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前470年),春秋时期吴国的著名军事家,兵法学派的开创人。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一,对全球各地的军事理论与战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的古代军事理论书籍,是世界最早的兵法经典之一。全书共分为十三篇,涵盖了军事战略、战术、指挥、情报、兵员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总结了战争中的基本原则,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理念,提出了许多关于兵力调配、兵种运用、战争决策的原则。孙子兵法对战争中的谋略和智慧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被誉为“兵学圣典”,并且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军争篇-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军争篇-译文
孙子说:按照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主的命令,集合军队和民众,交战并驻扎下来,其中最困难的是军事争夺。军事争夺中最难的是,把迂回的道路当作直路,把危险当作有利条件。
因此,故意绕远路,并用利益来诱导敌人,自己后出发却先到达,这就是懂得迂回和直进的策略。军事争夺既有利也有危险。如果全军去争夺利益,就会来不及;如果丢弃军队去争夺利益,就会损失辎重。因此,要卷起铠甲快速前进,日夜不停,加倍行军,走百里路去争夺利益,就会损失三分之二的将领,强壮的先到,疲弱的最后到,按照这种方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到达;走五十里路去争夺利益,就会使上将军受挫,按照这种方法,只有一半的人能到达;走三十里路去争夺利益,就会有两三分之二的人到达。因此,军队没有辎重就会灭亡,没有粮食就会灭亡,没有储备就会灭亡。所以,不了解诸侯的计谋,就不能预先结交;不了解山林、险阻、沼泽的地形,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当地向导,就不能得到地理优势。因此,用兵以诡计取胜,以利益驱动,以分合为变化。所以,用兵的速度像风一样快,缓慢时像森林一样静,侵略时像火一样猛烈,不动时像山一样稳固,难以捉摸时像阴云一样,行动时像雷霆一样。抢夺乡里,分散兵力,扩大领土,分配利益,根据形势权衡行动。先知道迂回和直进策略的人会获胜,这就是军事争夺的原则。
‘《军政》说:说话听不到,所以用金鼓;看不清楚,所以用旌旗。’ 金鼓和旌旗是用来统一民众视听的工具。民众一旦统一,那么勇敢的人就不能单独前进,胆怯的人也不能单独后退,这就是用兵的众法。因此,夜间战斗多用金鼓,白天战斗多用旌旗,以此来变化敌人的视听。
三军可以夺走士气,将军可以夺走决心。因此,军队的早晨士气旺盛,白天士气松懈,傍晚士气衰竭。善于用兵的人,避开敌人的锐气,打击敌人的松懈,这就是治气的方法。用平静对待混乱,用安静对待喧哗,这就是治心的方法。用接近的对待远离的,用安逸的对待疲劳的,用饱食的对待饥饿的,这就是治力的方法。不要拦截旗帜整齐的军队,不要攻击阵容完整的军队,这就是治变的方法。
因此,用兵的原则是:不要向高陵进攻,不要背对着山丘进攻,不要追击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攻击精锐的部队,不要吃诱饵的军队,不要阻挡撤退的军队,包围敌人时要留有缺口,不要逼迫困兽,这就是用兵的原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军争篇-注解
将:指军队的领导者,具有指挥、决策等职责。
君: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即君主。
合军聚众:指将不同来源的军队和民众集结起来。
交和而舍:指军队在行军中相遇并共同宿营。
军争:指军队之间的争夺,如争夺地盘、资源等。
迂:绕道而行,不直接走捷径。
直:直接,不绕弯子。
患:困难、风险。
利:利益,好处。
迂直之计:采取绕道行军以避开敌人主力的策略。
卷甲而趋:卷起铠甲快速行军。
倍道兼行:日夜兼程,以加倍的速度行军。
擒三将军:指抓住敌方三位高级将领。
劲者先,疲者后:指强壮的士兵先到达,疲弱的士兵后到达。
其法十一而至,其法半至,其法三分之二至:指不同的行军距离对应不同的到达人数比例。
辎重:指军队的补给物资,如粮食、武器等。
委军:指放弃军队,单独行动。
乡导:指当地的向导,帮助军队了解地形。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条件。
诈:欺诈,用计谋迷惑敌人。
分合:根据战况变化,分散或集中兵力。
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形容军队行动迅速、隐蔽、猛烈、稳定、难以预测和突然。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指军队在占领地方时,既要掠取资源,也要分配利益。
悬权而动:根据情况灵活决策。
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指军队在早晨士气旺盛,白天士气低落,傍晚士气衰竭。
治气:指调整和保持军队的士气。
治心:指稳定军队将领的心态。
治力:指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正正之旗,堂堂之阵:指整齐有序的旗帜和阵容。
高陵,背丘,佯北,锐卒,饵兵,归师,围师,穷寇:指不同的地形和敌军状态,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阙:缺口,指故意留下缺口以便敌人撤退。
迫:逼迫,指不要过分逼迫敌人,以免激化矛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军争篇-评注
孙子开篇即点明用兵之法,强调将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的艰难。‘军争’一词在此处指代军事斗争中的竞争,孙子认为其难度在于如何以迂回之计达到直取目标的效果,将不利变为有利。这体现了孙子兵法中‘以柔克刚’的策略思想。
孙子提出‘迂其途,而诱之以利’的策略,即通过迂回的路线和诱惑敌人的手段,使敌人后发而先至。这种策略不仅要求将领有敏锐的洞察力,还需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
孙子进一步阐述了‘军争’的利与危,指出如果全军争利,则可能导致兵力分散,辎重损失。因此,孙子提出了‘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的快速行军策略,以减少损失。
孙子认为,行军速度与距离成反比,距离越远,损失越大。因此,他提出了不同距离争利的不同策略,如百里争利则损失三将军,五十里争利则损失上将军,三十里争利则损失三分之二。
孙子强调军队的物资保障,指出无辎重、无粮食、无委积则会导致军队的失败。这体现了孙子对后勤保障的重视。
孙子认为,不了解诸侯的谋略,不能预见到外交的变化;不了解地形,不能行军;不使用乡导,不能得到地利。这强调了地理环境和情报收集在军事行动中的重要性。
孙子提出‘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观点,认为军队的行动应该灵活多变,以欺骗和利益为导向。
孙子用‘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来形容军队的行动,强调了军队行动的快速、隐蔽、猛烈和不可预测性。
孙子提出‘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的策略,即通过分兵掠取资源和利益,以灵活的权变来调动敌人。
孙子认为,了解敌人的谋略、地形、地理环境以及军队的状态是制定战略的关键。
《军政》中提到的金鼓旌旗,是孙子兵法中的一种指挥手段,用于统一军队的视听,使军队行动协调一致。
孙子提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的观点,认为通过打击敌人的士气,可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孙子强调‘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的军事规律,认为善于用兵者应避开敌人的锐气,攻击其惰归。
孙子提出‘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的策略,强调了在军事对抗中,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克服敌人的劣势。
孙子提出‘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的策略,认为应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寻找敌人的弱点。
孙子提出‘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的策略,强调了在用兵过程中的各种忌讳和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