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七章

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七章-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故大德者必受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七章-译文

孔子说:“舜真是大孝啊!他的德行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被尊为天子,拥有四海之内的财富。宗庙祭祀他,子孙后代也继承了他的德行。”

所以,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得到相应的地位,必定会得到相应的俸禄,必定会得到相应的名声,必定会得到长寿。

因此,上天创造万物必定根据其材质而赋予其特性。所以,栽培的植物会得到培育,倾斜的物体会被覆灭。

《诗经》上说:‘美好的君子,德行高尚,适合民众和人民。他从天那里接受俸禄。上天保佑他,天命由天赋予他。’

所以,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接受天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七章-注解

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以孝道著称,被尊为圣人。

大孝:极高的孝道,指舜对父母的孝顺达到了极致。

德为圣人:德行高尚,达到了圣人的标准。

尊为天子:被尊奉为天子,即帝王。

富有四海之内:拥有四海之内的财富,形容极其富有。

宗庙飨之:在宗庙中受到祭祀和供奉。

子孙保之:子孙后代继承并保持其德行和地位。

大德:极高的德行。

必得其位:必定获得相应的地位。

必得其禄:必定获得相应的俸禄。

必得其名:必定获得相应的名声。

必得其寿:必定获得长寿。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上天创造万物,必定根据其材质而赋予相应的特性。

栽者培之:种植者会培育它。

倾者覆之:倾斜者会覆灭它。

嘉乐君子:赞美有德的君子。

宪宪令德:显赫的美德。

宜民宜人:适合民众,适合人民。

受禄于天:接受上天的赐福。

保佑命之:保佑其命运。

自天申之:由上天使之延续。

大德者必受命:德行高尚的人必定受到天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七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论语》,是孔子对舜的赞美之词。孔子通过舜的例子,阐述了德行与天命之间的关系。舜以其大孝著称,德行高尚,因此被尊为天子,拥有四海之内的财富,并在宗庙中受到祭祀,子孙后代继承其德行和地位。孔子认为,德行高尚的人必定会获得相应的地位、俸禄、名声和长寿。

孔子进一步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强调了德行高尚的君子会受到上天的赐福和保佑。这些君子不仅适合民众,也适合人民,他们的命运由上天使之延续。孔子通过这些论述,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认为德行高尚的人必定会受到天命。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和德行观。儒家认为,德行高尚的人会受到上天的眷顾,获得相应的地位和福禄。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人们追求德行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动力。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孔子通过舜的例子和《诗经》的引用,巧妙地阐述了德行与天命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在简短的文字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这种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是《论语》的一大特色。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德行和天命的重视。舜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人,其德行和地位成为后世人们追求的目标。这段文字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激励人们追求德行和道德修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七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5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