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前470年),春秋时期吴国的著名军事家,兵法学派的开创人。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一,对全球各地的军事理论与战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的古代军事理论书籍,是世界最早的兵法经典之一。全书共分为十三篇,涵盖了军事战略、战术、指挥、情报、兵员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总结了战争中的基本原则,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理念,提出了许多关于兵力调配、兵种运用、战争决策的原则。孙子兵法对战争中的谋略和智慧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被誉为“兵学圣典”,并且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兵势篇-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兵势篇-译文
孙子说:凡是治理众多的人,就像治理少数人一样,关键在于分编和区分。指挥众多的人作战,就像指挥少数人一样,关键在于形名(即军形和军名)。三军之众,能够使他们在面对敌人时一定能够承受压力而不败,这是由于运用了奇正(即出奇制胜和正道取胜)的策略。用兵的时候,所施加的力量就像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关键在于虚实(即兵力部署的虚与实)。
所有的战争,都是以正面的战斗来合并,以奇特的战术来取胜。因此,擅长出奇制胜的人,他们的策略像天地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一样永不枯竭。终而复始,就像日月一样;死而复生,就像四季一样。声音不超过五个音阶,五个音阶的变化,听不完;颜色不超过五种,五种颜色的变化,看不完;味道不超过五种,五种味道的变化,尝不完。战斗的形势,不过奇正两种,奇正的变化,无穷无尽。奇正相互生成,就像没有尽头的循环,谁能穷尽它呢!
急流的水流速度极快,以至于能够冲走石头,这是由于势头;猛禽的飞行速度极快,以至于能够毁坏或折断东西,这是由于节奏。因此,擅长战斗的人,他们的势头险峻,他们的节奏短促。势头就像张开的弩,节奏就像发射弩机的动作。
纷繁复杂的情况中,即使战斗混乱也不可被扰乱;混沌不清的状态中,即使形状圆滑也不可被击败。混乱从有序中产生,胆怯从勇敢中产生,弱小从强大中产生。有序与混乱,是数量的问题;勇敢与胆怯,是形势的问题;强大与弱小,是形态的问题。因此,擅长调动敌人的人,通过展示自己的形态,敌人一定会跟随;给予敌人好处,敌人一定会夺取。
用利益来调动敌人,用精锐的部队来等待敌人。
因此,擅长战斗的人,追求的是形势,而不是责备别人,所以他能够选择合适的人来利用形势。利用形势的人,在战斗中对待敌人,就像转动木头和石头一样。木头和石头的本性,安定时就会静止,危险时就会移动,方正时就会停止,圆滑时就会滚动。因此,擅长战斗的人的形势,就像在千仞高山上滚动圆石一样,这是由于势头的力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兵势篇-注解
治众如治寡:指治理众多的人如同治理少数人一样,强调管理的方法和原则应该一致,不分人数多少。
分数是也:分数,指等级、层次;是也,即如此。这里指通过分等级、层次来管理。
斗众如斗寡:指与众多敌人作战如同与少数敌人作战一样,强调战斗的策略和技巧。
形名是也:形,指形态、形象;名,指名称、称号。这里指通过形态和名称来识别和指挥。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三军,指古代军队的三个等级;奇正,指兵法中的奇兵和正兵。这里强调通过运用奇正之兵,可以使军队在战斗中必胜。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碫,指一种坚硬的石头;卵,指鸡蛋。这里比喻用坚硬的石头投掷鸡蛋,强调用兵要讲究虚实变化。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合,指正面交锋;奇胜,指运用奇兵取胜。这里强调在战斗中要正面交锋与运用奇兵相结合。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强调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策略如同天地一样无穷无尽,如同江河一样永不枯竭。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如同日月循环一样,终而复始。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里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如同四季更替,有生有死。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五声、五色、五味,指音乐、色彩、味道的五种基本元素。这里强调这些基本元素的变化无穷,难以尽享。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强调战斗的形势不外乎奇正两种,而奇正的变化无穷无尽。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奇正相互生成,如同循环无端,难以穷尽。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激水之疾,指水流湍急;鸷鸟之疾,指猛禽的快速。势,指力量;节,指节奏。这里强调利用势和节奏的重要性。
扩弩:一种古代的弓,其射程远,力量大。
发机:指触发机关。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形容战场上的混乱和复杂,但善于指挥的人能够保持秩序,不被混乱所败。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数,指数量;势,指形势;形,指形态。这里强调治理混乱、勇敢与怯懦、强弱都是由数量、形势和形态决定的。
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形之,指通过形态来引导敌人;予之,指给予敌人机会。这里强调通过引导和给予机会来调动敌人。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以利动之,指利用利益来调动敌人;以卒待之,指以精锐之师等待敌人。
择人而任势:根据人的能力来安排合适的任务,并利用形势来发挥人的作用。
转木石:指转动木头和石头,比喻利用形势来发挥优势。
千仞之山: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等于七尺或八尺。千仞之山,指极高的山。这里比喻极高的难度或挑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子兵法-兵势篇-评注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这句话强调了在指挥众多士兵时,也要像指挥少数士兵一样,注重组织和分工,即‘分数’。这里的‘分数’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和层级,体现了孙子兵法中注重组织和纪律的思想。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斗众如斗寡’意指在战斗中,无论是面对众多敌人还是少数敌人,都要保持同样的战斗状态和策略。‘形名’则是指军队的形态和名称,表明孙子认为军队的形象和标识也是取胜的重要因素。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三军之众’指的是整个军队,孙子认为只要运用‘奇正’之术,即灵活运用奇兵和正兵,就能使整个军队在面对敌人时都能保持不败。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这里的‘碫’是一种古代的投石器,‘卵’指的是鸡蛋。孙子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在战斗中,要善于利用虚实之术,即以强大的兵力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就像用碫投掷鸡蛋一样,能够轻易取胜。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这句话概括了孙子兵法中的核心思想,即在战斗中,要用常规的兵力进行正面交锋,而用奇兵来取得胜利。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孙子认为,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策略如同天地一般无穷无尽,如同江河一般源源不断。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这句话用日月和四季的循环来比喻战术的反复运用,强调了战术的持续性和变化性。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孙子用声音、颜色和味道的变化来比喻战术的多样性,说明战术的变化可以无穷无尽。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孙子认为,战斗的形势不外乎奇正两种,而奇正的变化又是无穷无尽的。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这句话强调了奇正战术的相互依存和循环往复,表明这种战术的运用没有固定的模式,难以被穷尽。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孙子用激流漂石和猛禽毁折的比喻,说明了势和节在战斗中的重要性,即利用自然之势和时机。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孙子认为,善于战斗的人,能够利用险峻的形势和短暂的时机。
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这里的比喻说明了在战斗中,要像拉开弓弦一样积蓄力量,然后像触发机关一样迅速行动。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孙子用纷纭和浑沌来形容战斗中的混乱局面,但指出即使是在混乱中,也要保持秩序,不可被敌人所败。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这句话表明在战斗中,混乱可能来自有序,怯懦可能来自勇敢,弱小可能来自强大,强调了战斗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和转化。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孙子认为,治乱、勇怯、强弱都是由数量、势态和形态决定的。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孙子指出,善于调动敌人的人,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形态来引导敌人,敌人必然跟随;给予敌人机会,敌人必然会抓住。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这句话强调了利用利益来调动敌人,并准备好应对敌人的策略。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孙子认为,善于战斗的人,会寻求利用形势,而不是责怪他人,因此能够选择合适的人来利用形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这句话比喻善于利用形势的人,在战斗中能够像转动木石一样灵活应对。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孙子用木石的性质来比喻军队的动态,说明军队要根据形势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动。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这句话强调了善于战斗的人能够像在高山上滚动圆石一样,利用形势来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