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主有道德篇-原文
经曰:古者,三皇得道之统,立於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天下无所归其功;
五帝则天法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相让其功。
道德废,王者出,而尚仁义;
仁义废,伯者出,而尚智力;
智力废,战国出,而尚谲诈;
圣人知道不足以理,则用法;
法不足以理,则用术;
术不足以理,则用权;
权不足以理,则用势;
势用,则大兼小、强吞弱.
周建一千八百诸侯,其并为六国,六国连兵结难,战争方起。
六国之君,非疏道德而亲权势。
权势用,不得不亲;
道德废,不得不疏其理然也。
唯圣人能反始复本,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理天下正者,名法也。
奇者,权术也。
以名法理国,则万物不能乱;
以权术用兵,则天下不能敌;
以无事理天下,则万物不能挠。
不挠,则神清。
神清者,智之原。
智者,心之府。
神清、智平,乃能形物之情。
人主知万物之情,裁而用之,则君子小人,不失其位。
夫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
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
宁过於君子,无失於小人。
过於君子,则人阙其理;
失於小人,则物罹其殃。
故曰:「人不监於流水,而监於止水。」
以其清且平也。
人主之道清平,则任人不失其才,六官各守其职。
四封之内,百姓之事,任之於相;
四封之外,敌国之事,任之於将。
语曰:「将、相明,国无兵。」
舜以干戚而服有苗,鲁以頖宫而来淮夷。
以道胜者,帝;
以德胜者,王;
以谋胜者,伯;
以力胜者,强。
强兵灭,伯兵绝,帝王之兵前无敌人;
主之道,信其然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主有道德篇-译文
古书上说:在古代,三皇掌握了得道的统绪,位于中央,神明与自然一同游走,以此来安抚四方,天下的人都不认为这是他们的功劳;五帝效法天地,有言有令,天下因此太平,君臣之间相互谦让功劳。
当道德衰落时,王者出现,开始崇尚仁义;仁义衰落时,诸侯出现,开始崇尚智力;智力衰落时,战国时期到来,开始崇尚欺诈;圣人知道单靠道德不足以治理天下,于是采用法律;法律不足以治理时,采用权谋;权谋不足以治理时,采用权变;权变不足以治理时,采用势力;势力一旦被运用,就会大并小、强吞弱。
周朝建立了1800个诸侯国,它们最终合并成了六个大国,这六个大国相互连兵结盟,战争才刚刚开始。六个国家的君主并不是因为疏远道德而亲近权势。权势一旦被运用,不得不亲近;道德一旦衰落,不得不疏远,这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圣人能够回归本源,恢复根本,以此来治理国家,用奇特的策略用兵,用不干预的方式治理天下,这种治理方式被称为名法。奇特的方法,就是权术。用名法来治理国家,那么万物就不能混乱;用权术来用兵,那么天下就没有敌人可以抵挡;用不干预的方式治理天下,那么万物就不能扰乱。不扰乱,那么心灵就会清明。心灵清明,是智慧的根源。智慧,是心灵的宝库。心灵清明、智慧平和,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君主了解万物的本质,裁断并利用它们,那么君子和小人就不会失去他们的位置。德行深厚而地位低微的人,被称为过错;德行浅薄而地位尊贵的人,被称为失职。宁愿有过错于君子,也不要失职于小人。有过错于君子,那么人们就会失去他们的道理;失职于小人,那么万物就会遭受灾祸。所以说:‘人不是从流动的水中反省,而是从静止的水中反省。’因为静止的水清澈且平和。君主的道路如果是清澈平和的,那么任用的人就不会失去他们的才能,六官各自坚守他们的职责。在国境之内,百姓的事情,由宰相负责;在国境之外,敌国的事情,由将军负责。俗话说:‘将军和宰相明智,国家就没有军队的困扰。’舜用干戚(古代兵器)来安抚有苗,鲁国用頖宫(宫殿)来招安淮夷。用道德取胜的,是帝王;用德行取胜的,是王;用谋略取胜的,是诸侯;用武力取胜的,是强国。强国的军队被消灭,诸侯的军队被断绝,帝王的军队面前没有敌人;君主的道理,确实如此。
人主之道,确实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主有道德篇-注解
三皇:指传说中的上古时期的三位圣王,即伏羲、神农、黄帝,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起源。
五帝:指传说中的上古时期的五位圣王,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他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发展。
道德:指古代哲学中强调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如仁、义、礼、智、信等。
仁义: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指爱人之心,义指行为之正。
伯者:古代诸侯国中的强国领袖,有时也指有德行的诸侯。
智力:指智慧和力量,包括政治智慧和军事力量。
战国:指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
谲诈:指欺诈和狡猾的行为。
圣人:指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通常指古代的圣贤。
法:指法律、规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术:指权谋之术,是处理复杂问题的策略。
权:指权力,是统治者对国家和社会的控制力。
势:指势力,指国家或个人的力量和影响力。
周建一千八百诸侯:指周朝建立时,分封了一千八百个诸侯国。
六国:指战国时期六个强大的诸侯国,即齐、楚、燕、韩、赵、魏。
权势用:指使用权势和力量。
道德废:指道德原则和规范被忽视或废弃。
反始复本:指回归到最初的原则和根本。
名法:指以法律和名分来治理国家。
奇:指非常规、出奇制胜的方法。
权术:指权谋之术,是处理复杂问题的策略。
神清:指精神清醒,思想清晰。
智:指智慧,是处理问题的能力。
心之府:指心灵,是智慧和思考的源泉。
形物之情:指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主:指君主,国家的统治者。
六官:指古代官制中的六个主要官职,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宗伯。
四封之内:指国家边境以内。
四封之外:指国家边境以外。
干戚:古代的武器,干是盾牌,戚是斧头。
頖宫:古代宫殿的名称。
淮夷:古代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
帝:指帝王的称号,代表最高的统治地位。
王:指王的称号,代表较高的统治地位。
伯:指伯的称号,代表诸侯国中的领袖。
强:指强国,指国力强大的国家。
主之道:指君主的统治之道。
信其然矣:指确实如此,表示肯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人谋上-主有道德篇-评注
经曰:古者,三皇得道之统,立於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天下无所归其功;五帝则天法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相让其功。
此段古文首先回顾了古代三皇五帝时期的治理理念。三皇得道之统,意味着他们掌握了自然的法则,能够顺应天地之道,神与化游,意味着他们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抚四方而不需要将功归于己。五帝则天法地,说明他们遵循自然规律,以天地的法则来治理国家,君臣之间相互尊重,功绩共享,这种治理方式使得天下太平。
道德废,王者出,而尚仁义;仁义废,伯者出,而尚智力;智力废,战国出,而尚谲诈;圣人知道不足以理,则用法;法不足以理,则用术;术不足以理,则用权;权不足以理,则用势;势用,则大兼小、强吞弱。
这段话揭示了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即随着道德的衰败,治理国家的手段也不断演变。从王者尚仁义,到伯者尚智力,再到战国时期的尚谲诈,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和治理方式的变迁。最后,提到了圣人使用法、术、权、势等手段,以及势用导致的大兼小、强吞弱的现象,这些都是对历史发展过程中权力斗争和治理手段的深刻反思。
周建一千八百诸侯,其并为六国,六国连兵结难,战争方起。六国之君,非疏道德而亲权势。权势用,不得不亲;道德废,不得不疏其理然也。
这段古文描述了周朝末年诸侯割据、战争频发的局面。周朝曾建立了一千八百个诸侯国,最终并成为六国,六国之间连年战争。六国之君虽然并非疏远道德,但为了维护权势,不得不亲近权势。这种情况下,道德的沦丧和权势的膨胀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
唯圣人能反始复本,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理天下正者,名法也。奇者,权术也。
这里强调了圣人在治理国家时的智慧。他们能够回归根本,以正理国,运用奇妙的权术来用兵,以无事理天下,保持国家的稳定。名法即是正名定法,通过明确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奇者,权术也,指的是灵活运用权谋策略。
以名法理国,则万物不能乱;以权术用兵,则天下不能敌;以无事理天下,则万物不能挠。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名法、权术和无事理国的治理效果。名法可以使国家秩序井然,权术可以使国家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无事理国则能使国家不受外扰,保持稳定。
不挠,则神清。神清者,智之原。智者,心之府。
这里将神清与智慧联系起来,认为神清是智慧的源泉,而智慧则是心灵的宝库。只有神清、智平,才能洞察万物之情。
人主知万物之情,裁而用之,则君子小人,不失其位。夫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
这段话讲述了君主如何根据万物之情来治理国家,使君子小人各得其所。德厚而位卑被视为过错,德薄而位尊则被视为失职。
宁过於君子,无失於小人。过於君子,则人阙其理;失於小人,则物罹其殃。
这句话强调了在治理国家时,宁可选择过错于君子,也不要让小人失职。因为过错于君子可能会影响国家治理的合理性,而失职于小人则可能导致国家遭受灾难。
故曰:「人不监於流水,而监於止水。」以其清且平也。
这句话引用了古人的智慧,指出人们应该以平静的水面为镜,因为平静的水面能够反映出真实的自我。这里比喻君主应该以平静的心态来治理国家。
人主之道清平,则任人不失其才,六官各守其职。四封之内,百姓之事,任之於相;四封之外,敌国之事,任之於将。
这段话强调了君主治理国家时应该保持清平之道,任用人才,使六官各司其职。在国内,百姓之事由宰相负责;在国外,敌国之事由将军负责。
语曰:「将、相明,国无兵。」舜以干戚而服有苗,鲁以頖宫而来淮夷。
这句话引用了古语,指出如果将相明智,国家就不需要动用武力。舜以干戚(古代武器)服有苗,鲁国以頖宫(宫殿)来招抚淮夷,都是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事例。
以道胜者,帝;以德胜者,王;以谋胜者,伯;以力胜者,强。
这段话总结了不同的胜利方式,认为以道德取胜的是帝,以德行取胜的是王,以智谋取胜的是伯,以武力取胜的是强。
强兵灭,伯兵绝,帝王之兵前无敌人;主之道,信其然矣。
这句话指出,强大的军队会被消灭,智谋过人的伯者会被淘汰,而帝王之兵则无敌于天下。这反映了帝王治理国家的正确之道,即以道德、德行和智谋为基础,而不是单纯的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