努力;有余裕之处,不敢用尽。言语要顾及行为,行为要顾及言语。君子怎么能不诚实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三章-注解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通常指的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或法则,也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道德和行为的正确性。
诗云:引自《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反映了周朝早期的社会生活和思想。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出自《诗经·小雅·伐柯》,比喻做事应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这些规则和原则并不遥远,就在身边。
忠恕: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忠指尽心尽力,恕指宽容和理解他人。
君子:在儒家思想中,君子是指有道德修养、品行高尚的人。
庸德:指平常的德行,即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庸言:指平常的言语,即日常交流中的言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三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论语》,是孔子关于道德和人际关系的深刻阐述。孔子在这里强调了‘道’与人的关系,指出真正的道不应远离人,而是应该贴近人的生活和实践。通过引用《诗经》中的‘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孔子进一步阐释了遵循规则和原则的重要性,这些规则和原则并不遥远,而是应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孔子提出的‘忠恕违道不远’是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精炼总结。忠恕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孔子通过自我反省,表达了自己在实践这些原则时的不足,这种自省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视。
此外,孔子提到的‘君子之道四’,即事父、事君、事兄、先施于朋友,这些都是儒家伦理中的基本要求,强调了在不同社会角色中的责任和义务。孔子的这种思想,对于后世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最后,孔子强调的‘言顾行,行顾言’,是对言行一致的要求,这是儒家对于君子行为的基本规范。通过这种规范,儒家试图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其中每个人都能够按照道德规范行事,从而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