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行军篇

作者: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前470年),春秋时期吴国的著名军事家,兵法学派的开创人。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一,对全球各地的军事理论与战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的古代军事理论书籍,是世界最早的兵法经典之一。全书共分为十三篇,涵盖了军事战略、战术、指挥、情报、兵员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总结了战争中的基本原则,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理念,提出了许多关于兵力调配、兵种运用、战争决策的原则。孙子兵法对战争中的谋略和智慧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被誉为“兵学圣典”,并且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行军篇-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行军篇-译文

孙子说:大凡军队的部署和对抗敌人:要避开山脉而依靠山谷,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地方而处在高处,在险峻的地方不要强行攀登,这就是在山地部署军队的方法。渡过河流要远离河流;敌人渡河而来,不要在河内迎击他们,等他们渡到一半时再攻击,这样有利;想要战斗的,不要靠近河流迎击敌人;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地方而处在高处,不要迎着水流,这就是在水上部署军队的方法。穿越荒野和沼泽,要迅速离开不要停留;如果在荒野和沼泽中与敌人交战,一定要靠近水源和草地,背靠树木,这就是在荒野和沼泽部署军队的方法。在平原上部署军队,要选择容易的地方,右边背靠高地,前面是死地后面是生地,这就是在平原上部署军队的方法。这四种部署军队的方法,是黄帝战胜四帝的原因。

大凡军队都喜欢高地而厌恶低地,重视阳光而轻视阴暗,保养生命而选择坚实的地方,军队没有百病,这就是必胜之道。丘陵和堤防,一定要部署在阳光的一面,右边背靠它们。这样的军事部署,是利用了地理的优势。

下雨时,水沫涌来,想要渡河的,要等到水流稳定后再行动。

凡是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的地方,一定要迅速离开,不要靠近。我远离这些地方,敌人靠近它们;我迎击敌人,敌人背靠它们。

军队行进中遇到险阻、淤泥、芦苇、山林、茂密的植被,一定要仔细搜索,因为这些地方是敌人埋伏的地方。

敌人靠近而安静,是依靠险阻;敌人远离而挑战,是想要让人进攻;如果敌人驻扎在容易的地方,那是他们有利。

树木摇动,说明敌人来袭;草丛中有许多障碍,说明敌人有疑兵之计;鸟儿飞起,说明敌人有伏兵;野兽惊慌,说明敌人有大规模的行动;尘土高而尖锐,说明敌人的车辆来了;尘土低而宽广,说明敌人的步兵来了;尘土散乱而有条理,说明敌人正在砍柴;尘土少而频繁移动,说明敌人正在扎营。

言辞谦卑而准备充分的是进攻;言辞强硬而驱赶的是撤退;轻车先出并停在旁边的是布阵;没有约束而请求和谈的是有计谋;快速奔跑并布兵车的是有约期;半进半退的是诱敌。

拄着武器站立的是饥饿;打水先喝的是口渴;看到利益而不前进的是疲劳;鸟儿聚集的地方是空虚;夜间呼喊的是害怕;军队混乱是将领不稳重;旌旗晃动是混乱;官吏愤怒是疲惫;用粮食喂马肉食,军队没有悬挂的酒器,不返回营地的是穷途末路的敌人;与人说话慢慢吞吞的是失去人心;经常赏赐的是困境;经常惩罚的是困难;先凶猛后害怕士兵的是最不精明的;来求和的是想要休息。

军队不是越多越好,只要不是轻率进攻,能够集中力量、分析敌人、争取人心就足够了。只有那些不谨慎而轻敌的人,一定会被敌人俘虏。

如果士兵还没有亲近就惩罚他们,他们会不服从,不服从就难以使用。如果士兵已经亲近而不惩罚,那么就不能使用他们。因此要用文治来命令他们,用武力来统一他们,这样就能必胜。如果命令一贯执行并用来教育人民,人民就会服从;如果命令不一贯执行并用来教育人民,人民就不会服从。命令一贯执行,说明与人民相处得很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行军篇-注解

处军:指军队的部署和驻扎。

相敌:观察和判断敌情。

绝山:横渡山脉。

依谷:依靠山谷。

视生处高:选择高地驻军。

战隆无登:在战争中不要攀登险峻之地。

绝水:横渡河流。

客绝水而来:敌军横渡河流而来。

半济而击之:在敌军渡河一半时进行攻击。

斥泽:荒凉的水泽地。

亟去无留:迅速离开,不要停留。

平陆:平坦的陆地。

易:平坦的地方。

丘陵堤防:丘陵和堤防。

阳:山的南面,阳光充足的一面。

上雨:下雨时。

水沫至:水流泡沫涌动。

绝涧:险峻的山涧。

天井:地形低洼,积水的地方。

天牢:地形险恶,难以逃脱的地方。

天罗:地形复杂,易于设伏的地方。

天陷:地形低洼,容易陷入的地方。

天隙:地形狭窄,容易受到攻击的地方。

险阻:险峻和阻碍。

潢井:积水的小坑。

葭苇:芦苇丛。

山林:山林地区。

蘙荟:草木茂盛的地方。

伏奸:潜藏的敌人。

恃其险:依仗其险要的地形。

居易:占据平坦的地方。

众树动:树木摇动。

众草多障:草丛中有很多障碍。

鸟起:鸟儿飞起。

兽骇:野兽惊慌。

尘高而锐:尘土飞扬且尖锐,表示车辆行进。

卑而广:尘土低而广阔,表示步兵行进。

散而条达:尘土散乱而有条理,表示樵夫采集木材。

少而往来:尘土少而频繁,表示军队扎营。

辞卑:言辞谦卑。

进驱:前进驱赶。

轻车:轻便的战车。

陈:布阵。

请和:请求和平。

期:约定时间。

诱:诱敌深入。

杖而立:拄着拐杖站立。

汲而先饮:先打水喝。

见利而不进:看到利益却不前进。

鸟集:鸟儿聚集。

夜呼:夜间呼喊。

军扰:军队混乱。

旌旗动:旌旗摇动。

吏怒:官员愤怒。

粟马肉食:用粮食喂马,用肉食供人。

悬缻:悬挂的酒器。

谆谆翕翕:说话缓慢而诚恳。

数赏:多次赏赐。

数罚:多次惩罚。

先暴而后畏其众:先凶暴然后害怕部下。

委谢:委派使者来道歉。

无虑而易敌:没有顾虑而轻视敌人。

卒未亲附:士兵还没有亲近。

令之以文:用文治来命令。

齐之以武:用武治来统一。

令素行:命令一贯执行。

与众相得:与士兵相处融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行军篇-评注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此句阐述了孙子兵法中关于山地作战的原则。‘绝山依谷’意味着避开险峻的山地,利用山谷的地形优势。‘视生处高’则强调了在山地作战中,选择高地有利于观察敌情,保持主动。‘战隆无登’表示在山地战中,不要轻易攀登险峻之地,以免陷入被动。这一原则体现了孙子兵法中‘避实击虚’的策略思想。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这段话讲述了水战中的战术。‘绝水必远水’指出在水战中,要远离水域,避免被水所困。‘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则是说当敌人渡水而来时,不要在水内迎击,而是等待敌人渡到一半时再进行攻击,这样更有利于取胜。‘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和‘视生处高,无迎水流’则强调了在水战中,要选择有利地形,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此句讲述了在荒凉地区和沼泽地的作战原则。‘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表示在荒凉和沼泽地区,应迅速撤离,不要停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则说明在荒凉和沼泽地区作战时,应靠近水源和草木,背靠树木,以利于防守。

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此句讲述了在平原地区的作战原则。‘平陆处易’表示在平原地区作战,地形平坦,易于展开。‘右背高,前死后生’则强调了在平原地区,应选择有利地形,如背靠高地,前有死地,后有生路,以保持军队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这句话总结了上述四种地形作战的原则,并指出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四帝,正是因为他善于利用各种地形,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战术。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此句强调了军队在布阵时的原则。‘好高而恶下’表示军队应选择高地布阵,避免低地。‘贵阳而贱阴’指出军队应选择向阳之地,避免阴暗之地。‘养生而处实’则表示军队应注重养生,选择坚实之地驻扎,以保证军队的健康和战斗力。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这句话说明地形对于作战的重要性,良好的地形可以为军队提供助力。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此句告诫军队在雨后涉水时,应等待水流稳定后再行动,以免发生危险。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这句话指出了在作战中应避免的地形,如绝涧、天井等,因为这些地形容易导致军队陷入困境。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此句说明了在作战中,应采取与敌人相反的策略,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这句话强调了在行军过程中,要警惕险阻和可能存在的伏击,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敌人设伏的地方。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此句分析了敌人的行为,指出敌人靠近而静止不动,可能是依仗险要地形;敌人远离而挑战,可能是诱敌深入;敌人选择易于防守的地方,可能是为了获取有利的地形。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这段话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判断敌情,如树木摇动可能表示敌人来袭,草丛中障碍物多可能表示敌人设伏,鸟群惊飞可能表示敌人埋伏等。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这句话分析了敌人的言行,指出敌人言辞谦卑而准备充分,可能是准备进攻;言辞强硬而驱赶敌人,可能是准备撤退;轻车先行并占据有利位置,可能是布阵;无约而请求和谈,可能是策划;奔走并陈兵车,可能是约定时间;半进半退,可能是诱敌。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这段话通过观察军队的行为和状态来判断敌情,如士兵手持杖站立,可能是饥饿;士兵先去取水,可能是口渴;看到利益而不前进,可能是疲劳;鸟群聚集,可能是空虚;夜间呼喊,可能是恐惧;军队混乱,可能是将领不重视;旗帜摇动,可能是军队混乱;官员愤怒,可能是疲惫;士兵吃马肉,军队没有悬挂水桶,不返回营地,可能是穷途末路;与人交谈缓慢,可能是失去人心;频繁赏赐,可能是困境;频繁惩罚,可能是困顿;先凶狠后畏惧士兵,是不明智的;来请求休息,可能是想要休息。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这句话强调了军队的数量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团结力量、准确判断敌情和善于运用人才。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此句指出,只有那些轻敌无虑的人,才会被敌人所擒。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这句话说明了在军队管理中,如果士兵还没有完全服从指挥就进行惩罚,他们可能会产生不满,从而难以使用。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在军队管理中,如果士兵已经服从指挥,但领导者不执行惩罚,那么军队也无法有效管理。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这句话提出了军队管理的原则,即通过文治和武功相结合来管理军队,这样才能够取得胜利。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要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服从。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此句说明了领导者如果能够始终如一地执行命令,就能够与民众建立良好的关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行军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58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