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膑(约公元前380年-前316年),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兵法家,是孙子兵法的继承人之一。孙膑通过巧妙的战略和军事智慧,辅佐齐国取得了多次重要战役的胜利。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孙膑兵法》是孙膑所创立的兵法理论,书中总结了孙膑在战争中运用的战术与策略。与《孙子兵法》类似,孙膑兵法强调了在战争中灵活运用兵力、情报和地形等因素,通过巧妙的计策和兵力调度来制敌。孙膑特别注重通过心理战和战略布局来取胜,在实际战争中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孙膑兵法》是古代兵法中重要的经典之一,对后代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膑兵法-威王问-原文
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
孙子答曰:‘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毋期于得。为之微阵以触其侧。是谓大得。’
威王曰:‘用众用寡有道乎?’
孙子曰:‘有。’
威王曰:‘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用之奈何?’
孙子再拜曰:‘明王之问!夫众且强,犹问用之,则安国之道也。命之曰赞师。毁卒乱行,以顺其志,则必战矣。’
威王曰:‘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用之奈何?’
孙子曰:‘命曰让威。必臧其尾,令之能归。长兵在前,短兵在□,为之流弩,以助其急者。□□毋动,以待敌能。’
威王曰:‘我出敌出,未知众少,用之奈何?’
孙子曰:‘命曰险成。险成,敌将为正,出为三阵,一□能相助,可以止而止,可以行而行,毋求……’
威王曰:‘击穷寇奈何?’
孙子曰:‘……可以待生计矣。’
威王曰:‘击钧奈何?’
孙子曰:‘营而离之,我并卒而击之,毋令敌知之。然而不离,按而止。毋击疑。’
威王曰:‘以一击十,有道乎?’
孙子曰:‘有。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威王曰:‘地平卒齐,合而北者,何也?’
孙子曰:‘其阵无锋也。’
威王曰:‘令民素听,奈何?’
孙子曰:‘素信。’
威王曰:‘善哉!言兵势不穷。’
田忌问孙子曰:‘患兵者何也?困敌者何也?壁延不得者何也?失天者何也?失地者何也?失人者何也?请问此六者有道乎?’
孙子曰:‘有。患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故曰,三里沮洳将患军……涉将留大甲。故曰,患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壁延不得者渠寒也,……’
田忌曰:‘……奈何?’
孙子曰:‘鼓而坐之,十而揄之。’
田忌曰:‘行阵已定,动而令士必听,奈何?’
孙子曰:‘严而示之利。’
田忌曰:‘赏罚者,兵之急者耶?’
孙子曰:‘非。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
田忌曰:‘权、势、谋、诈,兵之急者耶?’
孙子曰:‘非也。夫权者,所以聚众也;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诈者,所以困敌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
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然则其急者何也?’
孙子曰:‘料敌计险,必察远近,……将之道也。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骨也。’
田忌问孙子曰:‘张军毋战,有道?’
孙子曰:‘有。倅险增垒,诤戒毋动,毋可□□,毋可怒。’
田忌曰:‘敌众且武,必战有道乎?’
孙子曰:‘有。埤垒广志,严正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必以为久。’
田忌问孙子曰:‘锥行者何也?雁行者何也?篡卒力士者何也?劲弩趋发者何也?飘风之阵者何也?众卒者何也?’
孙子曰:‘锥行者,所以冲坚毁锐也;雁行者,所以触侧应□也;篡卒力士者,所以绝阵取将也;劲弩趋发者,所以甘战持久也;飘风之阵者,所以回□□□也;众卒者,所以分攻有胜也。’
孙子曰:‘明主、知道之将,不以众卒几功。’
孙子出,而弟子问曰:‘威王、田忌臣主之问何如?’
孙子曰:‘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吾闻素信者昌,立义……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齐三世其忧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膑兵法-威王问-译文
齐威王问孙子如何用兵,孙子说:‘两军对峙,两将相望,都坚守阵地,没有人敢先发起攻击,该怎么办呢?’孙子回答:‘用少量轻兵试探,由低贱但勇敢的人率领,目的是诱使敌人败退,而不是为了取得胜利。用小规模的阵势去接触敌人的侧面。这就是大胜的战术。’威王问:‘用兵多还是用兵少有法则吗?’孙子说:‘有。’威王问:‘我强大敌人弱小,我人数多敌人人数少,应该怎么用兵?’孙子再次鞠躬说:‘明王的提问!人数众多且强大,还来询问如何用兵,这是安定国家的方法。这叫做增兵。破坏敌人的阵型,扰乱他们的行列,顺应他们的意愿,他们就会发动攻击。’威王问:‘敌人多而我少,敌人强而我弱,应该怎么办?’孙子说:‘这叫做让敌人失去威风。一定要隐藏自己的尾部,让敌人能够退回。长兵器在前,短兵器在后,用流动的弩箭来辅助紧急情况。不要轻易动用,等待敌人能够行动。’威王问:‘我和敌人同时出动,不知道敌人人数多少,应该怎么办?’孙子说:‘这叫做险峻的形势。险峻的形势,敌人将领会正面应对,出兵分为三阵,一个可以互相支援,可以停止就停止,可以行动就行动,不要有求必应……’威王问:‘如何打击困顿的敌人?’孙子说:‘……可以等待敌人出现生机了。’威王问:‘如何打击实力均衡的敌人?’
孙子说:‘设下营垒并分散敌人,我们集中兵力攻击,不要让敌人知道。然而不要让他们分散,按兵不动,等待敌人能够行动。’威王问:‘如何以一敌十,有法则吗?’孙子说:‘有。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出其不意。’威王问:‘地面平坦,士兵整齐,合兵一处却失败,是什么原因?’孙子说:‘是因为他们的阵型没有锋芒。’威王问:‘如何让民众听从命令?’孙子说:‘保持诚信。’威王说:‘说得好!关于用兵的形势是无穷无尽的。’
田忌问孙子:‘担忧军队的原因是什么?困扰敌人的原因是什么?筑垒延绵不得的原因是什么?失去天时的原因是什么?失去地利的的原因是什么?失去人心的原因是什么?请问这六者有法则吗?’孙子说:‘有。担忧军队的原因是地形,困扰敌人的原因是险阻。因此说,三里沼泽地会让军队担忧……涉水时应该留有大型甲胄。因此说,担忧军队的原因是地形,困扰敌人的原因是险阻,筑垒延绵不得的原因是敌方的严寒……’田忌问:‘……怎么办?’孙子说:‘击鼓而坐,十次出击就有九次成功。’田忌问:‘行军布阵已经确定,行动时让士兵必须听从命令,怎么办?’孙子说:‘严格并展示利益。’田忌问:‘赏罚是军事中的急务吗?’孙子说:‘不是。赏罚是用来使士兵高兴,让士兵忘记死亡的。惩罚是用来纠正混乱,让民众敬畏上级。可以增加胜利,但不是急务。’田忌问:‘权谋、势力、计谋、欺诈是军事中的急务吗?’孙子说:‘不是。权谋是用来聚集民众的;势力是用来让士兵必须战斗的;计谋是用来让敌人没有防备的;欺诈是用来困扰敌人的。可以增加胜利,但不是急务。’田忌生气地说:‘这六者都是善于用兵的人所用的,而你大夫却说不是急务。那么急务是什么呢?’孙子说:‘评估敌人,计算险阻,必须观察远近,……这是将领的方法。必须攻击不设防的敌人,这是军事中的急务……这是根本。’
田忌问孙子:‘不战而设军阵有法则吗?’孙子说:‘有。增加险阻,加固壁垒,严格警告不要动,不要轻易行动,不要轻易发怒。’田忌问:‘敌人众多且勇猛,必须战斗有法则吗?’孙子说:‘有。加固壁垒,扩大志向,严格整顿军队,避开敌人并使他们骄傲,引诱他们并使他们疲惫,攻击他们没有防备的时候,出其不意,必须让他们认为这是持久战。’田忌问孙子:‘锥形行军是什么?雁形行军是什么?篡卒力士是什么?劲弩急发是什么?飘风之阵是什么?众多士兵是什么?’孙子说:‘锥形行军是用来突破坚固的阵型,摧毁锐利的敌军的;雁形行军是用来接触敌人的侧面并互相支援的;篡卒力士是用来切断敌阵并捉拿敌将的;劲弩急发是用来持久战斗的;飘风之阵是用来回击敌人的;众多士兵是用来分散攻击并取得胜利的。’孙子说:‘明智的君主、懂得兵法的将领,不会因为众多士兵而取得小的胜利。’
孙子离开后,弟子问:‘威王和田忌的提问如何?’孙子说:‘威王问九个问题,田忌问七个问题,他们对兵法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达到道的境界。我听说保持诚信的人会昌盛,坚守道义……用兵没有准备会受到伤害,过度用兵会导致灭亡。齐国三代都将面临忧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膑兵法-威王问-注解
齐威王:齐国的国君,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之一,以善于用兵著称。
孙子:即孙武,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的代表人物。
用兵:指指挥军队作战的方法和策略。
两军相当:指两支军队实力相当,没有明显的优劣。
两将相望:指两军的主将相互对视,准备指挥战斗。
坚而固:指两军都准备充分,防守坚固。
莫敢先举:没有人敢先发起攻击。
尝之:试探对方,了解对方的实力和意图。
北:指失败,这里孙子建议试探性的小规模战斗,即使失败也不要紧。
微阵:小规模的战斗阵型。
触其侧:从侧面攻击。
大得:获得大的胜利。
赞师:增强军队的士气。
毁卒乱行:破坏敌人的阵型。
顺其志:顺应敌人的意图。
让威:降低自己的威势,以迷惑敌人。
臧其尾:隐藏自己的尾部,即不暴露自己的弱点。
令之能归:让敌人无法追击,能够安全撤退。
流弩:连续发射的弩箭。
险成:制造险境。
正:正面。
三阵:三个阵型。
一□能相助:一个阵型能够互相支援。
击穷寇:攻击陷入困境的敌人。
击钧:攻击平衡的敌人。
营而离之:设置营地并与之保持距离。
并卒而击之:集中兵力攻击。
按而止:按兵不动。
毋击疑:不要让敌人产生怀疑。
攻其无备: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
出其不意:出其不意地行动。
地平卒齐:地面平坦,士兵排列整齐。
合而北:合兵一处却战败。
素听:平时训练有素,听从指挥。
素信:平时建立信任。
患兵:担心军队。
困敌:困扰敌人。
壁延不得:在壁垒外延受阻。
失天:失去天时。
失地:失去地利。
失人:失去人和。
三里沮洳:三里地内都是沼泽。
大甲:大型铠甲。
渠寒:渠道寒冷,比喻困境。
鼓而坐之:击鼓使敌人坐下。
十而揄之:十次击鼓,敌人就会撤退。
严而示之利:严格管理并展示利益。
权:权变,指根据情况灵活变化。
势:势力,指军队的战斗力。
谋:谋略,指策略和计谋。
诈:欺诈,指用计谋迷惑敌人。
几功:多少功劳。
素信者昌:建立信任的人会昌盛。
立义:坚持正义。
用兵无备者伤:用兵没有准备的人会受伤。
穷兵者亡:用尽兵力的人会灭亡。
齐三世:齐国的三代君主。
其忧:他们的忧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孙膑兵法-威王问-评注
齐威王与孙子的对话,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的核心要素。首先,威王提出的问题‘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揭示了战争中双方对峙时的策略困境。孙子以‘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毋期于得。为之微阵以触其侧。是谓大得。’回答,强调了试探与智取的重要性,而非硬碰硬的直接对抗。
孙子接着回答威王关于‘用众用寡有道乎?’的问题,指出‘有’。这里的‘道’即战争中的策略原则,孙子并未具体说明,留给读者思考,体现了其高深莫测的军事智慧。
威王进一步询问在‘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的情况下如何用兵,孙子以‘赞师’为名,提出了‘毁卒乱行,以顺其志,则必战矣’的策略,意在通过扰乱敌人的阵脚,使其失去战斗意志。
面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局势,孙子提出‘让威’的策略,强调保存实力,避免与敌正面冲突,通过灵活运用战术,寻找敌人的弱点。
在‘我出敌出,未知众少’的情况下,孙子以‘险成’为名,提出了灵活机动的战术,强调根据敌情变化,随机应变。
威王询问如何打击‘穷寇’,孙子以‘可以待生计矣’回答,表明在敌人处于困境时,应等待其出现破绽再进行攻击。
孙子还提到了‘击钧’的策略,即通过‘营而离之’和‘按而止’来迷惑敌人,避免被敌人所知。
威王询问‘以一击十’是否有道,孙子回答‘有’,并指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取胜的关键。
孙子对‘地平卒齐,合而北者’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由于敌阵无锋所致,即敌人没有明确的攻击目标。
威王询问如何让民众听从指挥,孙子以‘素信’回答,强调了信任在军事指挥中的重要性。
田忌对‘患兵者何也?’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孙子一一解答,强调了地理、险阻、人心等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田忌询问‘张军毋战’是否有道,孙子回答‘有’,并提出了‘倅险增垒’等策略,强调了在不利情况下保持冷静,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孙子还分析了不同的行军阵势,如‘锥行者’、‘雁行者’等,指出每种阵势的用途和优势。
最后,孙子对威王和田忌的提问进行了总结,认为他们虽然了解了一些兵法,但还未达到真正的军事智慧。孙子强调‘料敌计险,必察远近’是军事指挥的关键,而‘必攻不守’则是取胜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