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用间篇

作者: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前470年),春秋时期吴国的著名军事家,兵法学派的开创人。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一,对全球各地的军事理论与战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的古代军事理论书籍,是世界最早的兵法经典之一。全书共分为十三篇,涵盖了军事战略、战术、指挥、情报、兵员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总结了战争中的基本原则,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理念,提出了许多关于兵力调配、兵种运用、战争决策的原则。孙子兵法对战争中的谋略和智慧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被誉为“兵学圣典”,并且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用间篇-原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

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

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

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用间篇-译文

孙子说:凡是出动十万大军,征战千里之外,百姓和国家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每天的费用相当于千金;内外都处于动荡之中,路上的人们疲惫不堪,无法从事正常的工作,有七十万户人家受到影响。相持数年,只是为了争取一天的胜利,却因为吝惜百金的爵位和俸禄,而不了解敌人的情况,这是极其不仁的表现,不是真正的将领,不是君主的好助手,也不是能够取得胜利的君主。因此,明智的君主和贤能的将领,之所以能够行动就取胜,成功超出常人,是因为他们先了解了情况。先了解情况,不是从鬼神那里得到,也不是从事情本身或度量中得出,而是必须从了解敌人情况的人那里得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用间篇-注解

兴师:发动军队,指发动战争。

十万:指大规模的军队规模。

出征:出兵作战。

千里:形容行军距离之远。

百姓之费:百姓的负担。

公家之奉:国家的开支。

日费千金:每天的费用极大。

内外骚动:国内国外都动荡不安。

怠于道路:在路上懒散。

不得操事者:不能从事正常工作的人。

七十万家:大约七十万户人家受到影响。

相守数年:相持数年。

一日之胜:一天的胜利。

爱爵禄百金:珍惜爵位和财富。

不知敌之情者:不了解敌人情况的人。

不仁之至也:最不仁慈的行为。

非人之将也:不是合格的人。

非主之佐也:不是君主的辅佐。

非胜之主也:不是胜利的领导者。

明君贤将:明智的君主和贤能的将领。

动而胜人:行动就能战胜敌人。

成功出于众者:成功超越众人。

先知:事先了解。

鬼神:指超自然的力量。

象于事:通过类比来推断。

验于度:通过度量来验证。

用间:使用间谍。

因间:利用敌人的乡人来做间谍。

内间:利用敌人的官员来做间谍。

反间:利用敌人的间谍来做反间谍。

死间:故意散布虚假信息给敌人,使其上当的间谍。

生间:返回报告信息的间谍。

三军之事:军队的所有事务。

莫亲于间:没有比间谍更亲近的了。

赏莫厚于间:赏赐没有比间谍更丰厚的。

事莫密于间:事情没有比间谍更秘密的。

圣智:智慧和圣明。

仁义:仁爱和正义。

微妙:精妙而微妙。

微哉!微哉!:多么微妙啊!

无所不用间也:没有不使用间谍的地方。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间谍的事情还没有开始,就已经被发现了,那么间谍和报告的人都会被处死。

守将:守城的将领。

左右:将领的亲信。

谒者:使者。

门者:守门人。

舍人:随从。

伊挚:商汤的大臣伊尹。

吕牙:周文王的大臣姜子牙。

上智:高明的智慧。

兵之要:用兵的要点。

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军队所依赖并行动的依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用间篇-评注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此句揭示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巨大负担。孙子以极其简洁的语言,点明了战争所耗费的巨大人力和物力,以及战争对人民生活的严重干扰。‘日费千金’这一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战争的高昂成本,从而强调了战争决策的慎重性。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此句强调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将领素质的要求。孙子认为,将领不能因为个人的私欲而轻率发动战争,更不能对敌情一无所知。‘不仁之至也’一语双关,既指将领的不仁,也指对战争的无知,是对将领的严厉批评。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此句提出了‘先知’这一军事思想的核心。孙子认为,明君和贤将之所以能够战胜敌人,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能够先于敌人了解敌情,从而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和战术。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先知’的来源。孙子认为,先知不是来自于迷信,也不是来自于对事物的盲目模仿,更不是来自于对度的简单验证,而是来自于对人的深入了解,特别是对敌情的准确把握。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此句提出了‘用间’这一军事策略。孙子认为,间谍的使用有五种方式,分别是因间、内间、反间、死间和生间,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运用方法。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此句强调了间谍的重要性。孙子认为,五种间谍同时使用,且不被敌人所察觉,这就是所谓的‘神纪’,是人君宝贵的财富。

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这四句分别解释了五种间谍的具体运用方法。因间是利用敌人的乡人,内间是利用敌人的官员,反间是利用敌人的间谍,死间是散布虚假信息,生间是收集情报。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此句再次强调了间谍的重要性。孙子认为,在军队中,没有比间谍更亲近的人,没有比间谍更丰厚的赏赐,也没有比间谍更保密的事情。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此句提出了使用间谍的条件。孙子认为,只有圣智之人才能够使用间谍,只有仁义之人才能派遣间谍,只有微妙之人才能得到间谍的真实情报。

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此句强调了间谍使用的广泛性。孙子认为,间谍的使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此句说明了间谍行动的机密性。孙子认为,间谍行动一旦泄露,间谍和告密者都将被处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此句说明了间谍在战争中的作用。孙子认为,在进攻之前,必须先了解敌方的守将、左右、谒者、门者和舍人的姓名,这些都是间谍需要搜集的信息。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此句说明了如何利用反间。孙子认为,应当利用敌人的间谍,通过利诱和引导,使其为我所用。

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

这两句说明了如何利用不同类型的间谍。孙子认为,通过反间,可以进一步利用乡间和内间,通过死间,可以散布虚假信息。

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

此句说明了如何利用生间。孙子认为,通过反间,可以确保生间能够按时完成任务。

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此句再次强调了反间的重要性。孙子认为,五间之事,主必须了解,而了解的关键在于反间,因此反间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这两句引用了历史典故,说明了间谍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此句总结了孙子对间谍的重视。孙子认为,只有明君和贤将,才能充分利用间谍,从而取得巨大的成功。

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此句强调了军事行动的关键在于间谍的使用。孙子认为,间谍是军队行动的关键,是三军所依赖的力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用间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58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