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谋攻篇

作者: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前470年),春秋时期吴国的著名军事家,兵法学派的开创人。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一,对全球各地的军事理论与战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的古代军事理论书籍,是世界最早的兵法经典之一。全书共分为十三篇,涵盖了军事战略、战术、指挥、情报、兵员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总结了战争中的基本原则,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理念,提出了许多关于兵力调配、兵种运用、战争决策的原则。孙子兵法对战争中的谋略和智慧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被誉为“兵学圣典”,并且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谋攻篇-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使敌人全国屈服是上策,摧毁敌人国家次之;使敌人全军屈服是上策,摧毁敌人军队次之;使敌人全旅屈服是上策,摧毁敌人旅次之;使敌人全卒屈服是上策,摧毁敌人卒次之;使敌人全伍屈服是上策,摧毁敌人伍次之。因此,百战百胜,并不是最高明的;不用战斗就能使敌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攻打敌人的计谋,其次是破坏敌人的外交联盟,再次是攻打敌人的军队,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打城池是不得已而为之。制作攻城用的工具,准备器械,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靠近城墙,又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如果将领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而盲目进攻,导致士兵伤亡三分之一,但城池仍未攻下,这就是攻城的大祸。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屈服而不必通过战斗,能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必攻打,能摧毁敌人的国家而不必长期作战,一定要以保全的方式来争胜于天下。所以,军队不疲惫而胜利可以保全,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用兵的原则是:敌人多就围困他们,敌人少就攻打他们,敌人力量加倍就分散他们,敌人力量相当就与他们战斗,敌人力量弱就避开他们。所以,弱小的敌人如果坚守,就会被强大的敌人俘虏。

将领是国家的辅佐者。辅佐得周全,国家必然强大;辅佐有漏洞,国家必然弱小。

因此,君主对军队的担忧有三:不知道军队不能前进却命令他们前进,不知道军队不能撤退却命令他们撤退,这叫做‘縻军’;不知道军队的事务,却参与军队的政务,这样会让士兵感到困惑;不知道军队的权变,却参与军队的职责,这样会让士兵产生疑虑。如果三军既困惑又疑虑,那么来自各国的困难就会到来,这叫做‘乱军引胜’。

因此,知道胜利的方法有五种:知道可以战斗和不可以战斗的人会胜利,知道如何运用兵力的多少的人会胜利,上下同心的人会胜利,有备无患的人会胜利,将领有才能而君主不干预的人会胜利。这五种,就是知道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的人,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的人,胜败各半;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的人,每次战斗都会有危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谋攻篇-注解

全国:指使敌方国家完全臣服,而不只是征服其领土。

破国:指通过战争摧毁敌国的政治结构和统治秩序。

全军:指使敌方军队完全失去战斗能力。

破军:指摧毁敌方的部分军队。

全旅:指使敌方的旅(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完全失去战斗力。

破旅:指摧毁敌方的部分旅。

全卒:指使敌方的卒(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完全失去战斗力。

破卒:指摧毁敌方的部分卒。

全伍:指使敌方的伍(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完全失去战斗力。

破伍:指摧毁敌方的部分伍。

上兵伐谋:指高明的用兵之道在于谋略,而不是直接交战。

伐交:指通过外交手段削弱敌人。

伐兵:指通过军事手段削弱敌人。

攻城:指直接攻击敌方的城池。

修橹轒辒:指制作攻城用的木制器械。

具器械:指准备各种战争器械。

距堙:指挖掘壕沟。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指将领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像蚂蚁一样盲目地攻城。

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指在攻城过程中,士兵伤亡三分之一,但城池仍未被攻下。

此攻之灾也:指这是攻城战争中的灾难。

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指不用战斗就能使敌人屈服。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指不用直接攻城就能夺取敌城。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指不用长期战争就能摧毁敌国。

必以全争于天下:指必须以保全的方式去争夺天下。

兵不顿而利可全:指在战斗中不使军队疲惫,而能够保全胜利。

此谋攻之法也:指这就是谋攻的策略。

十则围之:指如果兵力是敌人的十倍,就将其围困。

五则攻之:指如果兵力是敌人的五倍,就发起攻击。

倍则分之:指如果兵力是敌人的两倍,就分散敌人。

敌则能战之:指如果兵力与敌人相当,就勇敢战斗。

少则能逃之:指如果兵力少于敌人,就设法逃跑。

不若则能避之:指如果实力不如敌人,就设法避开。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指面对小敌要坚定,面对大敌要能够被擒。

国之辅也:指将领是国家的辅佐者。

辅周,则国必强:指如果将领辅佐得力,国家必然强大。

辅隙,则国必弱:指如果将领辅佐不力,国家必然弱小。

縻军:指束缚军队,使其无法自由行动。

同三军之政:指不了解军事,却干预军队的政务。

同三军之任:指不了解军事,却干预军队的职责。

乱军引胜:指由于指挥混乱,导致军队失去胜利的机会。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指知道何时可以战斗何时不可以战斗的人会胜利。

识众寡之用者胜:指知道如何使用兵力多寡的人会胜利。

上下同欲者胜:指上下齐心协力的人会胜利。

以虞待不虞者胜:指有准备应对突发情况的人会胜利。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指将领有才能而君主不干预的人会胜利。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指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指了解自己但不知道敌人,胜败各半。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指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敌人,每次战斗都会有危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谋攻篇-评注

孙子开篇即提出了用兵的最高原则,‘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这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强调的保全实力、避免无谓损失的核心思想。孙子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是通过直接的战斗来取胜,而是通过智谋和策略使敌人屈服,这种策略性的胜利远胜于直接的军事胜利。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孙子对战争的理解。孙子认为,虽然百战百胜的将领值得尊敬,但真正的善战者是通过智谋和策略,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不战而胜的策略才是最高明的。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提出了用兵的四个层次,首先是‘伐谋’,即通过智谋来制服敌人,其次是‘伐交’,通过外交手段来削弱敌人,再次是‘伐兵’,即直接交战,最后才是‘攻城’,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这体现了孙子兵法中重视谋略和外交的特点。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句话揭示了攻城是下策,因为攻城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风险极高。孙子在这里强调了用兵的谨慎和智慧。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这句话强调了善用兵者应追求的是全面胜利,而不是局部胜利,通过非战、非攻、非久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的强大。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提出了谋攻之法,即通过巧妙的策略和计谋,使敌人不战而降,这是用兵的最高境界。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句话阐述了用兵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根据敌我力量的对比,采取不同的战术。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认为,将领是国家的辅佐者,将领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这句话指出了君主要避免的三种错误,即不了解军队的实际情况而盲目指挥,这会导致军队的混乱和失败。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这句话强调了军队的团结和信任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子提出了五种知胜之道,即了解何时可以战斗,何时不可以战斗;了解兵力多少的运用;上下同心;有备无患;将领有能力而君主不干预。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句话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即了解自己和敌人,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谋攻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59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