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始计篇

作者: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前470年),春秋时期吴国的著名军事家,兵法学派的开创人。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一,对全球各地的军事理论与战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的古代军事理论书籍,是世界最早的兵法经典之一。全书共分为十三篇,涵盖了军事战略、战术、指挥、情报、兵员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总结了战争中的基本原则,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理念,提出了许多关于兵力调配、兵种运用、战争决策的原则。孙子兵法对战争中的谋略和智慧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被誉为“兵学圣典”,并且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始计篇-译文

孙子说:用兵打仗,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这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的。

因此,要用五个方面来衡量,通过比较谋略来探寻其中的实情: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使民众与君主心意相同,所以可以与他们同生共死,无所畏惧。所谓天,是指阴阳、寒暑、时节的变化。所谓地,是指距离的远近、地势的险易、地域的广阔狭窄、是否有利于生存。所谓将,是指智慧、诚信、仁爱、勇敢、严明。所谓法,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官职的设置、军费的支配。这五个方面,将领们都应当了解,了解它们的人能取得胜利,不了解它们的人不能取得胜利。

因此,要通过比较谋略来探寻其中的实情,问:君主谁有‘道’?将领谁有才能?天地条件谁更优越?法令谁执行得更好?军队谁更强大?士兵谁更训练有素?赏罚谁更公正?我凭借这些来判断胜负。

如果将领听从我的计谋,使用它一定能胜利,就留下他;如果将领不听从我的计谋,使用它必败,就舍弃他。如果计谋有利并且被采纳,就创造有利的形势来辅助它。所谓形势,就是根据利益来掌握权变。

用兵打仗,是诡变无常的。因此,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作不要打,近处装作远,远处装作近;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中取胜,对方坚实时加强防备,对方强大时避开它,对方愤怒时挑拨它,对方谦卑时使之骄傲,对方安逸时使其劳累,对方亲近时离间它。攻击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出其不意。

战争还没有开始,就能在庙堂上算计出胜利的一方,是因为胜利方的计谋多;战争还没有开始,就能在庙堂上算计出失败的一方,是因为失败方的计谋少。计谋多的一方能胜利,计谋少的一方不能胜利,更不用说没有计谋的了。我根据这些来看,胜负已经可以预见。

战争还没有开始,就能在庙堂上算计出胜利的一方,是因为胜利方的计谋多;战争还没有开始,就能在庙堂上算计出失败的一方,是因为失败方的计谋少。计谋多的一方能胜利,计谋少的一方不能胜利,更不用说没有计谋的了。我根据这些来看,胜负已经可以预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始计篇-注解

兵者:指战争,兵法。

国之大事:国家的大事,指关乎国家安危的重大事件。

死生之地:生死存亡的场所,比喻战争中的生死攸关之地。

存亡之道:生存与灭亡的道路,比喻战争中的胜负关键。

不可不察也:不能不加以考察,强调对战争情况的深入了解。

道:指政治道德,治国之道。

天:指自然界的规律,如天文、气象等。

地:指地理环境,如地形、地貌等。

将:指军事将领,具有指挥才能的人。

法:指军事法规,如军令、军纪等。

令民与上同意也:使民众与君主意见一致。

可与之死,可与之生:可以与他们同生共死。

不畏危也:不畏惧危险。

阴阳、寒暑、时制:阴阳、寒暑、时令等自然现象。

远近、险易、广狭、死生:距离的远近、地形的险易、面积的广狭、生死存亡的条件。

智、信、仁、勇、严:智慧、诚信、仁爱、勇敢、严格。

曲制、官道、主用:军队编制、官职设置、物资供应。

校之以计:通过计算来比较。

索其情:探求其中的实情。

主孰有道:君主谁有治国之道?

将孰有能:将领谁有指挥能力?

天地孰得:天地条件谁更优越?

法令孰行:法律命令谁执行得好?

兵众孰强:军队谁更强大?

士卒孰练:士兵谁更训练有素?

赏罚孰明:赏罚谁更分明?

计利以听:根据利益来听取意见。

势:军事上的优势,如地形、兵力等。

因利而制权:根据利益来制定权变策略。

诡道:诡诈的策略,出奇制胜的方法。

庙算:古代在庙堂上进行的战争策略计算。

得算多也:计算周密,得到的策略多。

得算少也:计算不够周密,得到的策略少。

不可先传也:这种胜利的方法不能预先传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始计篇-评注

孙子开篇即点明兵事的重要性,’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句强调战争对于国家存亡的关键作用,表明军事策略在国家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孙子提出’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这里的’五事’指的是道、天、地、将、法,这是孙子兵法中著名的’五事七计’理论,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道,即政治道义,孙子认为民众与国家领导者的意志一致是战争取胜的关键,’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强调了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天,指的是自然条件,包括阴阳、寒暑、时制等,孙子认为战争要顺应天时,’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自然观。

地,指的是地理环境,包括远近、险易、广狭、死生等,孙子认为地形对战争有重要影响,’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反映了孙子兵法中的地形学。

将,指的是将领的素质,孙子认为将领应具备智、信、仁、勇、严等品质,’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是对将领素质的全面要求。

法,指的是军事制度和纪律,孙子认为严格的军事制度和纪律是取胜的保障,’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强调了军事组织的重要性。

孙子强调’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说明了解这些因素是取胜的关键,’校之以计,而索其情’,通过计算和分析来寻找战争的胜负关键。

孙子提出’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说明在决策时要考虑利益,创造有利的态势,这是孙子兵法中的策略思想。

孙子认为’兵者,诡道也’,揭示了战争的复杂性,’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等策略,展示了孙子兵法中的谋略和欺骗手段。

孙子强调’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是孙子兵法中的奇袭战术,通过出其不意的行动来取胜。

孙子提出’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强调了战争前的谋划和计算的重要性,这是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想。

最后,孙子总结道,’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强调了计算和谋划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始计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5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