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饭粥单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评论家。袁枚在诗词、文学批评和美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是清代文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随园诗话》是袁枚对诗词创作的评论和心得的总结,书中展示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评价标准。袁枚提出了许多关于诗歌创作的见解,特别强调“情感至上”和“意境优先”。书中的诗学思想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饭粥单-原文

粥饭本也,余菜末也。

本立而道生。

作《饭粥单》。

饭王莽云:‘盐者,百肴之将。’

余则曰:‘饭者,百味之本。’

‘《诗》称:‘释之溲溲,蒸之浮浮。’

是古人亦吃蒸饭。

然终嫌米汁不在饭中。

善煮饭者,虽煮如蒸,依旧颗粒分明,入口软糯。

其诀有四:

一要米好,或‘香稻’,或‘冬霜’,或‘晚米’,或‘观音籼’,或‘桃花籼’,春之极熟,霉天风摊播之,不使惹霉发疹。

一要善淘,淘米时不惜工夫,用手揉擦,使水从箩中淋出,竟成清水,无复米色。

一要用火先武后文,闷起得宜。

一要相米放水,不多不少,燥湿得宜。

往往见富贵人家,讲菜不讲饭,逐末忘本,真为可笑。

余不喜汤浇饭,恶失饭之本味故也。

汤果佳,宁一口吃汤,一口吃饭,分前后食之,方两全其美。

不得已,则用茶、用开水淘之,犹不夺饭之正味。

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

粥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

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尹文端公曰:‘宁人等粥,毋粥等人。’

此真名言,防停顿而味变汤干故也。

近有为鸭粥者,入以荤腥;为八宝粥者,入以果品,俱失粥之正味。

不得已,则夏用绿豆,冬用黍米,以五谷入五谷,尚属不妨。

余常食于某观察家,诸菜尚可,而饭粥粗粝,勉强咽下,归而大病。

尝戏语人曰:‘此是五脏神暴落难。’

是故自禁受不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饭粥单-译文

粥和饭本来是基础,其他的菜只是附属品。基础打好了,道路自然就会产生。因此我写了《饭粥单》。

王莽说:‘盐是百种菜肴的将帅。’我却说:‘饭才是百种味道的基础。《诗经》中提到:“煮得粥稠稠的,蒸得饭蓬蓬的。”这说明古人也吃蒸饭。但我总觉得米汁不在饭中是不够完美的。善于煮饭的人,即使煮得像蒸一样,也能保持米粒分明,入口软糯。煮饭的秘诀有四点:第一,米要好,比如‘香稻’、‘冬霜’、‘晚米’、‘观音籼’、‘桃花籼’,春天的米最熟,霉天风干播种的,不会引发霉病和疹子。第二,要善于淘米,淘米时不要怕费功夫,用手揉搓,让水从箩中滤出,最终变成清水,没有米色。第三,要用火先猛后慢,闷煮得恰到好处。第四,要控制米和水的比例,不多不少,干湿适中。常常看到富贵人家,只讲究菜而不讲究饭,舍本逐末,真是可笑。我不喜欢汤浇饭,因为那样会失去饭的本味。如果汤很好,宁愿一口喝汤,一口吃饭,分两次吃,才能两者都美味。如果不得已,就用茶或开水淘饭,这样也不会夺去饭的正味。饭的甜味,在百种味道之上,懂得品味的人,遇到好饭就不需要菜。

粥应该是水米交融,柔滑如一,这样才叫做粥。尹文端公说:‘宁愿等粥,也不要等粥等人。’这句话真是名言,是为了防止停顿导致味道变化和汤变干。最近有人做鸭粥,加了荤腥;有人做八宝粥,加了果品,都失去了粥的正味。如果不得已,夏天可以用绿豆,冬天可以用黍米,用五谷煮五谷,还算可以。我曾在某观察家吃饭,其他菜还可以,但饭和粥都很粗糙,勉强吃下去,回家后就大病了一场。我曾开玩笑说:‘这是五脏神突然落难。’因此我自禁,不能忍受。

粥如果只见水不见米,就不是粥;如果只见米不见水,也不是粥。一定要让水和米交融,柔滑如一,这样才叫做粥。尹文端公说:‘宁愿等粥,也不要等粥等人。’这句话确实是名言,是为了防止停顿导致味道变化和汤变干。最近有人做鸭粥,加了荤腥;有人做八宝粥,加了果品,都失去了粥的正味。如果不得已,夏天可以用绿豆,冬天可以用黍米,用五谷煮五谷,还算可以。我曾在某观察家吃饭,其他菜还可以,但饭和粥都很粗糙,勉强吃下去,回家后就大病了一场。我曾开玩笑说:‘这是五脏神突然落难。’因此我自禁,不能忍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饭粥单-注解

粥饭:指粥和饭,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日常饮食的基本形式。

本立而道生:出自《礼记·中庸》,意为根本确立了,道理就会随之产生,这里用来比喻饮食的根本(饭)确立了,其衍生出的饮食之道(如烹饪技艺、饮食文化等)也会随之发展。

饭王莽:王莽是西汉末年的一位皇帝,这里可能是指他的某种言论或饮食习惯。

盐者,百肴之将:盐是百种菜肴的调味品,强调了盐在烹饪中的重要性。

香稻:指香味浓郁的稻米,古代对优质稻米的称呼。

冬霜:指经过冬季霜冻的稻米,通常意味着米粒饱满、口感好。

晚米:指晚季收获的稻米,相对于早季米而言,通常口感更佳。

观音籼:古代对一种优质籼米的称呼,观音是佛教中的一位菩萨。

桃花籼:指在桃花盛开时收获的籼米,暗示了米的新鲜和品质。

淘米:指清洗米粒的过程,去除米中的杂质。

箩:一种用来过滤或筛分的器具,这里指用来淘米的箩。

武火:指火力猛烈,用于快速加热食物。

文火:指火力温和,用于慢慢炖煮食物。

相米放水:指根据米的多少来决定放水的量。

富贵人家:指有钱有势的家庭,这里用来讽刺那些只注重菜肴不注重饭食的人。

汤浇饭:指用汤水浇在饭上,可能会掩盖饭的原味。

茶:一种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饮品,这里指用茶水清洗饭粒。

开水:指沸腾的水,这里指用开水清洗饭粒。

尹文端公:尹文端公是古代的一位官员,这里引用他的话来强调粥的制作要点。

鸭粥:指用鸭肉和米煮成的粥,是一种特殊的粥品。

八宝粥:指加入多种食材(如果品、豆类等)的粥,也是一种特殊的粥品。

五谷:指稻、麦、黍、菽、稷五种谷物,是中国古代对谷物的统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饭粥单-评注

粥饭本也,余菜末也。本立而道生。作《饭粥单》。

此句开篇点题,将粥饭视为根本,将菜肴视为末节,强调主食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中注重主食的传统观念。‘本立而道生’出自《易经》,意指基础牢固,事物才能发展,这里用来比喻主食对于饮食文化的重要性。

饭王莽云:‘盐者,百肴之将。’余则曰:‘饭者,百味之本。’

这里引用了王莽和作者自己的观点,形成对比。王莽将盐视为百味之首,而作者则认为饭才是百味之本。这种观点体现了作者对主食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饮食中对调味品和主食的不同看法。

《诗》称:‘释之溲溲,蒸之浮浮。’是古人亦吃蒸饭。

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说明古人已有蒸饭的习惯,体现了作者对古代饮食文化的尊重和研究。

然终嫌米汁不在饭中。善煮饭者,虽煮如蒸,依旧颗粒分明,入口软糯。

这里指出蒸饭的不足之处,即米汁不在饭中,而好的煮饭方法可以使饭粒分明,口感软糯,强调了烹饪技巧的重要性。

其诀有四:一要米好,或‘香稻’,或‘冬霜’,或‘晚米’,或‘观音籼’,或‘桃花籼’,春之极熟,霉天风摊播之,不使惹霉发疹。

这里详细介绍了煮饭的四个秘诀,包括米的选择、种植和加工,体现了作者对食材的讲究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一要善淘,淘米时不惜工夫,用手揉擦,使水从箩中淋出,竟成清水,无复米色。

描述了淘米的细致过程,强调了对食材的处理和清洁,体现了古代烹饪中对卫生的重视。

一要用火先武后文,闷起得宜。

说明了煮饭时火候的控制,先武后文,即先猛火后文火,体现了对烹饪火候的精准把握。

一要相米放水,不多不少,燥湿得宜。

强调了米和水的比例,以及干燥和湿润的适宜程度,体现了对食材搭配的讲究。

往往见富贵人家,讲菜不讲饭,逐末忘本,真为可笑。

批评了当时富贵人家忽视主食的现象,强调了对主食的重视,体现了作者对饮食文化的深刻理解。

余不喜汤浇饭,恶失饭之本味故也。

表达了作者对汤浇饭的不喜欢,认为这样会失去饭的本味,体现了对食物本味的追求。

汤果佳,宁一口吃汤,一口吃饭,分前后食之,方两全其美。

这里提出了汤和饭分开食用的建议,认为这样可以使两者都能得到充分的享受,体现了对食物搭配的独到见解。

不得已,则用茶、用开水淘之,犹不夺饭之正味。

在无法分开食用的情况下,提出了用茶或开水淘饭的方法,以保持饭的正味。

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

认为饭的甘甜胜过其他任何味道,只有真正懂得品味的人,才会懂得好饭的价值。

粥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

指出粥的标准,即水米交融,柔腻如一,强调了粥的口感和质感。

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再次强调了粥的制作标准,即水米交融,口感柔腻。

尹文端公曰:‘宁人等粥,毋粥等人。’此真名言,防停顿而味变汤干故也。

引用尹文端公的名言,强调在制作粥时要注意防止味道变化和汤干,体现了对粥制作的严谨态度。

近有为鸭粥者,入以荤腥;为八宝粥者,入以果品,俱失粥之正味。

批评了当时一些不恰当的粥的做法,如加入荤腥或果品,认为这样失去了粥的正味。

不得已,则夏用绿豆,冬用黍米,以五谷入五谷,尚属不妨。

在无法制作传统粥的情况下,提出了使用绿豆和黍米等五谷杂粮的做法,认为这样尚可接受。

余常食于某观察家,诸菜尚可,而饭粥粗粝,勉强咽下,归而大病。

作者亲身经历的例子,说明饭粥的质量对健康的重要性。

尝戏语人曰:‘此是五脏神暴落难。’是故自禁受不得。

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粗粝饭粥的难以忍受,同时也强调了饮食健康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饭粥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56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