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虚实篇

作者: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前470年),春秋时期吴国的著名军事家,兵法学派的开创人。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一,对全球各地的军事理论与战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的古代军事理论书籍,是世界最早的兵法经典之一。全书共分为十三篇,涵盖了军事战略、战术、指挥、情报、兵员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总结了战争中的基本原则,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理念,提出了许多关于兵力调配、兵种运用、战争决策的原则。孙子兵法对战争中的谋略和智慧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被誉为“兵学圣典”,并且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虚实篇-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

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之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

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虚实篇-译文

孙子说:凡是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的,可以保持安逸;后到达战场而急于应战的,则会感到劳累。因此,擅长作战的人,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能够使敌人自动前来的是用利益诱导;能够阻止敌人前来的是用危害威胁。所以,能够使敌人安逸时使其劳累,饱食时使其饥饿,安静时使其动荡。出其不意,攻击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行军千里而不感到疲劳,是因为走的是无人之地。

进攻而必定能取得胜利,是因为攻击了敌人不设防的地方;防守而必定稳固,是因为守住了敌人不攻击的地方。因此,擅长进攻的人,敌人不知道应该防守哪里;擅长防守的人,敌人不知道应该攻击哪里。微妙到几乎无形,神奇到几乎无声,因此能够掌握敌人的命运。进攻时敌人无法抵挡,是因为攻击了敌人的空虚之处;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是因为行动迅速,敌人无法追上。所以,我想要战斗,即使敌人筑高垒、挖深沟,也不得不与我战斗,是因为攻击了敌人不得不救援的地方;我不想要战斗,即使画地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战斗,是因为我改变了敌人的行进方向。

因此,隐藏自己的形迹而使敌人无法隐藏,那么我就集中兵力而敌人分散。我集中兵力攻击一点,敌人分散兵力防守多点,这样我就以多打少;能够以多打少的人,他所面对的敌人就少了。我所面对的敌人越少,那么我能够与之战斗的地方也就越少。

因此,准备前面,后面就会薄弱;准备后面,前面就会薄弱;准备左边,右边就会薄弱;准备右边,左边就会薄弱。如果四面八方都准备,那么就没有地方不薄弱。薄弱是因为防备敌人;众多是因为使敌人防备自己。

因此,了解战场在哪里,了解战斗的日子,就可以远距离会战。如果不了解战场,不了解战斗的日子,那么左边无法救援右边,右边无法救援左边,前面无法救援后面,后面无法救援前面,更不用说远的有几十里,近的有几里了?

以我的估计,越国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对胜负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造成的。敌人虽然人多,可以使他们不进行战斗。

因此,通过策划了解胜负的策略,通过行动了解敌人的动静,通过形势了解生死之地,通过较量了解敌人的虚实。所以,用兵的最高境界是达到无形。无形,那么深藏的间谍无法窥探,智者无法谋划。根据形势来安排胜利,众人无法知晓;人们都知道我取胜的形式,却不知道我制胜的形式。因此,他的胜利不是重复的,而是根据形势变化无穷无尽。

兵法就像水一样,水的形态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兵法的形态是避开坚实之处攻击虚弱之处。水根据地形来决定流向,兵根据敌情来决定胜利。因此,兵法没有固定的形势,水没有固定的形态,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称为神。

因此,五行没有固定的胜者,四季没有固定的位置,白天有长短,月亮有生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虚实篇-注解

孙子:孙武,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被誉为兵圣,著有《孙子兵法》。

战地:战场,指进行战斗的地方。

佚:安逸,指军队处于有利的位置,准备充分,可以等待敌人。

劳:劳累,指军队处于不利的位置,需要快速行动。

致人:使敌人陷入被动,控制战局。

利之:用利益诱导敌人。

害之:用威胁或不利条件阻止敌人。

出其所不趋:出其不意,指采取敌人意想不到的行动。

行千里而不劳:行军千里而不感到疲劳,指行军顺利,没有遇到阻碍。

攻而必取:进攻必定能取得胜利。

守而必固:防守必定稳固。

无形:没有固定的形态,指军事行动灵活多变,难以预测。

无声:没有声音,指军事行动不显山露水,难以察觉。

司命:掌握生死,指控制战局的能力。

进而不可御者:进攻时敌人无法抵挡。

退而不可追者: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

乖其所之:扰乱敌人的行动。

形人而我无形:能隐藏自己的行动,而使敌人暴露。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敌人无法感知到自己的行动。

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代哲学中代表自然界的五种基本元素。

四时:春、夏、秋、冬,一年中的四个季节。

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太阳有长短,月亮有生死,指自然界的变化无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虚实篇-评注

孙子开篇即点明战争中的先机与后机,’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揭示了战争中的战略选择与兵力的运用。佚与劳,代表了兵力的状态,佚指兵力的松散与安逸,劳则指兵力的紧张与疲惫。孙子强调,善于指挥战争的人,应当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这是战争指挥的最高境界。

孙子接着提出,能够使敌人自行到来的策略是利用利益,而能够阻止敌人到来的策略则是制造危害。这里的’利之也’与’害之也’,体现了孙子兵法中’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思想,强调心理战和策略战的重要性。

孙子进一步阐述,要出奇制胜,’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意味着指挥者要能够预测敌人的动向,并采取与之相反的行动。’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强调了行军中的速度与路线选择,避免与敌人正面冲突。

在攻守策略上,孙子提出’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这是孙子兵法中攻守兼备的体现。善于进攻的人使敌人不知道该防守什么,善于防守的人使敌人不知道该进攻什么,这种无形的威慑力是孙子所追求的。

孙子强调,真正的战争指挥应当达到’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的境界,即指挥者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灵活应对,使敌人无法预测自己的行动。

孙子认为,指挥者应当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兵力分布,采取相应的策略。’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说明了指挥者应当善于分散敌人,集中自己的兵力,形成以多击少的优势。

孙子提出,’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强调了在防御中不能全面兼顾,必须有所取舍。这种取舍是基于对战场形势的深刻理解和预测。

孙子认为,如果能够准确预测战争的时间和地点,就可以在千里之外进行会战。反之,如果不能准确预测,就会陷入被动。

孙子以越国的兵力为例,指出兵力多并不一定能够带来胜利,关键在于指挥和策略。孙子强调,通过策略和计谋,可以使敌人即使兵力众多,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战斗。

孙子将兵法比作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强调了兵法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兵法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运用。

最后,孙子指出,五行和四时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的胜者或劣势。这种观点体现了孙子辩证法的思想,即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指挥者应当顺应这种变化。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虚实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58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