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前470年),春秋时期吴国的著名军事家,兵法学派的开创人。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一,对全球各地的军事理论与战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的古代军事理论书籍,是世界最早的兵法经典之一。全书共分为十三篇,涵盖了军事战略、战术、指挥、情报、兵员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总结了战争中的基本原则,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理念,提出了许多关于兵力调配、兵种运用、战争决策的原则。孙子兵法对战争中的谋略和智慧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被誉为“兵学圣典”,并且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地形篇-原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地形篇-译文
孙子说:地形有几种,有可以通行的,有挂碍的,有支点的,有狭窄的,有险要的,有距离远的。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方,叫做通行之地;通行之地,应该先占据高地向阳的地方,保障粮草供应,这样战斗就有利。我们可以去,但难以返回的地方,叫做挂碍之地;挂碍之地,如果敌人没有防备,我们出击就能取胜;如果敌人有防备,我们出击却不能取胜,难以返回,是不利的。我们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也不利的地方,叫做支点;支点之地,敌人即使对我有利,我也不出击;诱使敌人部分兵力出来,然后趁机攻击,是有利的。狭窄之地,我先占据,一定要充分准备等待敌人;如果敌人先占据,我们要充分准备但不盲目追击,如果不充分准备就追击。险要之地,我先占据,一定要占据高地向阳的地方等待敌人;如果敌人先占据,我要诱使敌人离开,不要盲目追击。距离远的地方,双方实力相当,难以挑战,战斗也不利。这六种地形,都是用兵的原则;将领的重大责任,不可不仔细观察。
因此,军队有逃跑的,有松懈的,有陷入困境的,有崩溃的,有混乱的,有败北的。这六种情况,都不是天灾,而是将领的过失。如果实力相当,以一敌十,叫做逃跑;士兵强大而将领弱小,叫做松懈;将领强大而士兵弱小,叫做陷入困境;高级将领愤怒而不服从,遇到敌人就自行战斗,将领不知道他的能力,叫做崩溃;将领软弱而不严肃,训练和教育不明,士兵没有纪律,布兵混乱无序,叫做混乱;将领不能正确判断敌人,以少敌多,以弱击强,军队没有精选的先锋,叫做败北。这六种情况,都是失败的原因;将领的重大责任,不可不仔细观察。
地形是军队的辅助。判断敌情,制定胜策,考虑险要和距离的远近,是高级将领的原则。了解这些而用兵作战的人一定会胜利,不了解这些而用兵作战的人一定会失败。
战斗的道路如果是必胜的,君主说不要作战,可以作战;战斗的道路如果是不胜的,君主说必须作战,可以不作战。因此,进攻不追求名声,撤退不回避罪责,只保护人民,并且与君主的目标相一致,这是国家的宝贝。
对待士兵像对待婴儿一样,就可以与他们一起跳入深谷;对待士兵像对待爱子一样,就可以与他们一起赴死。对士兵厚待却不能使用,爱护却不能命令,混乱却不能治理,就像娇惯的孩子一样,不能使用。
知道自己的士兵可以战斗,却不知道敌人不可以战斗,胜利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战斗,却不知道自己的士兵不可以战斗,胜利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战斗,知道自己的士兵可以战斗,却不知道地形不适合战斗,胜利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行动不会迷茫,用兵不会穷尽。因此说:了解自己和敌人,胜利就不会有危险;了解天时和地利,胜利就不会有穷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地形篇-注解
地形:指战场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包括山脉、河流、道路、地形的高低起伏等。
通者:指道路畅通无阻的地形。
挂者:指地形险要,难以进退。
支者:指地形可以支撑军队,但不利进攻。
隘者:指地形狭窄,不利于大军行动。
险者:指地形险峻,易守难攻。
远者:指距离目标地较远的地形。
可以往,彼可以来:指地形对双方军队都适宜。
通形者:指道路畅通的地形。
先居高阳:指占据高地,利用阳光的优势。
利粮道:指保障粮草供应的道路。
以战则利:指在这种地形上作战是有利的。
挂形者:指地形险要,难以返回。
敌无备,出而胜之:指敌人没有防备,出击可以取胜。
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指敌人有防备,出击难以取胜,且难以返回,是不利的。
支形者:指地形可以支撑军队,但不利进攻。
引而去之:指诱敌离开有利地形。
令敌半出而击之:指等敌人部分出动时进行攻击。
隘形者:指地形狭窄,不利于大军行动。
必盈之以待敌:指必须填满狭窄的地形,等待敌人。
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指如果敌人先占据了狭窄地形,就填满不要追击;如果没有填满,就追击。
险形者:指地形险峻,易守难攻。
居高阳以待敌:指占据高地,等待敌人。
势均:指双方实力相当。
挑战:指主动发起攻击。
地之道:指地形的规律。
将之至任:指将领的重大责任。
兵有走者:指军队溃散。
有弛者:指军队纪律松懈。
有陷者:指军队陷入敌人的包围。
有崩者:指军队崩溃。
有乱者:指军队混乱。
有北者:指军队溃败。
非天之灾,将之过也:指这些情况不是天灾,而是将领的过错。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指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以少击多导致溃散。
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指士兵强大而官吏弱小叫作弛,官吏强大而士兵弱小叫作陷。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指高级军官愤怒而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就擅自作战,将领不知道他的能力,叫作崩。
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指将领软弱而不严格,教育训练不明确,官吏和士兵没有纪律,布兵混乱,叫作乱。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指将领不能正确判断敌人,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士兵没有精选的先锋,叫作北。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指地形是帮助军队的。
料敌制胜:指正确判断敌情,制定取胜的策略。
险厄远近:指地形险要、狭窄和距离远近。
上将之道:指高级将领的法则。
战道:指战争的原则。
主:指君主。
无战:指君主下令不作战。
必战:指君主下令必须作战。
唯人是保:指只保护人民。
国之宝也:指这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视卒如婴儿:指对待士兵如同婴儿。
故可与之赴深溪:因此可以和士兵一起跳下深谷。
视卒如爱子:指对待士兵如同爱子。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指虽然待遇优厚但不能使用,虽然爱护但不能命令,虽然混乱但不能治理,就像娇惯的孩子,不能使用。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指知道自己的士兵可以攻击,但不知道敌人不可攻击,胜利只有一半。
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指知道敌人可以攻击,但不知道自己的士兵不可以攻击,胜利只有一半。
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指知道敌人可以攻击,知道自己的士兵可以攻击,但不知道地形不适合战斗,胜利只有一半。
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指行动不迷惘,举措无穷尽。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指了解自己和敌人,胜利就不会有危险。
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指了解天时和地利,胜利就不会穷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地形篇-评注
孙子开篇即提出地形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他列举了六种地形:通、挂、支、隘、险、远。这六种地形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军事战略和战术。‘通’形地形,指的是交通便利、无障碍的地形,孙子认为在这种地形下,应该先占据高地,确保粮道畅通,这样在战斗中才能获得优势。‘挂’形地形,指的是可以进攻但难以撤退的地形,孙子建议在这种地形下,如果敌人没有准备,可以出奇制胜;如果敌人有准备,则不宜进攻,因为难以撤退,不利于我方。‘支’形地形,指的是双方都有利弊的地形,孙子建议在这种地形下,如果敌人试图引诱我方出击,应该假装撤退,等敌人半出时再进行反击,这样更有利。‘隘’形地形,指的是狭窄的地形,孙子认为在这种地形下,应该先占据并填满,等待敌人到来;如果敌人先占据,应该填满但不跟进,如果敌人没有填满,则可以跟进。‘险’形地形,指的是险峻的地形,孙子建议在这种地形下,应该先占据高地,等待敌人;如果敌人先占据,则应该撤退,不跟进。‘远’形地形,指的是距离遥远的地形,孙子认为在这种地形下,双方实力相当,难以挑战,战斗往往不利。
孙子接着提出了六种导致失败的军事行为:走、弛、陷、崩、乱、北。这些行为并非天灾,而是将领的过失。‘走’指的是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以一敌十的逃跑行为;‘弛’指的是士兵强大而将领弱小;‘陷’指的是将领强大而士兵弱小;‘崩’指的是高级将领愤怒而不服从命令,遇到敌人时自行战斗,而将领不知道他们的能力;‘乱’指的是将领软弱而不严明,教育训练不明确,士兵没有纪律,军队混乱无序;‘北’指的是将领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对多,以弱对强,没有选择精锐部队作战。孙子认为这些行为是导致失败的原因。
孙子强调地形是战争的帮助,而将领应该善于利用地形,判断敌情,制定战略。他提出,如果将领能够了解地形,那么在战斗中必胜;反之,必败。孙子认为,即使战斗的道义上必胜,君主说不要战斗,将领也可以坚持战斗;如果战斗的道义上必败,君主说必须战斗,将领也可以不战斗。这体现了孙子对战争道义的深刻理解。
孙子进一步提出,将领在战争中应该不计较个人名利,不回避责任,只保护人民,使利益与君主一致,这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强调将领应该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待士兵,这样士兵才能跟随将领赴汤蹈火;像对待爱子一样对待士兵,这样士兵才能与将领同生共死。但如果将领对士兵过于溺爱,既不能使用,又不能命令,导致混乱,那么这样的将领就像骄纵的孩子,是不可用的。
孙子还提到,将领应该知道自己的士兵可以进攻,但不知道敌人不可攻击,这种情况下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攻击,但不知道自己的士兵不能进攻,这种情况下胜利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攻击,自己的士兵可以进攻,但不知道地形不适合战斗,这种情况下胜利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因此,懂得用兵之道的人,行动不会迷茫,举措不会穷尽。孙子总结道,了解自己和敌人,胜利就不会有危险;了解天时和地利,胜利就不会有穷尽。这是孙子兵法中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