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须知单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评论家。袁枚在诗词、文学批评和美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是清代文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随园诗话》是袁枚对诗词创作的评论和心得的总结,书中展示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评价标准。袁枚提出了许多关于诗歌创作的见解,特别强调“情感至上”和“意境优先”。书中的诗学思想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须知单-原文

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

作《须知单》。

先天须知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

人性下愚,虽孔、孟教之,无益也;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

指其大略:猪宜皮薄,不可腥臊;鸡宜偏嫩,不可老稚;鲫鱼以扁身白肚为佳,乌背者,必崛强于盘中;鳗鱼以湖溪游泳为贵,江生者,必搓讶其骨节;谷喂之鸭,其膘肥而白色;奎土之笋,其节少而甘鲜;同一火腿也,而好丑判若天渊;同一台鲞也,而美恶分为冰炭;其他杂物,可以类推。

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

作料须知厨者之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

虽有大姿,虽善涂抹,而敝衣蓝缕,西子亦难以为容。

善烹调者,酱用伏酱,先尝甘否;油用香油,须审生熟;酒用酒酿,应去糟粕;醋用米醋,须求清例。

且酱有清浓之分,油有荤素之别,酒有酸甜之异,醋有陈新之殊,不可丝毫错误。

其他葱、椒、姜、桂、糖、盐,虽用之不多,而俱宜选择上品。

苏州店卖秋油,有上、中、下三等。

镇江醋颜色虽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

以板浦醋为第一,浦口醋次之。

洗刷须知洗刷之法,燕窝去毛,海参去泥,鱼翅去沙,鹿筋去臊。

肉有筋瓣,剔之则酥;鸭有肾臊,削之则净;鱼胆破,而全盘皆苦;鳗涎存,而满碗多腥;韭删叶而白存,菜弃边而心出。

‘《内则》曰:‘鱼去乙,鳖去丑。’此之谓也。

谚云:‘若要鱼好吃,洗得白筋出。’亦此之谓也。

调剂须知调剂之法,相物而施。

有酒水兼用者,有专用酒不用水者,有专用水不用酒者;有盐酱井用者,有专用清酱不用盐者,有用盐不用酱者;有物太腻,要用油先炙者;有气大腥,要用醋先喷者;有取鲜必用冰糖者;有以干燥为贵者,使其味入于内,煎炒之物是也;有以汤多为贵者,使其味溢于外,清浮之物是也。

配搭须知谚曰:‘相女配夫。’《记》曰:‘[亻疑]人必于其伦。’烹调之法,何以异焉?

凡一物烹成,必需辅佐。

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

其中可荤可素者,蘑菇、鲜笋、冬瓜是也。

可荤不可素者,葱韭、茴香、新蒜是也。

可素不可荤者,芹菜、百合、刀豆是也。

常见人置蟹粉于燕窝之中,放百合于鸡、猪之肉,毋乃唐尧与苏峻对坐,不太悻乎?

亦有交互见功者,炒荤莱,用素油,炒素菜,用荤油是也。

独用须知味太浓重者,只宜独用,不可搭配。

如李赞皇、张江陵一流,须专用之,方尽其才。

食物中,鳗也,鳖也,蟹也,鲥鱼也,牛羊也,皆宜独食,不可加搭配。

何也?此数物者味甚厚,力量甚大,而流弊亦甚多,用五味调和,全力治之,方能取其长而去其弊。

何暇舍其本题,别生枝节哉?

金陵人好以海参配甲鱼,鱼翅配蟹粉,我见辄攒眉。

觉甲鱼、蟹粉之味,海参、鱼翅分之而不足;海参、鱼翅之弊,甲鱼、蟹粉染之而有余。

火候须知熟物之法,最重火候。

有须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则物疲矣。

有须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则物枯矣。

有先用武火而后用文火者,收汤之物是也;性急则皮焦而里不熟矣。

有愈煮愈嫩者,腰子、鸡蛋之类是也。

有略煮即不嫩者,鲜鱼、酣蛤之类是也。

肉起迟则红色变黑,鱼起迟则活肉变死。

屡开锅盖,则多沫而少香。

火熄再烧,则无油而味失。

道人以丹成九转为仙,儒家以无过、不及为中。

司厨者,能知火候而谨伺之,则几于道矣。

鱼临食时,色白如玉,凝而不散者,活肉也;色白如粉,不相胶粘者,死肉也。

明明鲜鱼,而使之不鲜,可恨己极。

色臭须知目与鼻,口之邻也,亦口之媒介也。

嘉肴到目。到鼻,色臭便有不同。

或净若秋云,或艳如琥珀,其芬芳之气亦扑鼻而来,不必齿决之,舌尝之,而后知其妙也。

然求色艳不可用糖炒,求香不可用香料。

一涉粉饰便伤至味。

迟速须知凡人请客,相约于三日之前,自有工夫平章百味。

若斗然客至,急需便餐;作客在外,行船落店,此何能取东海之水,救南池之焚乎?

必须预备一种急就章之菜,如炒鸡片,炒肉丝,炒虾米豆腐及糟鱼、茶腿之类,反能因速而见巧者,不可不知。

变换须知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

犹如圣人设教,因才乐育,不拘一律。

所谓君子成人之美也。

今见俗厨,动以鸡,鸭、猪、鹅一汤同滚,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蜡。

吾恐鸡、猪。鹅、鸭有灵,必到在死城中告状矣。

善治菜者,须多设锅、灶、盂、钵之类,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嗜者舌本应接不暇,自觉心花顿开。

器具须知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

斯语是也。

然宣、成、嘉、万窑器太贵,颇愁损伤,不如竟用御窑:已觉雅丽。

惟是宜碗者碗,宜盘者盘,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参错其间,方觉生色。

若板板于十碗八盘之说,便嫌笨俗。

大抵物贵者器宜大,物贱者器宜小。

煎炒宜盘,汤羹宜碗,煎炒宜铁锅,煨煮宜砂罐。

上菜须知上莱之法,盐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

且天下原有五味,不可以咸之一味概之。

度客食饱,则脾困矣,须用辛辣以振动之;虑客酒多,则胃疲矣,须用酸甘以提醒之。

时节须知夏日长而热,宰杀太早,则肉败矣。

冬日短而寒,烹饪稍迟,则物生矣。

冬宜食牛羊,移之于夏,非其时也。

夏宜食干腊,移之于冬,非其时也。

辅佐之物,夏宜用芥末,冬宜用胡椒。

当三伏大而得冬腌菜,贱物也,而竟成至宾矣。

当秋凉时而得行鞭笋,亦贱物也,而视若珍馐矣。

有先时而见好者,三月食鲥鱼是也。

有后时而见好者,四月食芋芳是也。

其他亦可类推。

有过时而不可吃者,萝卜过时则心空,山笋过时则味苦,刀鲚过时则骨硬。

所谓四时之序,成功者退,精华已竭,褰裳去之也。

多寡须知用贵物宜多,用贱物宜少。

煎炒之物多,则火力不透,肉亦不松。

故用肉不得过半斤,用鸡、鱼不得过六两。

或问:食之不足如何?

曰:俟食毕后另炒可也。

以多为贵者,白煮肉,非二十斤以外,则淡而无味。

粥亦然,非斗米则汁浆不厚,且须扣水,水多物少,则味亦薄矣。

洁净须知切葱之刀,不可以切笋;捣椒之臼,不可以捣粉。

闻菜有抹布气者,由其布之不洁也;闻菜有砧板气者,由其板之不净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厨先多磨刀,多换布,多刮板,多洗手,然后治莱。

至于口吸之烟灰,头上之汗汁,灶上之蝇蚁,锅上之烟煤,一玷入菜中,虽绝好烹庖,如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矣。

用纤须知俗名豆粉为纤者,即拉船用纤也,须顾名思义。

因治肉者要作团而不能合,要作羹而不能腻,故用粉以牵合之。

煎炒之时,虑肉贴锅,必至焦老,故用粉以护持之。

此纤义也。

能解此义用纤,纤必恰当,否则乱用可笑,但觉一片糊涂。

汉制考齐呼曲麸为媒,媒即纤矣。

选用须知选用之法,小炒肉用后臀,做肉圆用前夹心,煨肉用硬短勒。

炒鱼片用青鱼、季鱼,做鱼松用[鱼军]鱼,鲤鱼。

蒸鸡用雏鸡,煨鸡用骟鸡,取鸡汁用老鸡;鸡用雌才嫩,鸭用雄才肥;药菜用头,芹韭用根;皆一定之理。

余可类推。

疑似须知味要浓厚,不可油腻;味要清鲜,不可淡薄。

此疑似之间,差之毫厘,失以千里。

浓厚者,取精多而糟粕去之谓也;若徒贪肥腻,不如专食猪油矣。

清鲜者,真味出而俗尘无之谓也;若徒贪淡薄,则不如饮水矣。

补救须知名手调羹,咸淡合宜,老嫩如式,原元需补救。

不得已为中人说法,则调味者,宁淡毋咸;淡可加盐以救之,咸则不能使之再淡矣。

烹鱼者火候以补之,老则不能强之再嫩矣。

比中消息,于一切下作料时,静观火色便可参详。

本分须知满洲菜多烧煮,汉人菜多羹汤,童而习之,故擅长也。

汉请满人,满请汉人,各用所长之菜,转觉人口新鲜,不失邯郸故步。

今人忘其本分,而要格外讨好。

汉请满人用满菜,满请汉人用汉菜,反致依样葫芦,有名无实,画虎不成反类犬矣。

秀才下场,专作自己文字,务极其工,自有遇合。

若逢一宗师而摹仿之,逢一主考而摹仿之,则掇皮元真,终身不中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须知单-译文

学问的道路,先要有知识然后才能行动,饮食也是如此。因此写下了《须知单》。

先天的知识要知道,所有事物都有其先天的特质,就像人各有不同的天赋。人性如果低下愚笨,即使孔子、孟子来教也毫无益处;物品如果质地不好,即使易牙这样的烹饪高手烹饪,也没有味道。简要来说:猪应该皮薄,不能有腥臊味;鸡应该偏嫩,不能老或嫩得过分;鲫鱼以扁平身体、白色肚子为佳,背黑色的鲫鱼在盘中必定显得突出;鳗鱼以在湖溪中游泳的为贵,江中生长的鳗鱼骨头必定粗糙;用谷物喂养的鸭子,肉质肥美且呈白色;土中生长的竹笋,节少且甜鲜;即使是同一块火腿,也有好丑之分;即使是同一块台鲞,也有美恶之别;其他杂物,可以类似推断。大体上一桌好菜,厨师的工作占六成,采购的工作占四成。

调料的知识要知道,厨师使用的调料,就像妇女的衣服和首饰一样。即使有好的姿色,即使善于化妆,如果衣服破烂不堪,西施也难以保持她的美丽。擅长烹饪的人,酱料要用伏酱,先尝尝甜不甜;油要用香油,要分辨生熟;酒要用酒酿,要去掉糟粕;醋要用米醋,要选择清澈的。而且酱有清淡和浓烈之分,油有荤素之别,酒有酸甜之异,醋有陈旧和新鲜之别,不能有丝毫错误。其他如葱、椒、姜、桂、糖、盐,虽然用量不多,但都应该选择上品。苏州的秋油有上、中、下三等。镇江的醋虽然颜色好,但味道不酸,失去了醋的本质。板浦的醋是最好的,浦口醋次之。

清洗要知道清洗的方法,燕窝要去毛,海参要去泥,鱼翅要去沙,鹿筋要去腥。肉有筋膜,剔除后才会酥软;鸭有肾腥,削去后才会干净;鱼胆破了,整盘菜都会变苦;鳗鱼的粘液如果存在,满碗的菜都会带腥味;韭菜去掉叶子后,白的部分才会留下;菜叶丢弃后,菜心才会显现。《内则》说:‘鱼去肠,鳖去甲。’这就是这个意思。俗语说:‘若要鱼好吃,洗得白筋出。’也是这个意思。

调和要知道调和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食材来处理。有的需要酒和水一起用,有的只用酒不用水,有的只用水不用酒;有的用盐和酱,有的只用清酱不用盐,有的只用盐不用酱;有的食物太油腻,需要先用油炒;有的食物腥味大,需要先用醋喷;有的需要用冰糖来提鲜;有的以干燥为贵,使其味道融入内部,煎炒的食物就是这样;有的以汤多为贵,使其味道散发在外,清淡的食物就是这样。

搭配要知道搭配的原则,就像俗语说的‘美女配佳人’,《记》中说:‘[亻疑]人必于其伦。’烹饪的方法也是如此。任何一种食物在烹饪完成后,都需要搭配。要让清淡的搭配清淡,浓烈的搭配浓烈,柔嫩的搭配柔嫩,坚硬的搭配坚硬,这样才能达到和谐的妙处。其中可以荤可以素的食材有蘑菇、鲜笋、冬瓜;可以荤不可以素的食材有葱、韭、茴香、新蒜;可以素不可以荤的食材有芹菜、百合、刀豆。常见有人把蟹粉放在燕窝里,把百合放在鸡、猪肉里,这就像唐尧和苏峻坐在一起,不是很尴尬吗?也有相互搭配得当的情况,比如炒荤菜用素油,炒素菜用荤油。

单独使用要知道味道浓重的食物,只适合单独食用,不能搭配。就像李赞皇、张江陵这样的人,必须专用,才能发挥其才能。食物中,鳗鱼、甲鱼、蟹、鲥鱼、牛羊肉,都适合单独食用,不能搭配。为什么?这些食物味道很重,力量很大,而且流弊也很多,用五味调和,全力处理,才能取其长处而去其弊病。哪里有功夫舍去本来的主题,生出枝节呢?金陵人喜欢把海参和甲鱼搭配,鱼翅和蟹粉搭配,我看到就皱眉。觉得甲鱼和蟹粉的味道,分开来不足以体现;海参和鱼翅的弊病,被甲鱼和蟹粉沾染后反而更多。

火候要知道烹饪食物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火候。有的需要用猛火,比如煎炒,火弱了食物就会变得疲软。有的需要用文火,比如炖煮,火猛了食物就会变得干枯。有的先用猛火后用文火,比如收汤的食物,性急了就会皮焦里不熟。有的食物煮得越久越嫩,比如腰子、鸡蛋;有的食物略煮一下就不嫩了,比如鲜鱼、蛤蜊。肉煮得晚会变黑,鱼煮得晚会变得不新鲜。频繁开锅盖,会多泡沫而少香味。火熄后再烧,会没有油而味道消失。道人认为丹成九转就能成仙,儒家认为无过无不及为中庸之道。厨师如果能知道火候并谨慎控制,就接近道了。鱼在食用时,颜色白如玉,凝聚而不散,是活肉;颜色白如粉,不相粘连,是死肉。明明是鲜鱼,却让它变得不鲜,真是令人痛恨。

色香要知道眼睛和鼻子是嘴巴的邻居,也是嘴巴的媒介。好的菜肴到了眼睛和鼻子前,颜色和气味就会有不同。有的纯净如秋云,有的鲜艳如琥珀,其芬芳的气味也会扑鼻而来,不需要用牙齿咬或者用舌头尝,就能知道其美妙。然而追求颜色鲜艳不能使用糖炒,追求香气不能使用香料。一旦涉及粉饰就会伤害到真正的味道。

快慢要知道一般人请客,提前三天约定,自然有功夫来调和各种味道。如果突然有客人到来,急需准备便餐;如果外出做客,行船或落店,怎么可能从东海取水来救南池之焚呢?必须准备一种快速成菜的方法,比如炒鸡片、炒肉丝、炒虾米豆腐以及糟鱼、茶腿等,这些反而能因为快速而显得巧妙,这是不可不知的。

变换要知道一种食物有一种食物的味道,不能混为一谈。就像圣人设教,根据才能来教育,不拘泥于一种方式。所谓君子成人之美。现在看到一些俗厨,动不动就用鸡、鸭、猪、鹅一锅煮,使得千篇一律,味道如同嚼蜡。我恐怕鸡、鸭、猪、鹅有灵性,一定会到阴间去告状。擅长烹饪的人,需要准备多种锅、灶、碗、盆等,使每种食物都能展现其特性,每碗菜都能成为独特的味道。让喜欢品尝的人应接不暇,自然会心花怒放。

器具要知道古语说:‘美食不如美器。’这句话是正确的。然而宣德、成化、嘉靖、万历年间的瓷器太贵,担心损坏,不如就用御窑的瓷器,也已经觉得雅致。只是应该用碗的用碗,用盘的用盘,大的用大的,小的用小的,错落有致,才会显得有生气。如果死板地遵循十碗八盘的说法,就显得笨拙俗气。大体上贵重的食物用大器皿,便宜的食物用小器皿。煎炒用盘,汤羹用碗,煎炒用铁锅,炖煮用砂罐。

上菜要知道上菜的方法,咸的宜先上,淡的宜后上;浓的宜先上,淡的宜后上;无汤的宜先上,有汤的宜后上。而且天下原有五味,不能只用咸味来概括。估计客人吃饱了,脾气会困顿,需要用辛辣来提振;担心客人喝酒多,胃会疲惫,需要用酸甘来提醒。

要知道,夏天白天长而且热,如果杀得过早,肉就会变质。冬天白天短而且冷,烹饪稍微慢一点,食物就会变生。冬天适合吃牛羊肉,如果移到夏天吃,就不是时候了。夏天适合吃干肉和腊肉,如果移到冬天吃,也不是时候了。作为辅助的调味品,夏天适合用芥末,冬天适合用胡椒。在三伏天大热的时候得到冬腌菜,虽然是便宜的东西,却成了上等的美味。在秋凉的时候得到行鞭笋,也是便宜的东西,却像珍馐一样美味。有提前时间就很好吃的,比如三月吃鲥鱼。有晚一些时间才好吃的,比如四月吃芋艿。其他的东西也可以这样类比。有过了时间就不能吃的,比如萝卜过时了心会空,山笋过时了会苦,刀鱼过时了骨头会硬。这就是说的四季的顺序,成功之后就会退去,精华已经耗尽,就像卷起衣裳离开一样。

在数量上要注意,使用贵重的东西应该多,使用便宜的东西应该少。煎炒的东西多了,火力就不均匀,肉也不松软。所以用肉不能超过半斤,用鸡和鱼不能超过六两。有人问:吃的不够怎么办?回答说:等吃完后再炒一些就可以了。以多为贵的是白煮肉,如果不是二十斤以上的肉,就会淡而无味。粥也是一样,如果不是一斗米,汤汁就不会浓稠,而且需要控制水量,水多东西少,味道也会淡。

在清洁上要注意,切葱的刀不能用来切笋;捣椒的臼不能用来捣粉。闻到菜有抹布的味道,是因为抹布不干净;闻到菜有砧板的味道,是因为砧板不干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厨师先要多磨刀,多换抹布,多刮砧板,多洗手,然后处理菜。至于口中的烟灰,头上的汗水,灶上的苍蝇和蚂蚁,锅上的烟垢,一旦污染了菜,即使是最好的烹饪,也像西施蒙上了不洁之物,人们都会掩鼻而过。

在使用细料上要注意,俗名叫豆粉的细料,就是拉船用的纤,要顾名思义。因为处理肉的时候要做成团而不能粘合,要做成汤而不能油腻,所以用粉来连接。煎炒的时候,担心肉粘锅,会变得焦老,所以用粉来保护。这就是细料的作用。能够理解这个意思使用细料,细料就会用得恰当,否则乱用就会显得可笑,只会让人感到混乱。汉制考齐呼曲麸为媒,媒就是细料。

在选用上要注意,小炒肉用后臀肉,做肉圆用前夹心肉,炖肉用硬短勒肉。炒鱼片用青鱼、季鱼,做鱼松用[鱼军]鱼、鲤鱼。蒸鸡用小鸡,炖鸡用阉鸡,取鸡汁用老鸡;鸡要选雌的才嫩,鸭要选雄的才肥;药菜用头,芹菜用根;这都是一定的道理。其他的东西也可以这样类比。

在疑似之间要注意,味道要浓而不腻;味道要清而新鲜;不可淡而薄。在这疑似之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浓而不腻,是要取精华而舍弃糟粕;如果只是贪图肥腻,不如专门吃猪油。清而新鲜,是真正的味道出来而俗气没有;如果只是贪图淡薄,不如喝水。

在补救上要注意,名厨调汤,咸淡适中,老嫩适度,原本就不需要补救。不得已而求其次,调味的人,宁愿淡不要咸;淡可以加盐来补救,咸则不能使之再淡。炖鱼的人用火候来补救,老了的鱼不能强行让它再嫩。比较中等的消息,在一切下料的时候,静观火色就可以参详。

在本分上要注意,满洲菜多烧煮,汉人菜多汤,从小习惯,所以擅长。汉人请满族人,满族人请汉人,各自用自己擅长的菜,转而觉得口味新鲜,不失原来的风格。现在的人忘记了本分,而想要额外讨好。汉人请满族人用满菜,满族人请汉人用汉菜,反而导致依样画葫芦,有名无实,画虎不成反类犬。秀才参加考试,专门写自己的文章,力求精工,自然会有好的结果。如果遇到一个宗师就模仿他,遇到一个主考官就模仿他,就会拾人牙慧,终身不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须知单-注解

学问之道:指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先天须知:指在行事之前,先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资禀:指人的天赋和禀性。

孔、孟:指孔子和孟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易牙:春秋时期著名的厨师,以烹饪技艺高超著称。

腥臊:指食物的腥臭味。

偏嫩:指鸡肉等食物的口感适宜,既不过老也不过嫩。

扁身白肚:指鲫鱼的特点,身形扁平,腹部白色。

崛强:指食物的口感硬而有力。

湖溪游泳:指鳗鱼生长的环境,湖泊和溪流。

搓讶:指食物的口感不好,不细腻。

膘肥:指动物的脂肪多,肉质鲜美。

奎土:指地名,指产竹子的地方。

火腿:一种腌制肉制品,以猪腿为原料。

台鲞:一种鱼干,以鱼为原料。

司厨之功:指厨师制作菜肴的功力。

买办之功:指采购食材的功力。

伏酱:一种优质的酱料。

香油:指芝麻油,用于烹饪的油料。

酒酿:指用酒发酵制成的食品。

糟粕:指酒中的杂质。

米醋:指用米发酵制成的醋。

清例:指清澈的,没有杂质。

秋油:指秋季收获的油料。

镇江醋:指产自镇江的醋,以颜色著称。

板浦醋:指产自板浦的醋,以品质著称。

浦口醋:指产自浦口的醋。

洗刷:指清洗和整理食材。

燕窝:一种珍贵的食材,来源于金丝燕的巢。

海参:一种珍贵的海产品。

鱼翅:一种珍贵的食材,来源于鲨鱼的鳍。

鹿筋:指鹿的筋络,用于烹饪。

肉有筋瓣:指肉中的筋络。

鸭有肾臊:指鸭的肾部有异味。

鱼胆:指鱼的胆汁,有苦味。

鳗涎:指鳗鱼的唾液,有腥味。

韭删叶:指去掉韭菜的叶子,只留下白色部分。

菜弃边:指去掉菜叶的边缘部分,只留下中心部分。

《内则》:古代的一部饮食礼仪书。

鱼去乙,鳖去丑:《内则》中的饮食礼仪,指去掉鱼鳖身上的不洁之物。

谚:指民间流传的谚语。

调剂:指调整和平衡。

酒水:指酒和水的混合物。

清酱:指清澈的酱料。

油先炙:指先用油炒制食材。

醋先喷:指先用醋喷洒食材。

冰糖:指白糖,用于提鲜。

清浮之物:指清淡的食物。

相女配夫:指女子应该与丈夫相匹配。

《记》:指古代的一部书籍。

亻疑:指人名,指古代的一位人物。

伦:指同类。

蟹粉:指螃蟹的肉末。

蘑菇:一种食用菌,味道鲜美。

鲜笋:指新鲜的竹笋。

冬瓜:一种蔬菜,肉质鲜嫩。

葱韭:指葱和韭菜,都是常见的调味料。

茴香:一种香料,用于烹饪。

新蒜:指新鲜的蒜,用于调味。

芹菜:一种蔬菜,味道清香。

百合:一种花卉,也用作食材,味道清甜。

刀豆:一种蔬菜,味道鲜美。

李赞皇:指李赞皇,古代的一位人物。

张江陵:指张江陵,古代的一位人物。

海参配甲鱼:指将海参和甲鱼搭配在一起烹饪。

鱼翅配蟹粉:指将鱼翅和蟹粉搭配在一起烹饪。

武火:指猛烈的火候。

文火:指温和的火候。

收汤:指烹饪过程中收集汤汁。

丹成九转:道教中的修炼术语,指修炼到高深的境界。

儒家:指儒家学派,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体系。

司厨者:指厨师。

丹:指丹药,道教中的一种修炼药物。

九转:指多次炼制。

活肉:指新鲜的肉类。

死肉:指不新鲜的肉类。

色臭:指食物的颜色和气味。

秋云:指秋天的云彩,比喻食物的颜色清新。

琥珀:一种宝石,颜色鲜艳,比喻食物的颜色美丽。

糖炒:指用糖炒制食物,可能会掩盖食物的原味。

香料:指用于增加食物香味的调料。

急就章:指快速完成的菜肴。

东海之水,救南池之焚:比喻在紧急情况下采取迅速有效的措施。

鸡、鸭、猪、鹅一汤同滚:指将鸡、鸭、猪、鹅等不同食材一起煮成一锅汤。

锅、灶、盂、钵:指烹饪时使用的器具。

御窑:指古代皇宫中使用的瓷器。

十碗八盘:指宴席上的菜肴数量。

铁锅:指用于煎炒的锅具。

砂罐:指用于煨煮的罐具。

上菜:指将菜肴端上餐桌。

盐:指食盐,用于调味。

淡:指味道清淡的食物。

汤:指汤类食物。

脾困:指食欲不振。

胃疲:指消化不良。

宰杀:指宰杀家畜,如牛、羊等,用于烹饪。

肉败:指肉品因时间过长或保存不当而变质。

烹饪:指食物的加工过程,包括煮、炒、炖等。

物生:指食物未熟透。

牛羊:指牛和羊,两者都是重要的食材,尤其在冬季。

干腊:指经过腌制和风干的肉类,适合夏季食用。

芥末:一种辛辣的调味料,适合夏季使用。

胡椒:一种香料,适合冬季使用。

三伏:中国传统的24节气之一,指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冬腌菜:指冬季腌制的蔬菜,如酸菜等。

行鞭笋:指一种可食用的竹笋,适合秋季食用。

鲥鱼:一种淡水鱼,适合春季食用。

芋芳:一种蔬菜,适合春季食用。

刀鲚:一种鱼类,过时后口感变差。

四时之序:指一年四季的顺序,即春、夏、秋、冬。

成功者退:指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开始衰退。

精华已竭:指事物中的精华已经消耗殆尽。

褰裳去之:指去掉不必要的东西,只保留精华。

煎炒:指烹饪方法,快速高温烹饪。

白煮肉:指仅用开水煮熟的肉,需要足够的分量才能保证味道。

粥:一种用米或其他谷物煮成的食物。

斗米:古代容量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约10升。

抹布气:指抹布不干净,食物沾染了抹布的气味。

砧板气:指砧板不干净,食物沾染了砧板的气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先准备好工具。

纤:指一种用于烹饪的淀粉类物质,如豆粉。

媒:指帮助连接或促成某事的物质,此处指豆粉。

曲麸:指经过发酵的麦麸,古代用于酿酒或制作面食。

媒即纤矣:即豆粉就是媒,媒在这里指纤。

小炒肉:一种烹饪方法,将肉快速炒熟。

肉圆:一种用肉馅制成的圆形食品。

硬短勒:指肉质较硬的部位,适合炖煮。

青鱼:一种淡水鱼,适合用于烹饪。

季鱼:一种淡水鱼,适合用于烹饪。

鱼松:一种用鱼肉制成的松散食品。

鱼军:一种鱼类,适合用于制作鱼松。

鲤鱼:一种淡水鱼,适合用于烹饪。

雏鸡:指年轻的鸡,肉质嫩。

骟鸡:指被阉割的鸡,肉质较肥。

老鸡:指年龄较大的鸡,适合提取鸡汁。

雌:指雌性动物,如鸡、鸭等。

雄:指雄性动物,如鸡、鸭等。

药菜:指用于药膳的蔬菜。

芹韭:指芹菜和韭菜,两者都是常见的蔬菜。

头:指植物的顶部部分,如药菜的头部部分。

根:指植物的根部部分,如芹菜和韭菜的根部部分。

满洲菜:指满族的传统菜肴,以烧煮为主。

汉人菜:指汉族的传统菜肴,以羹汤为主。

邯郸故步:比喻模仿他人,失去自己的特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须知单-评注

时节须知夏日长而热,宰杀太早,则肉败矣。冬日短而寒,烹饪稍迟,则物生矣。

此段文字强调的是对食物烹饪时节的把握,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时节’在这里不仅是时间节令的象征,更是食物本身特性的体现。夏日长热,肉类易腐败,故宰杀不宜过早;冬日短寒,烹饪不宜过迟,否则食物未熟。这体现了古人‘顺时养生’的饮食观念。

冬宜食牛羊,移之于夏,非其时也。夏宜食干腊,移之于冬,非其时也。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食物的时节性。不同的季节,应食用相应的食物,这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冬季适宜食用牛羊肉,夏季适宜食用干腊,反之则违背了自然规律。

辅佐之物,夏宜用芥末,冬宜用胡椒。

这里提到的‘辅佐之物’指的是调味品。不同的季节,调味品的选择也应有所不同。夏季宜用芥末,冬季宜用胡椒,这样的搭配更能突出食物的鲜美。

当三伏大而得冬腌菜,贱物也,而竟成至宾矣。当秋凉时而得行鞭笋,亦贱物也,而视若珍馐矣。

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即使是普通的食材,在适宜的季节也能成为美食。这体现了古人对食物的珍视和对自然的尊重。

有先时而见好者,三月食鲥鱼是也。有后时而见好者,四月食芋芳是也。

此句说明了食物的食用时机,既有先时而佳的,也有后时而佳的,强调了食物的时令性。

其他亦可类推。有过时而不可吃者,萝卜过时则心空,山笋过时则味苦,刀鲚过时则骨硬。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食物的时令性,过时的食物不仅味道变差,甚至可能对身体有害。

所谓四时之序,成功者退,精华已竭,褰裳去之也。

这句话强调了自然规律,即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逐渐衰退,这是自然界的常态。

多寡须知用贵物宜多,用贱物宜少。煎炒之物多,则火力不透,肉亦不松。

此句强调了食物烹饪的火候和食材的用量,贵重食材用量宜多,普通食材用量宜少,这样才能烹饪出美味的食物。

故用肉不得过半斤,用鸡、鱼不得过六两。

此句是对烹饪食材用量的具体规定,以确保食物的口感。

或问:食之不足如何?曰:俟食毕后另炒可也。

这句话体现了古人对食物的珍惜,即使食物不够,也可以通过后续的烹饪来补充。

以多为贵者,白煮肉,非二十斤以外,则淡而无味。

此句说明了食物的烹饪,即使是普通的食材,也需要一定的量才能烹饪出美味的食物。

粥亦然,非斗米则汁浆不厚,且须扣水,水多物少,则味亦薄矣。

这句话是对粥的烹饪方法的具体说明,强调了食材的用量和水的比例。

洁净须知切葱之刀,不可以切笋;捣椒之臼,不可以捣粉。

此句强调了烹饪工具的清洁,不同的食材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以保持食物的纯净。

闻菜有抹布气者,由其布之不洁也;闻菜有砧板气者,由其板之不净也。

这句话强调了烹饪环境的清洁,不洁净的环境会影响食物的口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厨先多磨刀,多换布,多刮板,多洗手,然后治莱。

这句话强调了烹饪工具的重要性,只有保持工具的清洁和锋利,才能烹饪出美味的食物。

至于口吸之烟灰,头上之汗汁,灶上之蝇蚁,锅上之烟煤,一玷入菜中,虽绝好烹庖,如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矣。

这句话强调了烹饪过程中的卫生问题,任何不洁之物都可能影响食物的口感。

用纤须知俗名豆粉为纤者,即拉船用纤也,须顾名思义。

此句解释了‘纤’的含义,即豆粉,强调了使用食材时要注意其本义。

因治肉者要作团而不能合,要作羹而不能腻,故用粉以牵合之。

这句话说明了豆粉在烹饪中的作用,即起到粘合和防止油腻的作用。

煎炒之时,虑肉贴锅,必至焦老,故用粉以护持之。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豆粉在烹饪中的作用,即防止食物焦糊。

此纤义也。能解此义用纤,纤必恰当,否则乱用可笑,但觉一片糊涂。

这句话强调了使用豆粉的技巧,只有正确理解其作用,才能使用得当。

汉制考齐呼曲麸为媒,媒即纤矣。

这句话说明了豆粉在古代的别称,即‘媒’,进一步强调了其作用。

选用须知选用之法,小炒肉用后臀,做肉圆用前夹心,煨肉用硬短勒。

这句话说明了不同烹饪方法对食材的选择,体现了烹饪的技巧。

炒鱼片用青鱼、季鱼,做鱼松用[鱼军]鱼,鲤鱼。

这句话说明了不同食材的烹饪方法,体现了烹饪的多样性。

蒸鸡用雏鸡,煨鸡用骟鸡,取鸡汁用老鸡;鸡用雌才嫩,鸭用雄才肥;药菜用头,芹韭用根;皆一定之理。

这句话说明了不同食材的用途,体现了烹饪的合理性。

余可类推。

这句话是对前面所述内容的总结,强调了烹饪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疑似须知味要浓厚,不可油腻;味要清鲜,不可淡薄。

这句话强调了食物的口感,即味道要浓厚而不油腻,清鲜而不淡薄。

此疑似之间,差之毫厘,失以千里。

这句话说明了食物口感的细微差别,即使是微小的变化,也会对整体口感产生很大的影响。

浓厚者,取精多而糟粕去之谓也;若徒贪肥腻,不如专食猪油矣。

这句话说明了食物的烹饪方法,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清鲜者,真味出而俗尘无之谓也;若徒贪淡薄,则不如饮水矣。

这句话说明了食物的口感,即食物要呈现出其本真的味道,而不是被过多的调料所掩盖。

所谓四时之序,成功者退,精华已竭,褰裳去之也。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自然规律,即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逐渐衰退。

名手调羹,咸淡合宜,老嫩如式,原元需补救。

这句话说明了烹饪的技巧,即通过调味来调整食物的口感。

不得已为中人说法,则调味者,宁淡毋咸;淡可加盐以救之,咸则不能使之再淡矣。

这句话说明了调味的方法,即先以淡为基础,再根据需要加入盐。

烹鱼者火候以补之,老则不能强之再嫩矣。

这句话说明了烹饪的火候,即根据食材的特性来调整火候。

比中消息,于一切下作料时,静观火色便可参详。

这句话说明了烹饪的技巧,即通过观察火色来判断烹饪的程度。

本分须知满洲菜多烧煮,汉人菜多羹汤,童而习之,故擅长也。

这句话说明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以及人们对本地饮食的熟练掌握。

汉请满人,满请汉人,各用所长之菜,转觉人口新鲜,不失邯郸故步。

这句话说明了不同地区饮食文化的交流,以及如何利用各自的长处来烹饪美食。

今人忘其本分,而要格外讨好。汉请满人用满菜,满请汉人用汉菜,反致依样葫芦,有名无实,画虎不成反类犬矣。

这句话批评了现代人忽视本分,盲目追求新奇的现象,认为这样的烹饪方式不仅不能体现出食物的真正味道,反而会适得其反。

秀才下场,专作自己文字,务极其工,自有遇合。若逢一宗师而摹仿之,逢一主考而摹仿之,则掇皮元真,终身不中矣。

这句话通过比喻,说明了烹饪也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盲目模仿他人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失去自己的风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须知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55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