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人无勇怯篇-原文
经曰:勇怯有性,强弱有地。
秦人劲、晋人刚、吴人怯、蜀人懦、楚人轻、齐人多诈、越人浇薄、海岱之人壮、崆峒之人武、燕赵之人锐、凉陇之人勇、韩魏之人厚,地势所生,人气所受,勇怯然也。
且勇怯在谋,强弱在势。
谋能势成,则怯者勇;谋夺势失,则勇者怯。
既言秦人劲:申屠之子,败於嶢关;杜洪之将,北於[水戏]水;则秦人何得而称劲。
吴人怯:吴王夫差,兵无敌於天下,败齐於艾陵,长晋於黄池,则吴人何得而称怯。
蜀人懦:诸葛孔明,撮巴蜀之众,窥兵中原,身为殭尸,而威加魏将,则蜀人何得而称懦。
楚人轻:项羽破秦,虏王离,杀苏角,威加海内,诸侯俯伏,莫敢窥视,则楚人何得而称轻。
齐人多诈:田横感五百死士,东奔海岛,及横死,同日而伏剑,则齐人何得而称诈。
越人浇薄:越王勾践,以残亡之国,恤孤老之众,九年灭吴,以弱攻强,以小取大,则越人何得而称浇薄。
燕赵之人锐:蚩尤败於涿鹿,燕丹死於易水,王濬缚於蓟门,公孙戮於上谷,则燕赵之人何得而称锐。
凉陇之人勇:……所以勇怯在乎法,成败在乎智;怯人使之以刑,则勇;勇人使之以赏,则死。
能移人之性、变人之心者,在刑赏之间。
勇之与怯於人何有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人无勇怯篇-译文
经书上说:勇敢和胆怯各有其天性,强弱各有其地理环境。秦人刚强、晋人刚毅、吴人胆怯、蜀人懦弱、楚人轻率、齐人多诈、越人轻薄、海岱地区的人强壮、崆峒地区的人勇猛、燕赵地区的人锋利、凉陇地区的人勇敢、韩魏地区的人敦厚,这些都是由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人的性格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的,所以有勇敢和胆怯的区别。而且勇敢和胆怯在于策略,强弱在于形势。策略得当,形势有利,那么胆小的人也能变得勇敢;策略失败,形势不利,那么勇敢的人也会变得胆怯。
既然说到秦人刚强:申屠的儿子在嶢关战败;杜洪的将领在[水戏]水战败;那么秦人怎么能被称为刚强呢。
吴人胆怯:吴王夫差,军队在天下无敌,曾在艾陵战败齐国,在黄池战胜晋国,那么吴人怎么能被称为胆怯呢。
蜀人懦弱:诸葛孔明,带领巴蜀的军队,窥视中原,虽然身体虚弱,但威震魏国将领,那么蜀人怎么能被称为懦弱呢。
楚人轻率:项羽打败秦国,俘虏王离,杀死苏角,威震四海,诸侯都臣服,没有人敢窥视,那么楚人怎么能被称为轻率呢。
齐人多诈:田横感动了五百名死士,向东逃到海岛,等到田横死后,这些死士同一天自杀,那么齐人怎么能被称为多诈呢。
越人轻薄:越王勾践,以一个残破的国家,关怀孤寡老人,经过九年灭掉吴国,以弱攻强,以小胜大,那么越人怎么能被称为轻薄呢。
燕赵地区的人锋利:蚩尤在涿鹿战败,燕丹在易水战死,王濬在蓟门被俘,公孙在上谷被杀,那么燕赵地区的人怎么能被称为锋利呢。
凉陇地区的人勇敢:……所以勇敢和胆怯在于法律,成败在于智慧;对胆小的人用刑法,他们就会变得勇敢;对勇敢的人用奖赏,他们就会拼死。能够改变人的性格、转变人的心志的,在于刑法和奖赏之间。勇敢和胆怯对于人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人无勇怯篇-注解
勇怯:勇怯是指人的勇敢和胆怯,这里的’勇’通常指勇敢、有胆量,’怯’则指胆小、缺乏勇气。
强弱:强弱指的是力量的大小、实力的强弱。
秦人:秦人指秦朝的居民,这里泛指秦国的人。
晋人:晋人指晋国的居民,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吴人:吴人指吴国的居民,吴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蜀人:蜀人指蜀国的居民,蜀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四川地区。
楚人:楚人指楚国的居民,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地区。
齐人:齐人指齐国的居民,齐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山东地区。
越人:越人指越国的居民,越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位于今天的浙江地区。
海岱之人:海岱之人指海岱地区的居民,海岱地区包括今天的山东和江苏部分地区。
崆峒之人:崆峒之人指崆峒山的居民,崆峒山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燕赵之人:燕赵之人指燕国和赵国的居民,燕国和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凉陇之人:凉陇之人指凉州和陇西地区的居民,这些地区位于今天的甘肃、宁夏一带。
韩魏之人:韩魏之人指韩国和魏国的居民,韩国和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地势所生:地势所生指人的性格和特点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气所受:人气所受指人的性格和特点受到当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谋:谋指策略、计谋。
势:势指形势、实力。
兵:兵指军队、兵力。
战败:战败指在战斗中失败。
兵无敌於天下:兵无敌於天下指军队在天下无敌,形容军队的强大。
兵败:兵败指军队在战斗中失败。
死士:死士指愿意为某种目的而牺牲自己的勇士。
东奔海岛:东奔海岛指逃往海岛。
灭吴:灭吴指灭亡吴国。
弱攻强:弱攻强指弱小的国家或势力攻打强大的国家或势力。
锐:锐指锋利、锐利,这里指人的勇猛和锐气。
法:法指法律、规则。
智:智指智慧、才智。
刑:刑指刑罚、惩罚。
赏:赏指奖赏、奖励。
移人之性:移人之性指改变人的性格。
变人之心:变人之心指改变人的思想或信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人无勇怯篇-评注
经曰:勇怯有性,强弱有地。
此句开篇即点明勇怯与强弱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地域、民族性格有关。‘性’与‘地’在此处分别指代人的性格与地理环境,强调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人的性格受到地理环境的塑造。
秦人劲、晋人刚、吴人怯、蜀人懦、楚人轻、齐人多诈、越人浇薄、海岱之人壮、崆峒之人武、燕赵之人锐、凉陇之人勇、韩魏之人厚,地势所生,人气所受,勇怯然也。
此段列举了不同地域民族的性格特点,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了其性格形成的原因。‘劲’、‘刚’、‘怯’、‘懦’、‘轻’、‘诈’、‘浇薄’、‘壮’、‘武’、‘锐’、‘勇’、‘厚’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各民族的性格特征。
且勇怯在谋,强弱在势。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勇怯与强弱的关系,指出智谋和形势是决定勇怯与强弱的关键。‘谋’与‘势’在此处分别指代智谋和形势,强调在战争中智谋和形势的重要性。
谋能势成,则怯者勇;谋夺势失,则勇者怯。
此句进一步说明,在正确的谋略和有利的形势下,即使是怯懦之人也能表现出勇敢;反之,在谋略失误或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勇敢之人也可能变得怯懦。
既言秦人劲:申屠之子,败於嶢关;杜洪之将,北於[水戏]水;则秦人何得而称劲。
此段以秦人为例,指出即使秦人性格刚劲,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失败,说明勇怯与强弱并非绝对,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
吴人怯:吴王夫差,兵无敌於天下,败齐於艾陵,长晋於黄池,则吴人何得而称怯。
此段以吴王夫差为例,说明吴人在某些情况下也能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反驳了吴人怯懦的观点。
蜀人懦:诸葛孔明,撮巴蜀之众,窥兵中原,身为殭尸,而威加魏将,则蜀人何得而称懦。
此段以诸葛亮为例,说明蜀人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展现出强大的军事才能,反驳了蜀人懦弱的看法。
楚人轻:项羽破秦,虏王离,杀苏角,威加海内,诸侯俯伏,莫敢窥视,则楚人何得而称轻。
此段以项羽为例,说明楚人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力量,反驳了楚人轻视他人的看法。
齐人多诈:田横感五百死士,东奔海岛,及横死,同日而伏剑,则齐人何得而称诈。
此段以田横为例,说明齐人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展现出忠诚和勇敢,反驳了齐人多诈的说法。
越人浇薄:越王勾践,以残亡之国,恤孤老之众,九年灭吴,以弱攻强,以小取大,则越人何得而称浇薄。
此段以越王勾践为例,说明越人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反驳了越人浇薄的说法。
燕赵之人锐:蚩尤败於涿鹿,燕丹死於易水,王濬缚於蓟门,公孙戮於上谷,则燕赵之人何得而称锐。
此段以蚩尤、燕丹、王濬、公孙为例,说明燕赵人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展现出勇敢和坚韧,反驳了燕赵人锐利的说法。
凉陇之人勇:……所以勇怯在乎法,成败在乎智;怯人使之以刑,则勇;勇人使之以赏,则死。能移人之性、变人之心者,在刑赏之间。
此段指出,勇怯与成败取决于法治和智谋。通过刑赏手段可以改变人的性格和心态,从而影响勇怯与成败。‘法’与‘智’在此处分别指代法治和智谋,强调法治和智谋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勇之与怯於人何有哉!
此句以反问的形式强调,勇怯并非人的本质属性,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从而进一步阐述文章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