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前470年),春秋时期吴国的著名军事家,兵法学派的开创人。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一,对全球各地的军事理论与战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的古代军事理论书籍,是世界最早的兵法经典之一。全书共分为十三篇,涵盖了军事战略、战术、指挥、情报、兵员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总结了战争中的基本原则,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理念,提出了许多关于兵力调配、兵种运用、战争决策的原则。孙子兵法对战争中的谋略和智慧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被誉为“兵学圣典”,并且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军形篇-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军形篇-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先考虑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敌人可以战胜的机会。不被敌人战胜的因素在自己,能战胜敌人的因素在敌人。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够做到不被敌人战胜,但不能保证敌人一定会被战胜。因此说: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不是可以强求的。
不能被敌人战胜的方法是防守,能战胜敌人的方法是进攻。防守时可能力量不足,进攻时可能力量有余。善于防守的人,像藏于九地之下一样隐蔽,善于进攻的人,像动于九天之上一样灵活,因此能够自我保护并取得全面胜利。
看到胜利的机会不超过众人所知道的程度,并不算是最高明的;战胜了敌人而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是最高明的。因此,举起秋毫不算有力气,看到日月不算眼睛明亮,听到雷霆不算耳朵灵敏。古人所说的善于用兵的人,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善于用兵的人的胜利,既没有智谋的名声,也没有勇猛的功绩。因此,他们的胜利不会出差错,不出差错是因为他们所采取的措施一定是胜利的,是战胜了已经失败的敌人。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掉敌人失败的机会。
因此,胜利的军队是先确保胜利然后再寻求战斗,失败的军队是先战斗然后再寻求胜利。善于用兵的人,修明政治道路并保持法度,因此能够掌握胜败的主动权。
兵法有五:一是度量,二是数量,三是计数,四是权衡,五是胜利。土地产生度量,度量产生数量,数量产生计数,计数产生权衡,权衡产生胜利。所以胜利的军队像是用镒来称铢,失败的军队像是用铢来称镒。胜利者指挥军队作战,就像在千仞深的山谷中决开积水一样,这是形势决定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军形篇-注解
孙子:孙武,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
昔:从前,往昔。
善战者:擅长作战的人,指具有高超军事才能的人。
不可胜:指不被敌人战胜的能力,即防御坚固,使敌人无法攻破。
可胜:指能够战胜敌人的能力,即攻击有力,能够击败敌人。
敌:敌人,指与自己对立的军事力量。
守:防守,采取防御措施。
攻:攻击,采取进攻措施。
九地:古代指极深之地,比喻防守严密。
九天:古代指极高之天,比喻攻击迅猛。
自保:保护自己,确保自己的安全。
全胜:完全胜利,彻底击败敌人。
见胜:预见胜利。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细毛,比喻极小的力量。
日月:太阳和月亮,比喻极其明亮。
雷霆:雷声和雷霆,比喻极其响亮。
聪耳:听力极好。
易胜:容易战胜的敌人。
智名:智慧的名声。
勇功:勇猛的功绩。
不忒:没有差错,指胜利是必然的。
措:措施,策略。
胜已败者也:战胜已经失败的敌人。
立于不败之地:处于不会失败的位置,比喻处于有利的地位。
失敌之败:不失去敌人的失败机会。
胜兵:胜利的军队。
败兵:失败的军队。
修道:修养道德。
保法:保持法度。
胜败之政:关于胜利和失败的策略。
度:度量,指对事物的估计。
量:数量,指事物的多少。
数:数目,指事物的计数。
称:权衡,指比较。
形:形势,指军事上的态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军形篇-评注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孙子在这里强调了‘不可胜’和‘可胜’的概念,这是兵法中的核心思想。他认为,善战者应先确保自己不可被战胜,这是基于自身的准备和策略,而非依赖敌人的失误。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即通过自身的完善来避免冲突,而非主动寻求战胜他人。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善战者能够做到不可被战胜,但不能保证敌人必然可被战胜。孙子在这里提出了‘胜可知,而不可为’的观点,意味着胜利是可以预见的,但却是不可强求的。这要求军事指挥者要有远见,能够预判局势,但也要有耐心,等待最佳时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孙子认为,不可胜的战术是防守,可胜的战术是进攻。防守时,虽然可能显得不足,但可以避免失败;进攻时,虽然存在风险,但有机会获得胜利。这种策略体现了平衡与变通的智慧。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善于防守的人能够隐藏在深不可测的地方,善于进攻的人能够行动于高不可攀的天地之间。这种战略思想要求军事指挥者要善于隐藏实力,同时也要有灵活机动的战术,以达到自保和全胜的目的。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孙子指出,那些只是看到众人所看到胜利的人,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善战者;那些仅仅因为战胜了敌人而被称为善战的人,也不是真正的善战者。这要求军事指挥者要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智慧。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孙子用秋毫、日月、雷霆等比喻,说明真正的善战者不在于力量的展示,而在于对战术和战略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孙子认为,古代的善战者胜在易于战胜的敌人,而不是那些难以对付的对手。这要求军事指挥者要善于发现敌人的弱点,并利用这些弱点取得胜利。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孙子指出,真正的善战者并不追求个人的智慧名声或勇猛功绩,而是注重整体的胜利。
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因此,善战者的胜利是稳定的,不会出现失误。他们的决策都是基于必胜的判断,是在敌人已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善战者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敌人失败的机会,这是军事指挥的最高境界。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强调,胜利的军队先确保胜利,然后再寻求战斗;而失败的军队则是先战斗,然后寻求胜利。这体现了孙子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善于用兵的人,会遵循道德和法则,因此能够掌握胜败的主动权。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孙子提出了兵法的五个要素:度、量、数、称、胜。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战争的法则。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这五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从地理环境到战争规模,再到具体行动,最终决定战争的胜负。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孙子用‘镒’和‘铢’的比喻,说明了胜利的军队在力量对比上的优势,以及失败军队的劣势。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孙子将胜利的军队比作能够将积水从千仞之高的山溪中决泄的人,形象地说明了胜利军队的强大和行动的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